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趙匡胤為什麼是最具俠義心腸的皇帝

趙匡胤是一個非常大氣政治家。這種大氣建立在他對人情世故爛熟於心、對宏觀大勢與人的微觀心理都具有極強的洞察力上,因而顯示出一種特別富有人性魅力、在歷代帝王中極其罕見的王者風範。

一、俠義質樸的性格

趙匡胤出生在一個官宦家庭,父親趙弘殷是後唐莊宗李存勖手下的大將。有道是虎父無犬子、將門無庸輩,趙匡胤從小就學習騎射,表現出極強的恆心和毅力。一次,他為練騎術。特意找了一匹沒有馴服的烈馬,誰知才坐上去,那馬卻使起了性子,直朝城門狂奔,趙匡胤猝不及防,一頭撞在城樓上摔了下來。在場的人大驚失色,都以為他必受重傷。哪知趙匡胤卻猛地從地上躍起,迅速追上烈馬,縱身躍上,將烈馬馴服。這件事顯露了少年趙匡胤粗獷豪爽不服輸的個性。由於朝代更迭,到趙匡撤十幾歲時,父親趙弘殷越來越受到冷落,趙家逐漸衰敗下來,以至幾年後就連生活也變得十分艱難。947年,趙匡胤二十一歲,他眼見不能依靠父親謀取前程,而自己又正當風華正茂之時,就辭別父母和成婚三年的妻子,開始風風火火闖蕩九州。在隨後兩年的江湖遊歷中,他飽嘗人間冷暖,遍閱世態炎涼,吃了不少苦頭,但也磨練了趙匡胤的意志,開闊了他的眼界。

在世間闖蕩的過程中,他依然保持著行俠仗義的性格。最典型的就是後世廣為流傳的見義勇為、千里送京娘的故事。一次趙匡胤暫居在太原清幽觀,在觀中,他發現關押著一個被強盜擄來的女子京娘,出於扶弱濟貧的江湖道義,不顧路途艱辛,徒步千里,把她送回家中。在路上京娘敬佩趙匡胤的英雄膽略,對他表示了愛慕之情,趙匡胤卻因為自己此舉只是為了行俠仗義並不是為了私利而沒有回應,堅守兄妹之禮。但京娘的父親卻懷疑他們在路上相處這麼久,孤男寡女恐有私情,提出了讓他們成婚的建議。趙匡胤認為這是對自己人格的侮辱,大怒而去,京娘為明身志,也在家中自殺。事情雖以悲劇收場,但也從側面反映了趙匡胤仗義助人不圖回報的俠義品質。

趙匡胤的這種質樸在當上皇帝以後也沒有改變,仍是保留了不少當年風風火火闖九州時的習慣。他經常喜歡輕車簡從到過去的老朋友家裡喝酒、聊天,去得最多的自然是宰相趙普家。趙普的夫人燒得一手好菜,其中特別有滋味的是一款灸肉,每次駕臨趙普家,一進門便叫「嫂嫂,快給我做肉吃」,相當親切隨和。君臣相處像朋友,與其他朝代的開國君臣比起來,少了許多戾氣和血腥味兒。

二、深沉勇猛的風度

公元950年,經過了兩年的流浪之後,趙匡胤來到鄴都(今河北臨彰西南),投軍在後漢樞密使(掌全國軍政)郭威手下,當了一名普通士兵。由於趙匡胤身材魁梧雄健,有一身上好的騎射武功,打仗不怕死,很快就被提升為軍官。第二年,郭威發動武裝政變,把後漢變成了後周,做了後周太祖,趙匡胤也隨之被提拔為禁軍東西班行首(警衛隊隊長)。後來,郭威病死,養子柴榮繼位,趙匡胤也再次被提升。這時,北漢政權趁郭威剛死,發兵攻打後周,趙匡胤隨柴榮出兵迎敵,兩軍在高平(今山西晉城東北)展開激戰。戰鬥開始不久,北漢軍隊一度佔據上風,後周的兩員大將見勢不利,臨陣脫逃,部隊陣腳大亂,呈潰敗之勢,而柴榮的身邊只有趙匡胤和另一個將軍所率領的親兵四千人。危急時刻趙匡胤陣前高呼:「主危臣死,拚死盡忠的時候到啦!」一馬當先帶領所部騎兵直衝敵陣。北漢軍隊經受不住這種玩命的衝擊,一敗而不可收拾,後周軍隊扭轉敗局,大獲全勝。在後來的戰爭中,趙匡胤總是身先士卒,敢打敢拚,而且有勇有謀,表現極佳,不斷得到提拔,成了柴榮軍隊中最重要的將領之一。

公元959年六月,柴榮病逝,年僅七歲的皇子柴宗訓繼位,此時趙匡胤已成為都點檢(中央禁軍的最高長官)。因為柴宗訓年紀小,一時間,人心惶惶,在這種氣氛中,趙匡胤開始了自己的準備,隨後的半年間,軍隊的中樞機關和中央禁軍的各級將領都陸續換成了趙匡胤的結義弟兄和心腹。到了960年大年初一,當後周君臣正在慶賀新年時,突然接到了遼國與北漢聯軍入侵的緊急戰報。

