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相寇准:因哪兩件事得到了宋太宗的賞識?

寇准,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寇准一生輔佐過宋太宗和宋真宗兩位皇帝,但就感情而言,他還是和宋太宗關係稍微親密些。而且,在他們相識的最初幾年裡,寇准也因為自己的耿直和忠誠,得到了宋太宗的認可和點贊。

寇準是一個天資聰慧的人,早在少年時期他就以才思敏捷和為人好爽而聞名鄉里。

十九歲那年,寇准從家鄉出發,前往數百公里之外的京城汴京參加全國統一高考——進士考試。由於準備充分,再加上平日裡不斷的積累,寇准很快從全國數百人中脫穎而出,輕鬆通過了考試。

相對於年過半百才考中個舉人來說的范進來說,寇准不僅是幸運的,更是用實際行動來證明了自己的聰明。

然而,就在此時,一個不大不小的考驗出現在了他的面前——原來,和以往的皇帝不同,宋太宗在選拔人才時,喜歡自己親自面試一遍。只要是通過了進士考試,宋太宗趙匡義就會簡單的和每位考生聊上幾句。

當然,宋太宗這樣做的用意,一是防止出現科場舞弊案,二是自己大致瞭解一下考生的情況。

除此之外,宋太宗還有一個目的——發現年紀不大的少年進士,先讓他們回家待幾年,等過幾年再起用。

宋太宗之所以這樣做,是有著自己的獨特考慮的——因為在他看來,十幾歲的進士,雖然腦子聰明,但畢竟經歷的事情相對來說還比較少,不一定堪當大任。萬一這些人在工作崗位上受到些挫折,不僅對他們自身有所刺激,還很有可能會對工作單位造成不良影響。

所以,對於那些少年進士,宋太宗往往是誇獎一番之後,就讓他們回家了——回去多在生活中磨練磨練,過幾年再來考吧!

一同通過考試的人群中,有人知道宋太宗的這個習慣。所以,此人就悄悄地告訴寇准,讓他在回答宋太宗的問題時,故意把自己的年齡報大幾歲,這樣宋太宗就不會讓他回家了。

在一般人看來,這的確是一個非常不錯的主意,絕大多數人都會接受——為了留下來進入官場,實現父輩們光宗耀祖的夢想,在皇帝面前撒個小謊又算得了什麼呢。

然而,寇准不打算這樣做,他一口拒絕了那人的好意。表示自己剛剛被朝廷收錄為進士,絕對不會做出欺瞞君上的事情。

幸運的是,宋太宗並沒有讓十九歲的寇准回家,而是給了他一個官職——大理評事(也就是大理寺評事,相對於現在的最高人民法院的一個法官),進入到了司法系統,參與偵破各種疑難案件。

從寇准拒絕向宋太宗撒謊這件事情上,我們完全可以得出下面這個結論——寇准不僅為人實在,而且非常耿直。

他的這一性格,從少年起,一直陪伴到他老去。為人耿直,雖然後來為他贏得皇帝的信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同時也讓他在官場上得罪了很多同僚。

