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自坐穩皇位後,為了鞏固皇權,將權杖順利地傳給兒孫,他開始濫殺被他視為「功高震主」的功臣。但,貴為天子的朱元璋卻與乞丐王七結為莫逆並「善始善終」。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位當年紅極一時的大明「逍遙王」竟幾乎淡出了歷史。為了「復活」王七這個不應被歷史遺忘的「另類人物」,筆者根據手頭所掌握的史料,撰寫此文。
一、禁賭禁出逍遙樓
明初,洪武帝朱元璋為了淳化民風,曾昭告天下,嚴令禁賭,違者嚴懲。這樣一來,不足半年,全國賭風果然大斂。
但,凡事皆有例外。
當禁賭之風刮遍全國時,南京府尹竟在淮清橋附近圈地數十畝,建了座規模宏大的樓館。該樓館大小房間不下百間,雕樑畫棟,好不氣派!待樓館建成後,南京府尹堂而皇之地命屬下在樓館主廳大門的門額處懸掛了一個紅木金邊大匾,匾上書有三個遒勁鎏金大字「逍遙樓」。府尹還在主廳對面的大照壁上張貼告示。告示大意是,所有嗜賭者均可到此賭個痛快。這張告示很快就傳遍京華,震驚朝野。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販夫走卒都大出意外,迷惑不解:莫非府尹腦袋進水了?
「逍遙樓」建成後,賭徒們一個個奔走相告,歡天喜地。很快,京師內外的賭徒都被吸引到這裡,連一些曾在「禁賭令」打擊下金盆洗手、遠在千百里之外的「豪客」、「大佬」也紛紛備足賭資,騎馬乘轎向南京集結。
南京府尹見「魚」已進網,即令官兵將逍遙樓的進出口全部卡死,賭徒們在樓內可極盡賭興,但不得外出覓食、取水,違令者斬。不幾日,有幾個賭徒難耐飢渴,欲強行外出,被當場處死,賭徒們一個個噤若寒蟬。又幾日,逍遙樓內的賭徒一個個餓得頭昏眼花、坐臥無力。府尹見時機已到,遂將南京城裡的乞丐頭目王七請來,准許他在市面上廉價購進食品,再高價賣給樓裡的賭徒。當時市面上三文錢一塊的燒餅和一文錢一根的油條,在逍遙樓內竟賣到五兩紋銀,甚至一桶井水亦可賣到十兩紋銀,而且供不應求。如此高價宰客,不足一月就把賭徒們的腰包全部掏空。是時,府尹又網開一面,准許賭徒們修書回家,請家人大量供資,以解飢渴。最後,府尹見賭徒們的油水已被搾盡,便一紙公文將他們悉數發配塞外,永世不得還鄉。這筆「轉手生意」使王七陡成暴富。京師及外地的賭風也因此而幾近滅絕。
再說王七一夜暴富後,他並沒有追求個人享受,而是用這筆巨款在南京聚寶門(今中華門)外廣建「經濟適用房」,給年老體弱和未成年的乞丐居住,此舉為時人所稱道。據《應天雜記》載,南京府尹「違旨建『逍』樓」,「縱丐『斬』賭徒」的幕後推手就是朱元璋。那麼,朱元璋為何要如此恩寵王七呢?《白下雜譚》記載了下面這段「塵封往事」。
二、王七曾救朱元璋
王七與朱元璋都是濠州鍾離(安徽鳳陽)人,兩人又同在當地皇覺寺當過小和尚。不過,起初他倆並不相識,因為,朱元璋進皇覺寺時,王七早就雲遊四方,吃「百家飯」去了。