敵國入侵,自然要軍人出陣,小皇帝和宰相范質等當即命令趙匡胤率軍前往迎敵。卻不知這場進攻本是子虛烏有,這個戰報是趙匡胤的謀士們設計出來的,目的就是要趁人們歡度節日、精神鬆懈之際統兵尋機發動政變。

第二天,大軍出發,走到距離開封東北四十里的陳橋驛駐紮了下來。當天夜裡,趙匡胤一反常態喝得酩酊大醉,任憑弟弟趙光義和心腹謀士趙普與全軍將領開了一晚上的會。因為畢竟奪權是一件大事,搞不好就要掉腦袋,雖然軍中基本是自己的結義弟兄與心腹,但真要挑明了說自己要當皇帝還真是不知其他人的態度究竟會怎麼樣。所以,自己不出面,而讓弟弟與趙普出面是最好的選擇。如果大家都能擁護,自然好說,可以順水推舟,如果事情不成,大家反對,也可以把過錯歸在弟弟和趙普的身上,有轉圜的餘地,不至於陷自己於被動的局面。

在趙光義與趙普的試探與鼓動下,話題挑明了,軍中將領表示擁護。第二天一大早,各軍將領帶著部下來到趙匡胤的門外,呼喊聲驚天動地,趙光義和趙普兩人走進趙匡胤的房間,把他攙了出來,把一件預先準備的黃袍,披到趙匡胤身上,大家一齊跪倒在地,山呼萬歲。到這個份上,趙匡胤不必再裝下去了,對大家說:「你們貪圖富貴,立我為天子,我很感激。不過,沒有規矩成不了方圓,你們如果接受我的條件,我可以做這個天子;不然,寧願讓你們殺死我。」大家一聽,趕緊說:「請您儘管吩咐,我們唯命是從。」趙匡胤說:「小皇帝和太后以前是我的主子,今後還是我的主子,我們得好好對待他們,不能讓人家覺得我們欺負孤兒寡母;朝中的公卿大臣是我過去的同事,你們也不能凌辱他們;過去的帝王兵變,將士們都是一進城就燒殺搶掠,你們不能這麼做。等到事情定下來,我自然會重賞大家;凡是燒殺搶掠的一概殺無赦!」幾萬大軍聽了,一起磕頭表示服從。於是,整軍返回京城開封,完成了一次不流血的改朝換代。

三、有容乃大的氣度

趙匡胤曾經有過一段相當潦倒的經歷,宰相趙普曾經給他出主意整治那些落魄時對他不好的人們,但趙匡撤沒有這樣做,而是不記舊怨。當年,他曾經投奔自己父親的老朋友董宗本,董宗本的兒子董遵誨經常欺負他,弄得他極鬱悶。趙匡胤做了皇帝後,那董遵誨正好是宋軍中的一個中級軍官,相當惶恐。趙匡胤不但沒有收拾他,反而幫助他將失散多年的母親從遼國接回來,送到他的防地,使他非常感動,從此下死力效忠趙匡撤,成為當時有名的邊將。北宋初年的大將王彥超曾是趙匡胤父親的同僚,在趙父受冷落後他仍擔任顯職,趙匡胤也曾前去投奔,希望能在他門下謀個一官半職,誰知王彥超看到趙匡胤落魄的樣子,竟像打發乞丐一樣,給了他幾貫錢便把他趕走了。但趙匡胤在當了皇帝之後,對王彥超的重用並沒有受到這些舊怨的影響

有一次,趙匡胤在禁宮的後苑打麻雀玩,一個臣子聲稱有急事求見。趙匡胤立即接見,誰知那個臣子講的卻沒有一件急務。趙匡胤大為不快,責問他為何謊稱有急務求見?那人說:至少比陛下打麻雀急。趙匡胤大怒,抄起身邊的柱斧迎面擊去,打掉了那人的兩顆牙齒。這名臣子也很有意思,見皇帝發怒並不害怕,反而不聲不響地將兩顆牙齒揀起來,裝進口袋。趙匡胤氣狠狠地問:「怎麼著,你還想告我不成?」臣子回答:「我自然是不能告陛下,但這件事總會有史官記下來的。」趙匡胤愣住了,隨後醒悟過來,相當誠懇地道了歉,並送給這名臣子不少金銀珠寶。喜歡玩樂是人的天性,但知錯即改,絕不矯揉造作,也是大丈夫的性情。