不久之後,他又被下派到地方,先後出任歸州巴東縣和大名府成安縣知縣。

很快,又因為治理有方,先後被陞遷為鄆州通判(鄆州市市長)和鹽鐵判官(掌管天下鹽鐵等國家壟斷資源,是一個肥得不能再肥的差事)。

就這樣,寇准從七八品的小官,一步步走到了朝廷重要機關,開始了和皇帝直接打交道的日子。

很快,宋太宗就領會到了寇准的本事兒——每次宋太宗召集群臣商議國事兒的時候,寇准總能說中時下的利害要點,很是讓宋太宗刮目相看。

多年不見,當年的那個初出茅廬的小伙子,現在竟然歷練成了國家的棟樑之才。

對此,宋太宗很是高興,對寇准也是相當的賞識和器重(詔百官言事,而準極陳利害,帝益器重之)。

不久之後,宋太宗又把寇准調進了自己的智囊團(樞密院直學士),成為了自己身邊的一位智囊之臣,隨時向宋太宗提供各種建議和方案。

當然,做為皇帝的一個謀臣,有些時候,在某些問題上,肯定會與皇帝的意見發生衝突。一般來說,這個時候如果這個謀臣是官場上的老油條的話,就會主動退讓,服從皇帝的意志。

然而,前面我們說過,寇準是個為人非常耿直的人,一旦自己認定的事情,十頭牛也別想拉回來。

於是,他和宋太宗的爭執不可避免地就發生了。

有一次,寇准又和宋太宗就某件事情發生了爭執,宋太宗認為應該這樣,寇准認為應該那樣,兩人爭來爭去,誰也不肯讓步。

宋太宗自認為自己是皇帝老子,大宋王朝都是老子的,老子怎麼能夠向你屈服呢?

而寇准又是一頭倔驢,自始至終都在堅持己見,就是認為宋太宗的方案行不通。

後來,宋太宗被寇准給說煩了,起身就向後殿走去——煩死老子了,說起來還沒完沒了了。要知道,天下是老子的,老子想怎麼樣,那都是老子自己的事情,叫你來就是聽聽你的意見,你還給老子來勁了!

然而,寇准這個時候的倔勁兒又上來了——想走,門都沒有!

只見他快步走上前去,用手死死地拉住宋太宗的一角,死活都不讓他離去——今天咱們非得把這件事情說清楚不可,說不清楚,我走不了,你也別想走!

最終,宋太宗還是沒有說得過寇准,只好同意了寇准的方案(嘗奏事殿中,語不合,帝怒起,准輒引帝衣,令帝復坐,事決乃退)。

當然,宋太宗作為歷史上一位有作為的皇帝,事後想想,還是非常佩服寇准的這種倔勁兒。如果大臣們都按照自己的吩咐去做死事情,毫無自己的主見,那我要你們這些大臣們幹什麼。

所以,宋太宗經常的公開場合稱讚寇準是自己的魏征,是自己的一面鏡子,讓自己看到了自己的得與失(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猶文皇之得魏徵也。"

這是宋太宗第一次給寇准點贊。

幾年之後的淳化二年(991年),宋王朝境內發生了嚴重的春旱。

原本應該積極發動人力、物力,引水灌溉的宋太宗,此時卻召集來一幫近臣詢問時政的得失——古代帝王始終認為自然災害是上帝對他的懲罰,只不過這種懲罰的直接受害者,往往都是普通的老百姓而已。

但歸根結底,受害的還是大宋王朝——旱災發生後,百姓不僅沒辦法上繳公糧,而且國家為了養活他們,還要給他們進行巨額的補貼。

大臣們到來之後,紛紛開始發言,你一句,我一句,各抒己見。

當然,絕大多數人還是認為這是「天數」,和宋太宗本人沒有關係——誰要敢把這件事情往皇帝身上引,無異於是自尋死路。即使自己不想活了,還得要考慮一下家裡的老老小小。

然而,眾人說完後,寇准登場了。他先是引經據典,說了一套理論,接著便說出了自己對春旱這一現象的解釋——「是我們的刑罰上面出現了冤案(蓋刑有所不平也)」

要知道,我國古代死刑犯的核准,最後都必須經過皇帝的批准,方可實施。也就是說,寇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宋太宗手中出現了冤假錯案。

歸根結底,是說如今的春旱,是和你宋太宗有著必然的聯繫,就是你宋太宗的過錯。

聞聽此言,宋太宗當場就不幹了,起得立馬起身向後殿走去——你這老倔驢,今天又吃錯藥了吧,竟然敢當著這麼多人的面,把這件難堪的事情往老子身上扯!

