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忽必烈為什麼選擇將首都遷往大都?

中國3000多年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上,產生了許多文明中外的古都,其中最著名的六座古城被合稱為「六大古都」。其中就包括現在的北京城。

其實北京城雖然歷史悠久,早在周朝時北京地區便建有薊城,但是其真正作為一個全國性政權的都城,則是到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此後明、清兩朝也都由於種種原因建都於此。

成吉思汗在位統一蒙古各部落後,在很長時間裡,蒙古是沒有固定的都城的。直到成吉思汗去世,他的兒子窩闊台汗繼位後,1235年,才在和林建都(今蒙古國鄂爾渾河上游)。1260年,蒙哥汗去世,忽必烈在開平府(今內蒙古多倫附近)繼位。1272年, 在原金中都城東北築起新城,稱為大都,成為元朝的都城。那麼作為蒙古人的忽必烈為什麼遠離大本營,建都大都呢?

首先,這與忽必烈自身有一定的關係,早在蒙哥汗在位時,忽必烈就經營漠南地區,他重用漢臣,實行漢制,培植了大量的漢族勢力。而且,忽必烈在繼位過程中,也經歷波折,在蒙哥去世時,忽必烈在南方率軍對南宋作戰,和林眾臣密謀擁立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為汗,忽必烈急忙趕回開平繼位,這才保住大汗之位。不過也由此可見,忽必烈並沒有得到蒙古貴族的支持,實際上,蒙古大汗歷來需要展開庫裡台大會推舉產生,而由於三大汗國的抵制,忽必烈的繼位並沒有召開庫裡台大會,所以的他汗位多少有些根基不穩,因此遷都於大都,有利於少受蒙古貴族反對派的掣肘,擺脫他們的控制。

其次,元是一個多民族多地區的大一統帝國,立都大都便於對全國進行統治,忽必烈立都時,尚未滅亡南宋,而金剛剛被滅不久,金地蒙元的統治並不穩固,為了防止金地復亂,坐鎮大都就近統治是最好的選擇,而且,遷都大都對於忽必烈南取南宋也很有好處,將都城從草原遷到大都。所以遷都大都一方面可以安撫和統治遼、金等故地,另一方面,對於攻打南宋的調兵遣將、後勤補給等都有好處。

最後,大都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大都所處之地十分特殊,北面是綿延千里的重山關口,南面則是一馬平川的千里平原。大都所處的燕雲地區歷來是中原王朝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前沿重地,而北方遊牧民族想要進取中原,燕雲又是必爭之地。因此,燕雲地區堪稱是扼住中原與塞外的咽喉之地,作為少數民族統治的政權,元朝在此,即可南控中原,又可北阨塞外。一旦南方有變,還可直接逃到塞外。可謂是可攻可守的上選之地。在忽必烈還未稱帝之前,就有大臣向他進言說燕云「南控江淮,北連朔漠」,因此,忽必烈遷都大都一事,是經過深思熟慮和長久準備的。

那麼為什麼之前的王朝如漢、唐、宋都沒有選擇燕雲地區作為都城了?這個其實很好理解,中原王朝的統治中心都在中原地區,按照一般天子居中而受四方朝覲的傳統,長安、洛陽才是理想的選擇,而且,中原王朝統治期間,燕雲地區一般都會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滋擾,戰事頻繁,肯定不適合作為一國的都城。但是對於元來說,由於元朝疆域廣闊,在北面一直到庫頁島和西伯利亞地區,因此,對於元來說,大都反而剛好是它的中心了。

明朝之所以後來定都北京,則是由於明成祖朱棣的封地就在北京,因此為了穩固他的統治,才遷都北京。

至於清朝,也是一個少數民族統治中原的王朝,他們建都北京跟元朝的原因也差不多,說到底,他們總還是覺得有一天,他們會被漢人趕走,那樣在北京,肯定更容易跑一些…當然令他們自己都沒有想到的是,他們居然在這片土地上,成功統治了兩百多年。

《忽必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