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雄逐鹿:那些曾與朱元璋爭奪天下的梟雄們

元朝末年,政治腐敗,天災人禍不斷,最終引發大規模農民起義。最終朱元璋將元朝埋葬,並開創了276年國祚的大明王朝。正所謂英雄莫問出處,在這場疾風暴雨式的戰爭中,湧現出許多出身貧寒英雄豪傑,群雄逐鹿,雖然他們最後失敗,但其也頗具英雄色彩。

1.陳友諒

1320年出生,沔陽人。本姓謝氏,因祖父謝千一入贅,故改姓陳。陳友諒的父親陳普才以打漁為生,共有五子,陳友諒排行第三。早年間陳友諒讀過書,略通文義,在縣裡做小吏。1351年徐壽輝等人起義,建國號天完,陳友諒棄職投效到徐的將領倪文俊麾下,擔任簿掾(文書)。

此後陳友諒多次立功,擔任統兵元帥,手中掌握了一定的兵力。1357年9月倪文俊謀殺徐壽輝失敗,投奔陳友諒。陳友諒乘機殺掉倪文俊,吞併了他的軍隊,自稱宣慰使、平章政事,實力倍增,派遣軍隊攻佔了安徽、江西等大部分地區。

1360年陳友諒自稱漢王,挾持徐壽輝率軍順流而下,攻擊朱元璋所部。攻克太平後,陳友諒殺死徐壽輝,在採石五通廟即皇帝位,國號漢,改元大義。此時陳友諒兵強馬壯,佔據著湖廣、江西之地,力量遠遠超過朱元璋等人。

面對氣勢洶洶的陳友諒,朱元璋陣營有人主張逃跑,有人主張投降,他本人也一度拿不定主意,關鍵時刻,劉伯溫一語定天下。最終朱元璋採納劉伯溫的建議,用計設伏,在龍灣展開惡戰,將陳友諒擊敗。此後陳友諒不甘心失敗,於1363年率領「超級艦隊」與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戰,康郎山惡戰三日,「太祖兵不能仰攻,幾殆」。此時東北風起,朱元璋乃縱火焚友諒舟,才扭轉戰局。

此後陳友諒被困鄱陽湖,供給斷絕,突圍時與朱元璋所部在涇江口大戰。陳友諒走出船艙指揮作戰,突然迎面飛來流矢,從陳友諒的眼睛射入,貫穿頭顱,一代梟雄陳友諒當場身亡。此戰,陳永諒的太子陳善兒被俘,太尉張定邊帶著陳友諒的次子陳理逃回武昌。

1364年朱元璋大軍兵臨武昌城下,陳理被迫出降,朱元璋封其為歸德候,並加封陳友諒的父親陳普才為承恩。1372年已經做了五年皇帝的朱元璋將陳理送往高麗定居,將陳友諒的父兄安置於滁陽。最終原居異國陳氏一門算是躲過一劫。

那麼陳友諒究竟在朱元璋心中有多大的份量呢?陳友諒死後,朱元璋曾說過一句話「友諒亡,天下不難定也。」可見陳友諒才是朱元璋爭奪天下的最大障礙、最大的對手。

2.張士誠

小名張九四,1321年出生,泰州白駒場亭人。張士誠與三個弟弟以操舟運鹽為生,此後為了生計,兄弟幾人開始販賣私鹽,並在鹽民中頗具威望。自古以來鹽鐵官營,販私鹽是違法行為,所以張氏兄弟飽受當地官吏與富戶的敲詐勒索。張士誠忍無可忍,於1353年1月聯合17人反元,史稱「十八條扁擔起義」。

此後張士誠的起義得到當地百姓的支持,勢力越來越大,先後佔領泰州、興化等地。1353年張士誠將計就計,利用元人的招安,襲占高郵城,自稱「誠王」,國號大周,年號天祐。正所謂樹大招風,張士誠貿然稱王引起了元朝政府的警惕,1354年元朝丞相脫脫率領百萬大軍圍攻高郵城。眼看城池就要陷落,老天出手幫了張士誠一把。由於元朝內部鬥爭不斷,脫脫被免職,百萬大軍失去統帥,瞬間潰散。

死裡逃生的張士誠開始擴大地盤,派遣軍隊先後佔領平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1356年張士誠把平江(今蘇州)改為隆平府,作為都城,並將承天寺作為自己的府邸。此時朱元璋面臨陳友諒的威脅,無暇顧及張士誠,所以向他遣使通好。但張士誠將使者扣留,之後雙方又發生了一些小規模衝突。

此後浙西地區逐漸被朱元璋佔領,勢單力孤的張士誠感到了危機。於是張士誠決定請求向元朝投降。元朝本來在江南地區已經沒有多少勢力,立即封張士誠為太尉。此後張士誠自海道向大都運送十多萬石糧食,元順帝賜予張士誠龍衣御酒,張士誠逐漸開始驕縱。

再向元朝請封王爵遭到拒絕後,張士誠於1363年自立為吳王。此時他的領土「南抵紹興,北逾徐州,達於濟寧之金溝,西距汝、穎、濠、泗,東薄海,二千餘里,帶甲數十萬」。由於他善待文人,一時間「諸僑寓貧無籍者爭趨之」。