然而,回到後殿之後的宋太宗,片刻之後便冷靜了下來——既然寇准敢這麼說,這裡面肯定有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於是,宋太宗便讓人把寇准給召了進來,想讓他把剛才的事情說清楚,也免得自己糊里糊塗的背上一個罪名,讓天下人埋怨。

其實,寇准剛才之所以會說出那樣的話,是有原因的:原來,一年前朝廷處罰了兩個受賄的官員。一個是名叫王淮的官員,一個是叫祖吉的官員。

說來蹊蹺的是,兩人之中,王淮收受的賄賂相當巨大,最終只不過是挨了一頓班子就完事兒了,很快還就官復原職了;而情節相對較輕的祖吉,反倒被處死了。

這件事情朝中百官都很清楚——王淮在朝廷有關係,而且這個關係還非同一般——他的親哥哥王沔乃是當朝百官中的老二——參知政事(副宰相)。

當然,在處理這兩個案子的時候,王沔自然會對自己的親弟弟手下留情,僅僅只是做了表面的懲罰而已。而祖吉這個沒有靠山的倒霉蛋,就只有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然而,這一切宋太宗卻毫不知情,被王沔結結實實地當猴給耍了一次。

當寇准來到後殿之後,宋太宗讓他把剛才的話說明白,怎麼就有冤案了?

然而,寇准表示自己現在是不會說的,想要讓我說也可以,但你得先派人把朝中的兩個主要負責人給叫來。

於是,包括王沔在內的幾個主要官員被叫到了後殿。

於是,寇准把一年前的這兩起案件,如實地說了出來——當然,靠山什麼的也都給擺在了宋太宗面前,希望宋太宗可以當面再次裁決。

果不其然,宋太宗聽後勃然大怒。沒想到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竟然還發生過這種離奇、昏庸的案件。

經過宋太宗質問,一旁的王沔當即便承認了自己的罪責。

在訓斥了王沔幾句之後,宋太宗發現還是寇准敢於說實話,是一個真正忠於朝廷、忠於自己的臣子,心中也默默地為他點了個贊。

既然寇准敢於說實話、忠於朝廷,宋太宗肯定不會讓他大材小用的。

很快,宋太宗便先後提拔寇准為諫議大夫、樞密副使、同知院事,進入中央權力核心,直接參預北宋朝廷的軍國大事。

寇准,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寇准一生輔佐過宋太宗和宋真宗兩位皇帝,但就感情而言,他還是和宋太宗關係稍微親密些。而且,在他們相識的最初幾年裡,寇准也因為自己的耿直和忠誠,得到了宋太宗的認可和點贊。

寇準是一個天資聰慧的人,早在少年時期他就以才思敏捷和為人好爽而聞名鄉里。

十九歲那年,寇准從家鄉出發,前往數百公里之外的京城汴京參加全國統一高考——進士考試。由於準備充分,再加上平日裡不斷的積累,寇准很快從全國數百人中脫穎而出,輕鬆通過了考試。

相對於年過半百才考中個舉人來說的范進來說,寇准不僅是幸運的,更是用實際行動來證明了自己的聰明。

然而,就在此時,一個不大不小的考驗出現在了他的面前——原來,和以往的皇帝不同,宋太宗在選拔人才時,喜歡自己親自面試一遍。只要是通過了進士考試,宋太宗趙匡義就會簡單的和每位考生聊上幾句。

當然,宋太宗這樣做的用意,一是防止出現科場舞弊案,二是自己大致瞭解一下考生的情況。

除此之外,宋太宗還有一個目的——發現年紀不大的少年進士,先讓他們回家待幾年,等過幾年再起用。

宋太宗之所以這樣做,是有著自己的獨特考慮的——因為在他看來,十幾歲的進士,雖然腦子聰明,但畢竟經歷的事情相對來說還比較少,不一定堪當大任。萬一這些人在工作崗位上受到些挫折,不僅對他們自身有所刺激,還很有可能會對工作單位造成不良影響。

所以,對於那些少年進士,宋太宗往往是誇獎一番之後,就讓他們回家了——回去多在生活中磨練磨練,過幾年再來考吧!

