宋太祖母親的杜太后 干政釀成「燭影斧聲」謎案

杜太后臨終前,與兒子宋太祖約定,將來死後把皇位傳給宋太宗。這段由趙普記載的盟書,經太祖親手放於金匱之內,成了宋太宗繼位合法化的最好證據。長期以來,很少有人懷疑「金匱之盟」的真實性。清末,有人提出了疑問,接著人們紛紛認為杜太后的顧命是偽造的,「金匱之盟」成了一團歷史疑雲。

「斧聲燭影」事件後,趙光義在太祖的靈柩前悲痛即位,是為太宗。但一些事情總使人有所懷疑,如太祖不曾臥病,為什麼會突然死亡?在此之前太祖並沒有足以致命的病史,為什麼竟然一病而不起?宋太宗在即位當年的十二月就改年號為「太平興國」,而按常規,新君即位當年應沿用舊的年號,次年方得更改,太宗為何如此迫不及待?一時之間,疑雲重重,朝野上下暗中議論紛紛。這時,忽然又出現了「金匱之盟」。

太宗太平興國六年(981),受盧多遜排擠已罷相的趙普密奏太宗,談到其母昭憲杜太后臨終顧命之事。太宗找到誓書,打開金匱一看,不由得大喜,於是趙普重新得到重用,晉陞為司徒兼侍中。

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記載道:建隆二年(961),昭憲杜太后臨終前,太祖侍藥餌不離左右。太后自知在世時間已不長,就召宰相趙普等入宮受遺命。太后問太祖說:「你知道你為什麼能得天下嗎?」太祖說:「能得天下主要是靠了祖宗們和太后的恩澤。」太后說:「不是這樣的,恰好當時是柴氏讓個小孩子主天下,群情不服。如果後周有年紀稍長一點的國君,你怎麼能夠得到皇位?你與光義都是我生的,你之後應當傳位給你的弟弟。四海至廣,能立年紀大一點的國君,這是社稷的福分。」太祖一面哭一面頓首說:「怎麼敢不如太后教誨的那樣去做。」轉身對趙普說:「你把我們說的話全部記下來,不能有所改動。」趙普就在病榻前寫成誓書,並在紙末署上自己的名字:「臣普記。」太祖手封其書,將之放到金匱之中,命可靠的宮人掌管。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金匱之盟。

在這條資料下,李燾又註釋道:「司馬光《記聞》稱太后命傳位給二弟,其本意是指太宗及秦王廷美。現在是根據《正史》和《新錄》綜合成的,而《舊錄》原本不載這件事。《正史》和《新錄》也稱太宗入受顧命,而《記聞》不載,今從《記聞》。」翻看《記聞》的記錄,太后是這樣說的:「汝萬歲後當次傳之二弟,則並汝之子也獲安矣。」李燾註釋的理解是沒有問題的。

李燾的記錄,是綜合了各書編成的。其中《正史》是指成書於宋仁宗時的《三朝國史》,《舊錄》指成書於太宗太平興國五年的《太祖實錄》,《新錄》則指成書於真宗時的《太祖實錄》。另《太宗實錄》修於太宗至道三年,其時太宗已死,成書於真宗鹹平元年。以下各書除《太宗實錄》殘存外,其他均已亡佚。

由此看來,昭憲顧命最早的記錄是《太祖新錄》。在此之前,《太宗實錄》已涉及趙普於太平興國六年密奏昭憲顧命的事情,並像模像樣地談到太宗找到金匱後,打開一看,如獲至寶,「遂大感悟」。據此李燾認為顧命時,太宗是不在邊上的,後來的史書是進行了加工潤飾。

「金匱之盟」的出現,使太宗的繼位變得合情合理,使人們原先對他即位的懷疑一掃而光。長期以來,沒有人懷疑它的真實性,卻變成了稱頌宋太祖坦蕩無私的具體例證。尤其是明代的一些評論家,都接受了這種說法。

清代後期,學者惲敬對此提出疑問,認為盟約內容是掩飾之說。畢沅的《續通鑒》有兩處考異認為《長編》記載是曲筆,決不可信。當代學者也認為「金匱之盟」可能有詐。

史學家張蔭麟認為顧命之事有很多破綻。其一,杜太后死時,太祖僅三十五歲,長孫德昭十一歲,杜太后怎麼能預知太祖死時德昭仍是幼童?其二,太祖既遵母命,為何將盟誓藏起來對誰也不說?太宗即位五年後,打算對皇弟廷美動手時突然將盟誓公佈,其中很有可疑之處。其三,趙普是參與盟誓的,太祖在世時自不能多說,但太宗即位後為什麼不馬上說明,要待數年之後?其四,太宗時修的《太祖實錄》中沒有「金匱之盟」,到了真宗時修《太宗實錄》就有了,而且又說太宗也是在場的,史料的記載為何這樣矛盾?此外,金匱盟誓全部在秘密中進行,知情者最多只有四個人知道,太祖和太后已經作古,剩下趙普和太宗,想怎樣講就可以怎樣講,誰會知道真相是怎樣的。因此他認為「金匱之盟」是假的。