有一次,王七在一次討飯途中偶遇因戰敗而藏在荒山破廟中的朱元璋。其時,朱元璋因疲勞過度,腹中乏食,已無力舉步,王七便將討來的飯食送給他吃,並盡心侍奉朱元璋數日。在此期間,王七和朱元璋互訴身世,更覺親近。朱元璋其時已是濠州起義軍首領郭子興麾下的一員驍將,他力勸王七和自己一道打江山,但聽了一肚子古書的王七信奉「生死由命,榮枯在天」之說,不願追求「命裡沒有」的東西。朱元璋見王七如此消沉,不便勉強,便與他拱手相別。臨別時,王七將好不容易才積下的幾錢碎銀子為朱元璋置了身行頭,並將所餘碎銀悉數相贈,助朱平安找到舊部。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每每思及王七義舉,感慨萬千。「知恩圖報」的朱元璋為了找到王七,在一次主持朝政時,發給滿朝文武人手一紙繪有王七圖像並附有說明文字的「求賢圖」,命眾臣務必盡力尋覓。這時,蔡國公張德勝挺身出班,說王七正在他府中養病。王七為何會在張德勝家呢?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以長江中游為根據地的陳友諒親率大軍直逼應天府(今南京),朱元璋命大將張德勝領兵拒敵。張見陳軍勢大,為避其銳氣,在上新河一帶安營紮寨,堅守不出。陳友諒與其相持日久,屢攻不下,以至軍中嚴重缺糧。陳友諒情急,命全體將士捕捉螺螄充飢。不幾日,陳軍丟棄在河邊的螺螄殼竟如小山一般。由於螺螄性涼,陳軍以此為主食,士兵患腸疾者甚眾,嚴重影響了部隊的戰鬥力。陳友諒審時度勢,便命士卒將橋樑拆毀,準備次日拔寨撤兵回老巢休整軍隊,以圖捲土重來。張德勝見陳軍毀橋,知彼欲退,欲舉兵反攻,但苦於無橋可用,而一時又徵集不到許多船隻。正當張德勝一籌莫展之際,忽有親兵來報,說帳外有一乞丐來獻破敵之策。張德勝深知山野之中亦有異人,不敢怠慢,忙親出帳外迎接。這乞丐正是王七。是時他雲遊路過南京,聽說朱元璋麾下戰將張德勝正破敵乏術,便毛遂自薦,來獻「錦囊」。
張德勝在王七的建議下,傳令三軍連夜用陳軍丟棄的螺螄殼在河上搭了一座「螺螄橋」,親率守軍反攻,大敗陳軍於此。此次戰役和同年進行的獅子山戰役,為後來大明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朱元璋稱帝后,為了使天下人信服明王朝的建立是順應天意,對外謊稱,說當年吳王(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時,連河裡的螺螄都自動來搭橋助戰,南京「螺螄橋」遂有此名並傳至今。因南京方言慣稱「螺螄」為「螺絲」,所以今上新河上的「螺螄橋」又名「螺絲橋」。
再說王七因破敵有功,張德勝曾多次想保舉他為官,但王七不願入仕途,他本想繼續浪跡天涯,因突患足疾,難以遠行,只好暫留張府中,這一留就是數年。
朱元璋聽到這裡,立馬散朝,命張德勝速將王七請來……
三、王七被封逍遙王
王七與朱元璋昔日淚別於破廟,今日重逢於朝堂,若夢若幻,恍若隔世……
