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最後被元朝消滅固然有很多的原因,譬如內部統治集團的腐敗和疾賢妒能,蒙古騎兵的客觀強大等等,但其中有一個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就是南宋第一叛將--劉整。
首先我們來看看劉整是什麼樣的人?據《元史.劉整傳》首段載:「劉整字武仲,先世京兆樊川人,徙鄧州穰城。整沉毅有智謀,善騎射。金亂,入宋,隸荊湖制置使孟珙麾下。珙攻金信陽,整前鋒,夜縱驍勇十二人,渡塹登城,襲擒其守,還報。珙大驚,以為唐李存孝率十八騎拔洛陽,今整所將更寡,而取信陽,乃書其旗曰賽存孝。累遷潼川十五軍州安撫使,知瀘州軍州事。」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一個非常有謀略的驍將,並在對蒙戰鬥中屢立戰功,如果善加使用的話,完全可能成為抗元的一面旗幟!
但是就是這麼一個人,「中統二年夏,整籍瀘州十五郡、戶三十萬入附。」他投降元朝了!為什麼呢?《元史.劉整傳》第二段記載說:「整以北方人,捍西邊有功,南方諸將皆出其下,呂文德忌之,所畫策輒擯沮,有功輒掩而不白,以俞興與整有隙,使之制置四川以圖整。興以軍事召整,不行,遂誣構之,整遣使訴臨安,又不得達。及向士璧、曹世雄二將見殺,整益危不自保,乃謀款附。」現在我們明白了,因為上司的地方歧視和嫉功心理,他被狂整和誣告;在兩個同僚無辜被殺後,狐死兔悲而又擔心自己小命不保的劉整終於在宋景定二年(即1261年)投降了元朝。忽必烈大喜,任其為夔府行省兼安撫大使,賜銀一萬兩。可見劉的能力是連敵人也非常欣賞的!
那麼劉整投降前宋元戰爭的局勢是怎樣的呢?一般以為以當時號稱百戰之師的蒙古鐵騎的百戰百勝,和南宋積弱已久,戰力低下的軍隊,戰爭形勢肯定是一邊倒的。但恰恰相反,一貫驕橫的元軍在宋軍面前碰了個大釘子。端平元年(即1234年)蒙古攻破蔡州,金哀帝完顏守緒自縊,末帝被殺,金國滅亡。次年,蒙古即揮師南下,宋蒙戰爭拉開序幕:
東面戰線:宋理宗嘉熙二年(即1238年),蒙古宗王察罕在率軍攻克壽州和泗州等地後,被杜杲、余玠等人大敗,加之六安趙氏組織民兵偷襲,被迫北撤。其後數十年由於由於江南河網發達、水系眾多,水澤之地對蒙古騎兵馳騁極為不利,加上這裡是距南宋都城最近的防線,宋軍在此佈防也最重,且宋水軍遠較蒙古水軍強大,因此東面戰場也無進展。
荊襄戰線:端平二年,窩闊台第三子闊出進攻襄、樊大勝,此後數年一直劫掠不斷。至嘉熙二年,宋朝任命孟珙為荊湖制置使,三敗蒙軍,相繼收復了信陽、樊城、光化和襄陽,並調整了荊襄防務,使得蒙軍完全不能越雷池一步。
四川戰線:宋理宗端平二年(即1235年),在窩闊台的策劃下,其次子闊端率軍大舉入蜀,但被曹友聞打敗,無攻而返。此後數年間雙方互有勝負,及至嘉熙四年(即1240年),孟珙、余玠開始整頓四川防務,設置屯田,擇險立寨,修築山城,積糧設防。而後宋軍在余玠、王堅、張玨等人的傑出指揮下,固守山城,發揮宋軍進攻不足、守城尚可的優勢,多次擊退蒙軍,使其死傷無數,大大挫傷蒙軍的銳氣。特別是在理宗開慶元年(即1259年)合州戰役中用炮石擊斃了蒙古大汗蒙哥,使蒙古滅宋信心大為動搖。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蒙軍在四川的局面始終未能打開。
由上可以看出,在劉整投降前,宋軍充分發揮了地勢和防守優勢,雖然由於進攻實力低下而無法大舉反攻對方,但也使得蒙古大軍在其後數十年間難以南下一步,在三條主要戰線上形成了相持的局面,這在蒙古大軍的征戰史中是前所未有的。
那麼劉整的投降到底對南宋的滅亡產生了什麼影響呢?
首先劉整堅定了忽必烈滅宋的信心。要知道當時蒙古在前線和南宋處於相持階段,由於宋軍擅長守城,加之在丘陵及水澤地區蒙古騎兵並不佔優勢,數十年而不能前進一步,蒙古朝廷上下非常鬱悶。而當蒙古大汗蒙哥戰死合城後,蒙古一度喪失了吞滅南宋的信心。所以當劉整第一次入朝獻策,勸說忽必烈抓住時機力攻南宋時,被大臣們廷議否決了。而劉整仍不斷勸說忽必烈;「宋主弱臣悖,立國一隅,今天啟混一之機。」更提出:「自古帝王非四海一家者,不為正統。」至此忽必烈下定了滅宋的決心:「朕意決矣!」可以說劉整幫助元朝解決了到底戰不戰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