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可怕老公公 朱元璋為何要凌遲兒媳婦?

洪武十九年,天象多變,發生太陰、金星、火星凌犯諸王星的災異。朱元璋嚇壞了,生怕諸王之中,有人會當災斃命。

他想來想去,周、齊、潭、魯這幾個王,「每日為非」,一定是他們激怒了上天——「二曜相犯甚急,罪恐專在周、齊、潭、魯」。他之所以這麼聯想,是因為近期接到的關於諸王行為的報告中,這幾個兒子最是胡作非為!

五小子周王朱橚,最得朱元璋疼愛,他不聽話時,也最讓老父心碎。老朱痛苦地合上雙眼,憤然道:「如周(王),無所不為,說不能盡!」

五皇子做的壞事太多,老父頭疼不已,都懶得細數了,他只說了一件:開封府生員顏鈍,定了一門親,女方還沒過門呢,就被周王先下手為強,搶入宮去,再不歸還——且慢,這事兒怎麼這麼眼熟?我忽然想起,他老朱不也幹過?當年參議楊希聖已聘之妻是被誰奪去的?您老「身教」在先,周王學你的范兒,何必動怒?

大概朱元璋已不記得了,所以一點都不臉紅,他在罵過周王后,又將其他幾位少爺在洪武十九年的劣行一款款列了,講給諸王們聽。

長不大的齊王,這回又挨批了。如今他已是24歲的小伙子,幹起壞事來,遭殃的就不再是雀雛、鵓鴿。據他父親爆料,他也喜歡強搶民女,經常將民間女子搶入宮中,「不用」者打死,然後燒成灰送出來(好像齊王很喜歡玩火,有縱火犯的傾向)。

第八子潭王,是齊王一母同胞的弟弟,三年後自焚而死,慘遭朱家除名,被民間故事家請去做主角,編入陳友諒的精子大軍,做了陳家的遺腹子。

此人似乎並不值得同情,瞧他在這一年干的壞事:先是一千皮鞭打死本府典簿一員,又用鐵骨朵打死典仗一員。也是個凶悍了得之人,大約朱門的家風和遺傳固然如此吧。其實不用朱棣在實錄中造假,吹噓自己如何酷肖父皇,他的兄弟們,個個都「肖」得很呢!

第十子魯王朱檀也榜上有名。

十少爺朱檀還年輕呢!他是洪武三年生人,出生才2個月,就被封為魯王。這位魯王好道術,也是他朱氏的「家學」。在道教方面,和尚出身的朱元璋頗有研究,諸王之中,秦、燕、魯、寧等王,都是「神仙」的信徒;燕王朱棣把自己裝扮成現世的真武大帝,寧王朱權則寫了幾本介紹修仙的書,研究專深,自不必說。

且說朱二哥秦王樉,好服食「淫邪之藥」,因為藥性熱燥,每天須飲用大量冰水,而魯王的路數,與他稍有不同,他好的是「餌金石藥」。服用的都是道家爐火的修煉之物,功用則有不同:秦王服藥的目的應為助淫,是強霸、偉哥一類的春藥,所以才有「於軍民之家搜取寡婦入宮,陸續作踐身死」的劣行;而翩翩少年魯公子,吃的卻是長生不死、羽化升仙的仙丹。兩兄弟各取所好,但服毒是一致的,秦王不到四十歲就薨了,魯王年紀輕輕,毒發傷目,把眼睛弄瞎了,洪武二十二年,年僅19歲,一病嗚呼。

魯王是個有才華的年輕人,作一手好詩,彈一手好琴(有興趣的朋友,可去山東兗州魯王墓參觀),他的死令老父又憐又恨,雖然不像對待秦王那樣,寫一道討伐的檄文解氣,卻也贈了兒子一個惡謚:「荒」——朱檀成了魯荒王,換成白話,就是「荒唐的魯王呵」!

魯王如何荒唐,且聽朱元璋在家庭揭批會上如何斥責:

「魯至無禮,其妃當凌遲處死!這等潑東西,一日著內官召回來,凌遲了!」

一般民家,公公老頭兒罵兒媳,怎麼都要顧及口德,不可罵得太狠。沒有像朱元璋這樣做公公的,開口閉口要把媳婦凌遲了,古今中外,他應該是第一人吧!

這位魯王妃不是別人,乃是信國公湯和之女,並不是隨便一條母狗,可以碎砍了下鍋的——說到這裡,忽然想起昨日(3.18)看《今日說法》,有一女憤然對警方表示:丈夫一家人,我都討厭!不禁替她慶幸,她公爹不是朱元璋!

那麼魯王小兩口到底都做了些什麼事,令老父親如此發怒?

原來朱元璋據線報,魯王倆口兒在封地兗州,經常將民間十歲、七八歲大的小孩兒留在宮中玩耍,三五日才放出來(莫非年紀不大的魯王有虐童癖?),有的則乾脆不放,擅自閹為火者(即閹人),令一境人民怨怒。

說到這,朱元璋又罵一句:「此夫妻二人,死不可逃!」

不單百姓民人之家,就是軍人家的小孩,也常受害。嚇得孩子們見到魯王府的火者,都如老鼠鑽地縫一樣,齊刷刷藏入床下,不敢則聲。

「如此教人難過!」朱元璋忍不住又罵。「這夫妻兩個,死罪絕不可逃,合當凌遲信國公女。」

容我說一句,元璋仁兄:做公公的,心當仁一些,豈可這樣偏心?您如果要怪,當先怪自己的兒子,小兩口一起做下的壞事,如何只把兒媳婦來凌遲?

當然,廢人、凌遲人,是朱元璋的口頭禪,說慣了的,他並不真心要治兒子的罪。兒子肯定是不治的,兒媳則說不準,如秦王次妃鄧氏,是勳臣鄧愈之女,不也被公公嚇得掛了梁?湯和之女被公公三番五次拿凌遲來嚇,我想多半也是趁早自吊而亡。

朱元璋把周、齊、潭、魯等王胡作非為的大概,寫在記事裡,「說與各王知道」,意在提醒兒子們:「天象如此,你們若愛惜自己的性命,就當多行善事,少做非為,這樣才能挽回天意,為善自保珍之計。不然,禍不可逃!」

總之,作為家長的朱元璋,性雖嚴,心卻慈,他也是知畏天命,一門心思替兒郎們著想的。

《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