之後,懷疑「金匱之盟」的人蜂擁而起。

有人指出,在宋代二百多年的歷史中,從來沒有出現過皇帝健在,而太后為接班事草遺詔的。即使皇帝沒有兒子,也不用太后越俎代勞。杜太后草詔的理由是為了不重蹈周世宗傳位幼子丟失天下的覆轍,而太祖身體很好,屢次出兵親征,太后怎能知太祖必然短命?如有遺詔,太宗臨終時必然會佈置人打開金匱,即使是突然死亡,皇后和掌管金匱的宮人也應知曉其事,為何要到六年之後才由趙普揭出?如有遺詔,應該全文公佈,堵眾人之口,卻閃爍其詞,只有大概意思。太宗既然要利用遺詔證明自己繼位是正當的,但又為何自己傳給比弟侄年幼的兒子?結論只能是趙普為了投靠太宗,恢復相權,報復政敵,才編造了遺詔。

有人認為顧命可能是有的,但太宗公佈的盟誓是假的。昭憲臨終或許是有此顧命也未可知,但絕無藏於金匱二十餘年之久的盟書。另外,昭憲太后顧命沒有談及太宗死後再傳位給太祖之子也極悖常理,李燾在長編中實際上已有所懷疑,他說:「始太祖傳位給太宗,這是昭憲太后的顧命。有人說昭憲和太祖的本意,是想太宗再傳位給弟弟廷美,而廷美再傳位給太宗長子德昭。所以太宗即位後,馬上任命廷美為開封尹,廷美之子德恭授貴州防禦使,稱為皇子,這些都是太祖和太后的本意。」由於趙普在金匱之盟中記錄和最終披露者都是他,可以認定偽造者就是他。成書於太平興國五年的《太祖舊錄》對這件事沒有記載,此年就發生了這件事,說明偽造就在這一年。宋太宗和趙普偽造這個盟誓的原因,主要是為自己無太祖顧命入繼緣飾。太祖死之前,太宗為開封尹,而太祖諸子雖已成年出閣,但均未封王,更無太子之位,太宗實際上居儲君之位。然太宗想到自己畢竟是沒有太祖顧命,又無正式儲君之名,弟繼兄不合常例,所以出此下策,尋求合法正式依據。《三朝國史》、《太祖新錄》的編撰者當然也是不信金匱之盟的,但為尊者諱,就作了許多潤飾,稱太宗也是入受昭憲顧命的。

問題是「金匱之盟」既然有可能出自宋太宗篡位後偽造的,屬子虛烏有,那麼宋太祖自己心中有沒有繼承人?繼承人究竟是誰?

有專家認為燭影斧聲事件的當晚,宋皇后突然發現宋太祖死於非命,急命內侍王繼隆速召太祖子秦王德芳。當看到召來的不是秦王德芳而是晉王時,宋皇后大驚失色。如果有金匱之盟,宋皇后當不會不知道,就可能不會去召秦王搶先來柩前即位。宋太祖死時秦王德芳已十八歲,不為幼兒。宋太祖如果再能活幾年,就會將秦王培養成為一個政治經驗豐富的繼承人。在許多資料中,可以看到其實宋太祖是在不斷地培養秦王,讓他多讀書,參加各類政治宴會。宋太宗也知道宋太祖的意思,所以因一個偶然的機會搶班奪權,偽造了所謂的「金匱之盟」。

事至今天,還是有個別人認為金匱之盟是真實的。杜太后遺命是從五代以來現實政治考慮的至理,太祖以長弟為儲在客觀上是勢所必然。宋太祖不將金匱之盟昭告天下,可能是他覺得沒有必要改變五代以來不正式立儲的習慣,而且可以保留最後的選擇。太祖考慮到一旦公開盟約,便大有可能引致家人子弟為營謀帝位而相傾。趙普在太宗登位時,與太宗嫌隙甚深,貿然公開密約,安知是禍是福?揭示金匱之盟時,太宗已登基六年,繼統已沒有爭議,趙普的意思其實是想力諫太宗不可再徇於母命,他力持的是父死子繼的正論。太宗如果存心作偽,應該在一登基便干,而且最好令偽說人於死無對證的地步,而沒有必要讓居心叵測的趙普為他完謊,使自己處於受要挾的境地。

將杜太后的顧命藏於金匱之中,從記錄上看是完全有可能的,但從事理上推斷,卻多少是值得懷疑的,因此即使意見相反,大家還是無法說服對方。

《趙匡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