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死後由誰即位?趙禎為何不肯立太子?

北宋皇帝趙禎,也就是宋仁宗,於乾興元年(1022)二月即皇帝位,歷經四十年,到嘉祐七年(1062)八月才確立太子,時間跨度之長,真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為何宋仁宗遲遲不肯立太子呢?這其中存在著什麼原因?

仁宗無子,英宗幼年被仁宗接入皇宮撫養,賜名為宗實,後改名趙曙。嘉祐七年(1062)立為皇太子,封鉅鹿郡公,嘉祐八年即帝位。

仁宗三子:長楊王昉,次雍王昕,次荊王曦,皆早亡。仁宗在位久無子,乃以(汝南)王第十三子宗實為皇子。仁宗崩,皇子即位,是為英宗。——《宋史·列傳第四·宗室二》

從上面這段簡略的記述裡,隱隱約約給人的感覺,宋仁宗遲遲不立太子,是因為他的三個兒子相繼早亡,沒有皇儲可立,最後不得已而立的宗室子侄。但是,既然自己的三個兒子早亡,在宗室子侄中選擇太子是早晚的事,宋仁宗為什麼拖那麼長時間呢?

至和二年(1055)初,46歲的宋仁宗得了一場大病,病的不輕,關於病情史料語焉不詳。作為一個萬民臣服、擁有四海的皇帝,啥都不缺,缺的就是兒子,若大的家業沒人繼承,放在誰身上誰不著急上火?所以,揣情度理,此時的宋仁宗他的心病同樣很重。

宋仁宗趙禎畫像

皇帝病成這樣,接班人的位子還空著,一旦山陵崩塌了怎麼辦?宰相文彥博沉不住氣了,急不可耐地建議宋仁宗趕快把太子定下來,病中的宋仁宗同意了。叫人想不到的是,都說皇帝金口玉言,可宋仁宗病好了以後,又把立太子的事兒撂下了。

宋仁宗的此舉惹急了一個大臣,他就是知諫院范鎮。按宋制,諫院是負責規諫諷諭的機構,其長官稱為知諫院。所以,范鎮認為,關於建儲的事兒自己給皇帝提建議正對口。

在嘉祐元年(1056)的五月,范鎮理直氣壯地給宋仁宗上了一道疏,奮然說道:「天下事尚有大於此者乎!」,並三次覲見陳述自己的觀點,以至於痛哭流涕。宋仁宗也很感動,但就是不鬆口,並以委婉的語言安慰范鎮說:「朕知卿忠,卿言是也。當更俟二三年。」——《宋史紀事本末·英宗之立》

宋仁宗為什麼說要等個二三年再立太子呢?他當然有他的心思,嘉祐三年(1058)六月,剛剛就任宰相的韓琦向宋仁宗提了一條建議:「陛下何不擇宗室之賢,以為宗廟、社稷計?」 宋仁宗回答說:「後宮將有就館者,姑待之。」就是說,後宮妃子就要有生孩子的了,看看生啥再說。

一句話道出宋仁宗的心思,顯然,此時的宋仁宗並不情願把皇位傳給宗室裡的其他子侄。而且關鍵的是,他相信自己還有生育能力,或許蒼天見憐,生個兒子也未可知。

但宋仁宗似乎命裡注定沒兒子的命,後宮生的偏偏是個女兒,按理說,這回他該聽大臣們的勸說了吧,可宋仁宗好像並不甘心。這時候,剛剛擔任御史中丞的包拯也出來說話了,說的挺嚴肅:「東宮虛位日久,天下以為憂。夫萬物皆有根本,而太子者,天下之根本也,根本不立,禍孰大焉!」

但是,任憑你怎麼上綱上線,宋仁宗好像鐵了心了,就是拖著不辦。他對包拯這樣說道:「徐當議之。」也就是說,等過一段時間再考慮這件事兒吧!一句話把包拯打發了。

如果說遲遲不立太子,是不願把皇位傳給宗室子侄的話,他似乎又不置可否,至少沒有完全否定,而且非但沒有否定,給人的感覺,他似乎也同意在宗室子侄中選定太子這個意見。那宋仁宗究竟怎麼想的呢?

嘉祐四年(1059)十一月,發生了一件在一般人看來很平常但對於宋仁宗來說卻很不平常的事兒。宋仁宗的堂兄汝南王趙允讓死了,這件事使得宋仁宗在建儲這個問題上,態度一下子來了個九十度大轉彎:不久就確立了宗實為太子。

宋仁宗趙禎

一個宗室王親死了,怎麼就促使宋仁宗的態度大轉彎了呢?這裡面當然有說道。在封建時代,一個男人要是沒有兒子,往往在人前抬不起頭來,解決的辦法就是從宗族裡過繼一個來,這既有門面的問題,也含著防老、承宗的意思。

在這一點上,宋仁宗似乎也沒能免俗,宋仁宗當皇帝當了很長時間也沒有兒子,就於景祐二年(1035)的春天,把汝南王趙允讓的兒子,即後來的英宗皇帝宗實,接進宮裡當兒子撫養,那時候宗實才四歲。

但過繼來的孩子再好,畢竟不是自己的骨肉,換句話說,你實心實意把他當兒子疼,他能不能真心誠意從骨子裡把你當爹待,還不一定。特別是汝南王趙允讓威望很高,他的兒子包括這個宗實對他都很敬重、孝順,有他這個親爹在那兒,宗實對自己的感情能百分之百的投入嗎?

或許正是基於這樣的思考,趙允讓死了以後,宋仁宗似乎才打消了顧慮,態度來了個大轉彎。從這個「大轉彎」裡,不難看出宋仁宗遲遲不立太子的用心。

《趙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