王七擦乾眼淚對朱元璋說:「承蒙吾皇不忘故舊,王七今生死而無憾矣!」講到這裡,王七又回過頭來,感激地對張德勝說:「吾足疾已癒,本想近日別公遠行,不想驚動了皇上……」朱元璋見王七又欲「雲遊」,哪裡肯依,極力挽留。見朱元璋誠邀加盟,王七不忍拂了聖意,歎息道:「縱然吾皇不棄,皇恩浩蕩,但王七乃一介草民,焉能入仕?」朱元璋說:「今日朕就封汝為逍遙王……」當天,朱元璋還大擺接風宴,款待王七,又召六部尚書作陪。宴畢,朱元璋又宣崇山侯李新上殿,命他派人在南京三山門(今水西門)外茶亭東街為王七建了一座逍遙王府,王府的大門兩側書有一副對聯,聯曰:逍遙自在神仙府;天下貧民第一家。王府的中門也書有一副對聯,聯曰:雖非高官富賈府,卻是藏龍臥虎堂。 王府建成後,朱元璋本想封王七當個知府,但怕百官心中不服,更怕壞了朝綱,便請王七暫時「委屈」一下,出任離京不遠的丹陽縣縣令。朱元璋又命張德勝做媒,為王七選一名門淑媛,擇吉日完婚。但王七生性散漫,不願入仕,更無娶妻生子之念。他雖然住在逍遙王府中,卻經常外出吃「百家飯」。這樣一來,古城南京就發生了亙古未有的怪事:全城富貴人家都以能被逍遙王光顧為榮,紛紛派人去盛邀王七前去「討飯」。這事傳到朱元璋耳中,他認為,王七已被封逍遙王,再吃「百家飯」有失體統。但朱元璋又知王七非常「超俗」,難以勸轉,便賜給他一個金碗,憑此金碗可自由出入宮廷,面見君王;還可隨時到皇帝的御膳房,盡享口福。我國民間有句俗語「捧著金飯碗討飯」,即典出於此。與此同時,朱元璋還賜給王七一方玉印,憑此印可周遊天下,在各地府庫支取銀兩,並可自由出入各級官衙。如有輕視玉印者,當以違旨論處。
自從王七被朱元璋封為逍遙王並深受寵信後,大明京師的名門望族、王公貴戚都以能結識王七為榮。一時,逍遙王府前,車水馬龍,官蓋如雲。但是,王七卻認為與這些官僚應酬,俗不可耐,便經常離開府邸,外出閒逛。
四、王七預言妃嬪龕
明洪武五年(1372年)秋,王七去南京東郊紫霞湖畔八卦洞拜訪摯友劉基。
劉基,字伯溫,乃大明朝開國元勳。此公太過聰明,近似半人半妖,因往往一眼就能看穿同僚和皇上的心事,故常常遭到朱元璋和王公貴族的嫉恨。想當年,劉伯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立下赫赫功績,是何等榮光?但因功高震主,朱元璋在位登九五後,就想「閒置」或除掉這個神鬼莫測的廟堂異人。劉伯溫為避禍,便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向朱元璋告假,攜仨道童,去八卦洞潛心修道去了。說來也怪,劉伯溫雖然目空一切,但他卻與王七相處甚篤。劉基在朝為官時,經常與王七閒談,日子長了,潛移默化中,王七不知不覺地也把劉基的「鬼八卦」學了個十之八九。劉基自去八卦洞面壁潛修以來,眾臣因天子對劉基不滿,無人敢前去造訪。只有仁厚的太子朱標和王七常去八卦洞探視劉基。朱元璋出於對太子和王七的偏愛,對此事一直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明洪武七年(1374年)九月,成穆貴妃駕鶴西去。成穆貴妃的父親與王七相交甚厚,將成穆貴妃歸天之事泣告王七。誰知,王七聞此噩耗竟面無悲色,反撫掌大笑,曰:「遲歸天不如早歸天……」這番沒頭沒腦且有悖人之常情的話驚得泣告人目瞪口呆,直到後來太祖皇帝朱元璋駕崩後,成穆貴妃的老父親才悟出當年王七的驚人之語確有先見之明。
在南京紫金山獨龍阜玩珠峰下,有一座掩映於蒼松翠柏的宏大皇陵,這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萬年吉地——明孝陵,在孝陵內還陪葬著馬皇后。孝陵外側還附葬有40多名嬪妃和宮娥,這便是明孝陵兩廡旁列的46個「妃嬪龕」。