一同通過考試的人群中,有人知道宋太宗的這個習慣。所以,此人就悄悄地告訴寇准,讓他在回答宋太宗的問題時,故意把自己的年齡報大幾歲,這樣宋太宗就不會讓他回家了。

在一般人看來,這的確是一個非常不錯的主意,絕大多數人都會接受——為了留下來進入官場,實現父輩們光宗耀祖的夢想,在皇帝面前撒個小謊又算得了什麼呢。

然而,寇准不打算這樣做,他一口拒絕了那人的好意。表示自己剛剛被朝廷收錄為進士,絕對不會做出欺瞞君上的事情。

幸運的是,宋太宗並沒有讓十九歲的寇准回家,而是給了他一個官職——大理評事(也就是大理寺評事,相對於現在的最高人民法院的一個法官),進入到了司法系統,參與偵破各種疑難案件。

從寇准拒絕向宋太宗撒謊這件事情上,我們完全可以得出下面這個結論——寇准不僅為人實在,而且非常耿直。

他的這一性格,從少年起,一直陪伴到他老去。為人耿直,雖然後來為他贏得皇帝的信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同時也讓他在官場上得罪了很多同僚。

不久之後,他又被下派到地方,先後出任歸州巴東縣和大名府成安縣知縣。

很快,又因為治理有方,先後被陞遷為鄆州通判(鄆州市市長)和鹽鐵判官(掌管天下鹽鐵等國家壟斷資源,是一個肥得不能再肥的差事)。

就這樣,寇准從七八品的小官,一步步走到了朝廷重要機關,開始了和皇帝直接打交道的日子。

很快,宋太宗就領會到了寇准的本事兒——每次宋太宗召集群臣商議國事兒的時候,寇准總能說中時下的利害要點,很是讓宋太宗刮目相看。

多年不見,當年的那個初出茅廬的小伙子,現在竟然歷練成了國家的棟樑之才。

對此,宋太宗很是高興,對寇准也是相當的賞識和器重(詔百官言事,而準極陳利害,帝益器重之)。

不久之後,宋太宗又把寇准調進了自己的智囊團(樞密院直學士),成為了自己身邊的一位智囊之臣,隨時向宋太宗提供各種建議和方案。

當然,做為皇帝的一個謀臣,有些時候,在某些問題上,肯定會與皇帝的意見發生衝突。一般來說,這個時候如果這個謀臣是官場上的老油條的話,就會主動退讓,服從皇帝的意志。

然而,前面我們說過,寇準是個為人非常耿直的人,一旦自己認定的事情,十頭牛也別想拉回來。

於是,他和宋太宗的爭執不可避免地就發生了。

有一次,寇准又和宋太宗就某件事情發生了爭執,宋太宗認為應該這樣,寇准認為應該那樣,兩人爭來爭去,誰也不肯讓步。

宋太宗自認為自己是皇帝老子,大宋王朝都是老子的,老子怎麼能夠向你屈服呢?

而寇准又是一頭倔驢,自始至終都在堅持己見,就是認為宋太宗的方案行不通。

後來,宋太宗被寇准給說煩了,起身就向後殿走去——煩死老子了,說起來還沒完沒了了。要知道,天下是老子的,老子想怎麼樣,那都是老子自己的事情,叫你來就是聽聽你的意見,你還給老子來勁了!

然而,寇准這個時候的倔勁兒又上來了——想走,門都沒有!

只見他快步走上前去,用手死死地拉住宋太宗的一角,死活都不讓他離去——今天咱們非得把這件事情說清楚不可,說不清楚,我走不了,你也別想走!