宰相趙普寫了個奏折向皇帝推薦一個人,趙匡胤不滿意,沒有任用;第二天,趙普又把那個奏折遞上去,趙匡胤還是不用;第三天,趙普再一次上奏,趙匡胤發火了,把奏折撕碎扔到地上後,揚長而去,趙普在群臣的注視之下,面不改色地跪下來,慢慢把奏折碎片拾起來;第四天早晨一上朝,趙普又把已經用漿糊粘貼好了的奏折呈遞上去,這一下,趙匡胤沒脾氣了,他一聲不響地批准了趙普的請求。後來,趙普推薦的這個人很稱職,成了名臣。趙普之所以敢於這樣堅持,與趙匡胤平時的作風應該是有很大關係的,如果為人不能包容、行事專斷,也斷不會有這樣的佳話流傳下來。

大臣孔守正與王榮等曾陪趙匡胤喝酒,孔守正喝得大醉,跟王榮互相爭論守衛邊境的功勞,越爭越上火,最後不顧禮儀吵了起來。這是對皇帝的「大不敬」,其他陪酒的人請求趙匡胤把他們二人送交有關部門論罪,趙匡胤沒有同意。第二天一大早,兩人清醒過來,心裡敲著鼓來向趙匡胤請罪,趙匡胤卻輕描淡寫地說:「我那時也喝得太醉,許多事情都模模糊糊記不得了。」對下屬,雖然在大多數情況下應該講究威嚴,但是,對一些小的毛病或無心的冒犯,卻用不著大動干戈。趙匡胤的成功,與這種能夠容人的恢弘氣度是有很大關係的。

四、寬厚仁慈的心腸

趙匡胤把後周變成大宋之後,對後周的皇室始終實行優待政策,沒有隨意摧殘;對於後周的一批大臣,也幾乎沒有變動,該做什麼還做什麼。對於擁戴自己當了皇帝的那些有功之臣,雖然他也擔心他們擁兵自重,擔心他們會對自己或自己的後任者不忠,但採取的卻是中國所有帝王中最厚道的對策。

公元961年的七月初九,趙匡撤胤當上皇帝一年半之後,設宴請那些手握重兵、擁立自己登上皇位的功臣們喝酒。等到酒喝得差不多時,趙匡胤命令所有侍從、僕役們一律迴避,然後,感歎著對大家說:「沒有你們,我不會有今天。不過,我經常在心裡想,人生在世,求的是快活適意,何必非得爭這個皇帝做?皇帝這玩意兒實在難當,還不如以前做節度使時來得舒服,我現在是每天晚上都睡不著覺。」大家聽得一頭霧水,都不知道說什麼好,關係最近的結義兄弟石守信小心翼翼地問道:「請陛下明示,莫非臣下做錯了什麼?」趙匡胤拍拍自己屁股底下的椅子,「皇帝寶座,誰不想坐?」話說到這個份上,功臣們害怕了,兔死狗烹是一種必然,局面穩定後殺功臣歷朝歷代可是屢見不鮮的。石守信趕快帶領大家一起跪下,說:「皇帝怎麼會這樣想呢?如今天命已定,誰敢有二心?若真有這樣的孽臣賊子,我們都願意提三尺劍為陛下除滅他。」可趙匡胤接著又說:「我知道你們不會這樣,但如果你們的部下中有人貪圖富貴,一旦黃袍披到你們的身上,你們不想做能行嗎?」聽了這番話這些功臣已然汗如雨下、淚流滿面了。石守信磕了個頭再次說道:「我們都是些粗人,考慮不到這些。陛下您可憐可憐我們,指一條明路吧。」於是,趙匡胤明明白白地對大家說:「人生在世,就像白駒過隙那樣短促。追求富貴,也不過是想自己舒心快樂,子孫富貴而已。既然如此,你們為什麼不交出兵權,到個富庶的地方去做官,多置些良田豪宅,再買些美女歌姬,快快樂樂地享受生活呢?我們君臣之間也就不用互相猜疑了,大家各得其所,和美安樂,多好!」功臣們聽完。紛紛叩頭稱謝。第二天,都交來辭呈,趙匡胤把他們安排到一些富裕的地方去做官,並且把自己的一個妹妹、三個女兒都嫁給了這些功臣。就這樣,趙匡胤用自己的仁厚,避免了歷史上重演了多次的誅殺功臣悲劇。

趙匡胤之後的皇位繼承者,每當新天子繼位,在朝拜完太廟後,都要打開封閉甚嚴的太廟寢殿的夾室,向一塊刻著誓約的石碑行禮,跪著默誦誓詞。屆時,只有一個不識字的太監跟隨,其他人只能遠遠恭候。因此,除了歷任皇帝,沒有人知道誓約的內容。公元1127年,金國人佔領開封後,為了搜羅財富,把宋朝皇宮中的各道門全部打開,人們才一睹誓約的真容。據記載,這塊石碑高約七八尺,寬四尺多,上面書寫的是趙匡胤給後世子孫留下的規矩:「一、要保全柴氏子孫,不得因有罪加刑;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的人;三、不得加農田之賦。」

在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史中,這是唯一一份出自皇帝之手的、帶有人性光輝的誓約。趙匡胤由此也成為中國歷朝歷代中最具人性色彩的皇帝。

《趙匡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