這「妃嬪龕」背後有個悲慘的故事。據《明史·后妃傳》載:「初,太祖崩,宮人都從死者……」朱元璋在大限來臨之前,怕在地宮「寂寞」,降旨恢復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盛行於殷、周,衰落於戰國,絕跡於漢代的「活殉制」。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初十日太祖駕崩之際,傳詔宮女殉葬,除了已去世的妃嬪,在世的都得跟他去西天。
這46名妃嬪、宮娥(被朱元璋「寵信」過的)一聽說要殉葬,個個花容失色、抱頭痛哭。大多妃嬪、宮娥不願死,均被太監帶到大堂,強令她們站在小竹床上,將繩索套上頸項,待太祖嚥氣時,立馬抽掉竹床,她們即被吊死,葬於孝陵兩側,「永久伴君」。被活活吊死的有郭寧妃、李淑妃、胡充妃、達定妃、李賢妃、劉惠妃、葛麗妃、郜嬪妃等;陪葬的宮娥因身份卑微,無名姓傳世。朱元璋生前為了安慰將被陪葬的「活殉者」的親屬,傳旨建「妃嬪龕」,「以志紀念」。
話說回來,當年王七在成穆貴妃死後,對其父連說「遲歸天不如早歸天」,想必他已從與朱元璋的交往中,覺察到朱元璋已流露出的「活殉」之意,故有上述「驚人之語」。
五、王七代奏擇吉地
洪武九年(1376年)仲春某日,王七和一個人稱「張十八」的乞丐在三山門「悅來」客棧租了兩頭毛驢沿途瀏覽市井百態,不一會兒就出了朝陽門。這天朱元璋也來東郊賞春。王七與帝邂逅,忙與張十八翻身下驢,三叩九拜,山呼萬歲。朱元璋高興之餘,賜了頂官轎給王七坐,並讓他跟自己一同去鍾山南麓獨龍阜的蔣山寺賜(進)香。蔣山寺的老方丈見萬歲爺駕到,「逍遙王」伴駕,甚感殊榮。老方丈正清大和尚和都寺、知客僧向皇上頂禮後又向王七行合十禮。禮畢,又將帝王迎到客堂用茶。朱元璋興致極好,品罷香茗後又到蔣山寺的祖堂(是專門供奉本寺歷代祖師的場所)賜香、佈施。爾後,朱元璋還乘興登上寺院後山,瀏覽山色。從那以後,朱元璋又數次御臨蔣山寺且次次都流連忘返、欲言又止。有一天,正清方丈又陪同萬歲爺去寺院後山尋幽。朱元璋望著此處山若龍蟠,蜿蜒不絕,遍山草木,蔭蔭森森,一派帝王之相,遙指對面小土包一般的孫陵崗,喟然歎曰:「吳大帝(孫權)也太不識山川形勝了,怎麼不選此處為久安之地呢?!」老方丈是何等聰明,他知道朱元璋是想選此處為「萬年吉地」,但此事又不便面君直言。然而,若佯裝不知,豈不又有違聖意?怎麼辦?這時他突然想起了王七。於是他連夜趕到逍遙王府,請王七在面君時代奏,稱:自古深山藏古寺,而蔣山寺離京城太近,故請求遷址,伏望恩准。朱元璋當然准奏,並施捨了大量建材。蔣山寺便於洪武九年(1376年)遷到朱湖洞南,後遷到中山陵以東(現址),朱元璋賜名為「靈谷寺」,號稱「天下第一叢林」。