最終,宋太宗還是沒有說得過寇准,只好同意了寇准的方案(嘗奏事殿中,語不合,帝怒起,准輒引帝衣,令帝復坐,事決乃退)。

當然,宋太宗作為歷史上一位有作為的皇帝,事後想想,還是非常佩服寇准的這種倔勁兒。如果大臣們都按照自己的吩咐去做死事情,毫無自己的主見,那我要你們這些大臣們幹什麼。

所以,宋太宗經常的公開場合稱讚寇準是自己的魏征,是自己的一面鏡子,讓自己看到了自己的得與失(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猶文皇之得魏徵也。"

這是宋太宗第一次給寇准點贊。

幾年之後的淳化二年(991年),宋王朝境內發生了嚴重的春旱。

原本應該積極發動人力、物力,引水灌溉的宋太宗,此時卻召集來一幫近臣詢問時政的得失——古代帝王始終認為自然災害是上帝對他的懲罰,只不過這種懲罰的直接受害者,往往都是普通的老百姓而已。

但歸根結底,受害的還是大宋王朝——旱災發生後,百姓不僅沒辦法上繳公糧,而且國家為了養活他們,還要給他們進行巨額的補貼。

大臣們到來之後,紛紛開始發言,你一句,我一句,各抒己見。

當然,絕大多數人還是認為這是「天數」,和宋太宗本人沒有關係——誰要敢把這件事情往皇帝身上引,無異於是自尋死路。即使自己不想活了,還得要考慮一下家裡的老老小小。

然而,眾人說完後,寇准登場了。他先是引經據典,說了一套理論,接著便說出了自己對春旱這一現象的解釋——「是我們的刑罰上面出現了冤案(蓋刑有所不平也)」

要知道,我國古代死刑犯的核准,最後都必須經過皇帝的批准,方可實施。也就是說,寇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宋太宗手中出現了冤假錯案。

歸根結底,是說如今的春旱,是和你宋太宗有著必然的聯繫,就是你宋太宗的過錯。

聞聽此言,宋太宗當場就不幹了,起得立馬起身向後殿走去——你這老倔驢,今天又吃錯藥了吧,竟然敢當著這麼多人的面,把這件難堪的事情往老子身上扯!

然而,回到後殿之後的宋太宗,片刻之後便冷靜了下來——既然寇准敢這麼說,這裡面肯定有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於是,宋太宗便讓人把寇准給召了進來,想讓他把剛才的事情說清楚,也免得自己糊里糊塗的背上一個罪名,讓天下人埋怨。

其實,寇准剛才之所以會說出那樣的話,是有原因的:原來,一年前朝廷處罰了兩個受賄的官員。一個是名叫王淮的官員,一個是叫祖吉的官員。

說來蹊蹺的是,兩人之中,王淮收受的賄賂相當巨大,最終只不過是挨了一頓班子就完事兒了,很快還就官復原職了;而情節相對較輕的祖吉,反倒被處死了。

這件事情朝中百官都很清楚——王淮在朝廷有關係,而且這個關係還非同一般——他的親哥哥王沔乃是當朝百官中的老二——參知政事(副宰相)。

當然,在處理這兩個案子的時候,王沔自然會對自己的親弟弟手下留情,僅僅只是做了表面的懲罰而已。而祖吉這個沒有靠山的倒霉蛋,就只有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然而,這一切宋太宗卻毫不知情,被王沔結結實實地當猴給耍了一次。

當寇准來到後殿之後,宋太宗讓他把剛才的話說明白,怎麼就有冤案了?

然而,寇准表示自己現在是不會說的,想要讓我說也可以,但你得先派人把朝中的兩個主要負責人給叫來。

於是,包括王沔在內的幾個主要官員被叫到了後殿。

於是,寇准把一年前的這兩起案件,如實地說了出來——當然,靠山什麼的也都給擺在了宋太宗面前,希望宋太宗可以當面再次裁決。

果不其然,宋太宗聽後勃然大怒。沒想到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竟然還發生過這種離奇、昏庸的案件。

經過宋太宗質問,一旁的王沔當即便承認了自己的罪責。

在訓斥了王沔幾句之後,宋太宗發現還是寇准敢於說實話,是一個真正忠於朝廷、忠於自己的臣子,心中也默默地為他點了個贊。

既然寇准敢於說實話、忠於朝廷,宋太宗肯定不會讓他大材小用的。

很快,宋太宗便先後提拔寇准為諫議大夫、樞密副使、同知院事,進入中央權力核心,直接參預北宋朝廷的軍國大事。

《趙光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