雖然張士誠「遲重寡言,似有器量」,實際上全無遠圖。承平日久,加上吳地繁華,張士誠「漸奢縱,怠於政事」,手下的將領也聚斂錢財,日夜歌舞自娛,因「上下嬉娛,以至於亡」。

1366年11月朱元璋派徐達圍困平江,張士誠固守城池長達10個月,最終人心渙散,1367年9月城池被攻破。張士誠組織巷戰失敗後,逃歸府邸。張士誠的妻子劉氏登樓後,令人縱火焚樓。張士誠也準備自縊,不料被部將解救而被俘。此後跟隨他起義的將領紛紛前來勸降,「士誠瞑目不答」。最終他被押到金陵後,自縊身亡,也有的說被朱元璋處死的。

張士誠死後有兩個幼子藏匿民間,不知所終。張士誠佔據蘇州時,輕徭薄賦,深得民心,所以至今蘇州保留著一個奇怪的風俗,每年農曆七月三十晚,大街小巷裡就會有星星點點的香燭插在地上,俗稱「燒久思香」,據說那天是地藏王菩薩生日,張士誠起兵時自是地藏王轉世,而「久思」正是張士誠小名「九四」的諧音。

3.方國珍

生於1319年,台州黃巖人。史書記載方國珍「長身黑面,體白如瓠,力逐奔馬」。方國珍有兄弟五人,世代以販鹽浮海為業。提到元末起義,往往認為是紅巾軍最先發起的,但實際上是方國珍最先舉義的,而他的起兵也是無奈之舉。

1348年有一個名叫蔡亂頭的人,在海上劫掠財物,官府派兵追捕。方國珍的仇家便告發方通寇,方國珍被迫殺死仇家,兄弟亡命海上「,聚眾數千人,劫運艘,梗海道」。元朝派大將兵討伐,反而被方國珍所捉,方國珍因此請求元朝招安自己。此後方國珍屢叛屢降,當時在元朝當官的劉基力主徹底剿滅方國珍,但被否決。

此後天下大亂,方國珍佔據慶元、溫、台之地。有人勸方國珍率軍「溯江窺江東,北略青、徐、遼海」以為基業,但方國珍並無遠略,言道「吾始志不及此。」 朱元璋攻取婺州後,派人出使方國珍。方國珍鑒於此時朱元璋勢力比較強,「姑示順從,藉為聲援以觀變」,而且表示願意獻出溫、台、慶元三郡。實際上方國珍陰持兩端,另一方面與元朝通好,往大都運送十多萬石糧食。

此後方國珍見朱元璋平定了張士誠,便派遣使者,聯絡擴廓帖木兒、陳友定,企圖形成掎角之勢。1367年朱元璋派遣湯和率大軍直抵慶元,方國珍兵敗,逃往海上。此時深感大勢已去的方國珍決定投降。當朱元璋看到方國珍情詞懇切的降表後,也覺得他十分可憐,覆信道「吾當以汝此誠為誠,不以前過為過,汝勿自疑」。並授予方國珍廣西行省左丞之職。1374年5月方國珍病死,朱元璋親自設祭。

4.明玉珍

1331年出生,隨州人。明玉珍和項羽有一個共同的生理特點,「目重瞳子」,這在古代是富貴的象徵。1351年明玉珍裡中父老組織千餘人,結寨自守。徐壽輝起義後,派人威脅道「來則共富貴,不來舉兵屠之」,明玉珍於是參加了徐壽輝的起義軍。此後在與元軍的戰鬥中,明玉珍被流矢射中右目,成為獨眼。

1357年明玉珍率軍佔領重慶,被徐壽輝任命為隴蜀行省右丞,此後又率兵入川,佔領成都。1360年陳友諒殺徐壽輝自立為帝,明玉珍便與陳友諒斷絕關係,自稱隴蜀王。1362年明玉珍即皇帝位於重慶,國號夏,建元天統。明玉珍佔據川蜀一帶,但並無遠略,派人交好朱元璋。此時朱元璋不想樹敵,回信道:「予與足下實唇齒邦,願以孫劉相吞噬為鑒。」

1366年36歲的明玉珍病重,臨終前對大臣言道:「西蜀險固,若協力同心,左右嗣子,則可以自守。不然,後事非所知也。」明玉珍死後,10歲兒子明升即位,果不出明玉珍所料,諸臣爭權奪利,內爭不斷。朱元璋稱帝后,國內幾大勢力基本上被平定,於是派使者招降明升,遭拒後開始用兵。

1371年朱元璋派出兩路兵馬,一路以舟師由瞿塘趨重慶,一路以步騎由秦、隴趨成都。明升所部土崩瓦解,一路敗北,明升最終出降。朱元璋還算厚道,「免其伏地上表待罪之儀」,封明升為歸義侯。第二年明升與陳友諒的兒子陳理被遷居高麗,也算是得以善終,據瞭解現在每年還有不少韓國的明氏後人來重慶祭祖。

《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