朱元璋喜得「萬年吉地」後,龍顏大悅。這天他與一個貼身太監輕車簡束來到南京夫子廟觀賞夜景。此處乃六朝金粉之地,富貴溫柔之鄉。街上車水馬龍,燈火輝煌;十里秦淮,游舫如梭,好一派太平盛世的繁華景象!朱元璋乘興租了一艘游舫,瀏覽兩岸美景。這時,突然從河對岸傳來一陣悲哭聲,朱元璋感到詫異,忙吩咐船娘將船搖過去。船娘聞言色變,急阻之。朱元璋更覺奇怪。船娘說:「客官有所不知,河對岸東關頭一帶流落著一群乞丐,常因飢寒交迫而大放悲聲,倘遊人誤入,難免遭劫。」「逍遙王不是在聚寶門建了座『乞丐營』嗎?」朱元璋忍不住問了一句。「唉,僧多粥少,哪能夠住?」聽到這裡,朱元璋不知出自何動機,竟決心去對岸暗訪。 朱元璋付了船資,棄舟登岸。忽見一群乞丐蜂擁而來,口中亂嚷:「又來了一個迷道的嫖客。」「把銀子送給嫖客,不如掏給我們。」太監見狀,大驚,忙喝道:「來者不得無禮,他是萬大人,今奉旨微服私訪……」眾乞丐聽說是朝廷命官,慌忙下跪。朱元璋見眾乞丐衣不蔽體,聯想到自己當小和尚時四處化緣乞食時的情景,不覺動了惻隱之心。於是便命隨行太監拿出50兩紋銀,贈與丐頭,囑其買些米面,給眾丐充飢。眾丐千恩萬謝地散去。數日後,朱元璋與王七見面時對他談了夜訪東關頭一事,王七見萬歲慈悲,忙跪下奏道:「伏望吾皇命地方官將東關頭的多個城牆洞打開,給這些乞丐遮風擋雨,秦淮河上過往貨船很多,請恩准這些乞丐挽舟背纖,聊以謀生……」
朱元璋准奏。從此東關頭那一溜排的城牆洞便成了乞丐的棲身之處,挽舟背纖也成了乞丐的「專利」。這種習俗自明清以來,一直延續到解放前。現在許多上了年紀的老南京人還習慣於稱東關頭的城牆洞為「王七洞」。
六、朱元璋厚葬王七
「當今天子青睞乞丐!」「南京城裡出了個逍遙王!」這消息像長了翅膀似地傳遍了大江南北。乞丐們一個個都把大明皇都當成了「乞丐樂園」。乞丐們呼朋引伴、扶老攜幼地從四面八方向京城湧來。乞丐的大量湧入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有些乞丐衣食無著便去逍遙王府打秋風,王七性善,來者一律供食。但由於來吃白食的乞丐太多,王七難以招架。
這引起了一些士大夫的不滿,連一代賢後馬娘娘也對此頗多微詞。但朱元璋因偏袒王七而對此置若罔聞。然而,洪武九年(1376年)秋,南京城裡接連發生了幾起乞丐鬧事的惡性事件……
乞丐張十八因與王七結為金蘭,「丐膽包天」,竟公然糾結了數十名乞丐在通濟門一帶為非作歹。張十八自稱是王七的大師弟,欺行霸市,騷擾民居,甚至私設公堂,包攬民間訴訟,一時把個南京城搞得烏煙瘴氣。而地方官又投鼠忌器,多採取姑息政策,故張十八等更加恣意妄為。
朱元璋這才意識到問題旳嚴重性,遂命地方官將張十八這伙「至不仁」的惡丐緝拿歸案,立斬於市曹。王七聞張十八被誅,恐受連累,導致急火攻心,引發舊疾,一病不起。朱元璋雖誅惡丐,但他對王七仍寵信如舊,且始終如一。
朱元璋得知王七病重後,特派太醫曹春民、李陽谷為其診治,所需藥物皆由太醫院提供。與此同時,朱元璋還兩度前往探視王七,賞賜甚豐。上行下效,一時間京師前去探視王七的權貴絡繹不絕。但王七終因病重辭世。
王七死後,朱元璋還特委派皇太子朱標為王七主祭,喪事極為隆重。爾後,南京府尹還奉旨在逍遙王府旁為王七建了座祠堂,歲時祭祀。祠堂前有石贔屭馱一青石大碑並石馬一對,碑文中記述了王七富有傳奇色彩的生平。說來有趣,該祠堂自明成祖遷都北京後,便無人管理,年久失修,已成殘垣斷壁,又成了乞丐的棲身之地。
帝乃至尊,丐乃至賤;朱元璋與王七所演繹的這段故事,是決定於深刻的歷史背景還是出於誠摯的私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