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歷史上朱元璋當皇帝後最忌諱的字是什麼?

中國人避皇帝或長輩的名諱,不知從何時起。不過直到今天,對長者、尊者直呼其名都是不禮貌的。農村小孩之間罵架,互相指著鼻子叫對方父母的名字,便是一種侮辱對方的精神勝利法。過去的人在自己文章中不得以需要祖輩、師長的名字時,總是稱「諱某某」。不過屈原在他的《離騷》中說到:「朕皇考曰伯庸」,而不說「諱伯庸」,他也不用像林黛玉那樣,寫母親的名字「敏」時,故意缺筆。是否當時名諱之規矩還不是很盛行?

也許,在古人的心目中,名字和生辰八字有著特殊的魔力,和這個人的生命狀況息息相關,所以巫師作法,詛咒一個人,就會做一個小人,寫著那人的名字和生辰,然後惡毒地行法,比如《紅樓夢》中的馬道婆受趙姨娘委託,如此來對付王熙鳳和賈寶玉。在古人的心目中,人的地位越高,權力越大,他的名諱越是碰不得,而那些沒什麼勢力的老百姓,除了自家孩子,別人直呼其名他也無可奈何。皇帝富有四海,全國百姓都是他的子民,因此避皇帝的名諱範圍最廣,皇帝的名字,簡直就是老虎屁股,摸不得。歷朝歷代,最大的敏感字眼,便是皇帝的名字。除此之外,其他的敏感字、敏感詞並不多,秀才們做文章時,只要留心別去碰聖上名諱這個大地雷,不用煞費苦心給更多的詞找一個替身。可是到了明代,就不一樣了。出身貧苦的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忌諱就格外多了起來。除皇帝的名諱外,許多詞也是犯大忌的,那些舞文弄墨的人搞不好就會掉腦袋。

朱元璋早年參加郭子興的隊伍,靠殺人放火而起家,因此特別忌諱人家拐著彎子罵他是「賊」,他對「賊」字的警惕簡直到了神經過敏的地步。浙江府學教授林元亮給人當槍手,寫上表叩謝聖恩,中有「作則垂憲」。福州府學訓導林伯璟提按察使撰賀冬表,文中有「儀則天下」。常州府學正孟清也是替上司捉刀,賀表中有「聖德做則」。這洪武皇帝大概當時講的老家濠州方言,「賊」和「則」同音,懷疑是諷刺他做過賊,便將這些拍馬屁的人全部殺死。他年輕時當過和尚,因此也忌諱別人提起他這段自認為不光彩的歷史,臣民們的上表中不許有和「僧」音相近的字,否則就會龍顏大怒,殺意頓起。因此那時候連「醫生」都改成了「醫士」。而且他這種忌諱擴大得讓人摸不到邊,一個人上表中有「取法象魏」,他念成「去發」,去發不是當和尚嗎?又是諷刺老子龍潛時當和尚那段經歷,沒說的,讓人把這人推出去「卡嚓」一聲砍掉。

說白了,朱元璋這心理和阿Q沒什麼區別,因為自卑、因為不自信,總懷疑別人瞧不起他,哪怕打下了花花江山。阿Q因為頭上有癩瘡疤,便忌諱別人說「癩」以及一切近於「賴」的音,直至忌諱說「光」、「亮」。別人犯了他的諱,力氣小的他就打,口拙的他就罵。可這樣一個流浪漢,一般的人不把他放在眼裡,連王胡、小D這樣的人也敢公然冒犯他的忌諱,他只能肚子裡罵娘。要是他和朱元璋一樣當上皇帝,有無限的權力,估計王胡、小D之流都得死。

朱元璋的忌諱太多,多得連老百姓取名,都不能用某些字,如「天、國、君、臣、聖」等等,甚至「博士、大官、太醫」也在禁止取名的範圍之內。這麼多的敏感詞可把那些做大臣的嚇壞了,這拍馬屁風險太大了,搞不好把身家性命丟了。可馬屁文章又不能不做。禮部官員斗膽懇求皇上,下一道表式,規定哪些字、詞不能用,讓臣民心中有數,便於遵守。這洪武帝還不算太混賬,便讓翰林學士設計了一份謝恩表的格式,頒布給各有關部門,以後要上表謝恩,就照著這份填空就行了。這下文武百官心頭的石頭落了地,拍馬屁的風險一下子就降低了。

《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