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一生只要見到則字就要殺人 是因為什麼

自古以來中國的皇帝們都有「避諱」一說,例如唐太宗李世民當皇帝的時候人民不叫做人民而改之為百姓因為「人民」中的「民」字與李世民的「民」字所重合,皇帝們為了彰顯自身至高無上的獨特地位,當然不可能和普通大眾們一個樣,連名字都要獨一無二才行。這種「避諱」的說法也一直延續到了今天,小孩子直呼父母長輩的姓名,是不懂事不禮貌的行為。

古代的人們因為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有限,再加上鬼神之說盛行四野,使得一個人的名字,生辰八字等普普通通的東西也被那股子鬼神之風沾染,變得神秘起來。我們在古代電視劇電影中所常見到一幕就是某惡毒的公主王妃,為了報復他人,用稻草編一個小人,同時在小人身上寫上那人的姓名以及生辰八字,最後用銀針扎刺,似乎通過這種類似邪惡巫術的方式,便能夠將詛咒厄運通過生辰八字報復給對方。皇帝們也是人,對於這些說法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況且若是隨便一人便能直呼皇帝的名諱,那皇帝的威嚴還何在?

可以說皇帝們的「避諱」也有著體現自身威嚴,鞏固自身統治的需要,但是到了明太祖朱元璋這一代,不僅「避諱」的字眼特別多,比如「僧」, 「賊」,「禿」等字行,連帶著諧音的「生」,「則」等字也不行,而且如果觸犯了朱大皇帝的忌諱,最後的結果往往就是人頭落地,小命不保。

當時有個杭州的官員,上書奏表,他本來想的是拍拍朱元璋的馬屁,給自己一些陞官發財的機會,讓朱皇帝能夠賞識自己,於是在奏表中大肆誇獎他,說他光芒照耀天下,是天生的聖人明君,朱元璋的一言一行都可以作為世人行事的準則和表率,無論是誰來看,這都是毫無疑問的誇讚溢美之詞,然而朱元璋看了之後卻大怒,你寫「生」那不是在說我當過和尚嗎,你寫「賊」那不是在說我以前是反賊嗎?這位拍馬不成反而觸怒龍顏的杭州官員最後只得到了一個被斬首的淒慘下場。

朱元璋這種忌諱到病態的態度更多是由於其早年的經歷所導致。在朱元璋小的時候曾迫於生計當過和尚,後來又參加了起義軍起兵造反,殺人放火,幹的事打家劫舍的勾當。直到其成為皇帝之後,早年的經歷的就成為了朱元璋心裡一個最為不願被人提起的痛,皇帝貴為天子,可他朱元璋呢,只是一個餓的吃不上飯的和尚,一個為了生計而提刀砍人的反賊,你諷刺我當年的經歷,那豈不是在說我不夠資格當這皇帝,不殺你殺誰?

而「則」和「賊」字諧音,當朱元璋聽到別人對他說「則」字時,他就大怒,心裡想,你這不是在暗地裡諷刺我當年當反賊造反的事情嗎。朱元璋對「則」字的敏感已經到了一種病態的程度,無論奏章裡的「儀則天下」「聖德作則」其本來的意思是如何,但凡是有這「則」個字,在朱元璋看來,那就是在諷刺他,那就是在罵他,對於這些官員大臣也不管三七二十一的通通都殺了。

這可把朱元璋手下的那些官員大臣們給嚇壞了,朱皇帝忌諱的字太多,稍微一犯錯誤,那可就是殺頭的罪過,奏表上一不小心寫錯字就得被砍頭,但是當官的又必須得上書奏表,讓皇帝知道各地的情形,如果不奏表,那就是失職的表現啊,按朱大皇帝一貫的行事風格而言保不住還得被砍頭。還好就連朱元璋自己看來都認為自己所忌諱的字確實太多,所以給百官頒布了一個表式,只要不觸犯上邊忌諱的字眼那就沒事。可是這也使得官員們在上書奏表時越發的小心翼翼,該說的不該說的,只要有可能和那些犯忌諱的字有關,或者說諧音,就通通不寫,只要自己的腦袋保住了,事情說沒說清楚,說沒說到位,那就不是自己該操心的事情了。

總的來說,朱元璋在當皇帝以後聽不得「則」字,一來是自古以來皇帝們的「避諱」使然,為了突顯自身的地位。二來更是由於朱元璋早年的不光彩經歷,在他的心中蒙上了一層陰影,使得他產生了一種病態的自卑心理,一些本來毫無關係的字眼,在他看來那就是在暗地裡諷刺謾罵他當年的經歷,諷刺他不夠資格當皇帝,是對他手中的皇權的合法性的挑戰。再加上當皇帝以後,無人可以管束,也無人敢管他,這種病態的心理在權力的作用下就更加放大了。

《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