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欲定都哪座城市為中都遭激烈反對?

秋日,很多南京人喜歡到明孝陵石像路欣賞那些神道石刻。不過,相信很多看過明清其他皇陵石刻的人會產生疑問:只有帝王和王公大臣才享有的神道,其兩邊的石刻應當至精至美來象徵權貴吧。然而眼前的這些,作為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神道石刻,是否有些「粗獷有餘精美不足」呢?尤其是那矮小簡樸的無鞍石馬,甚至遠不如有的明初功臣墓前的石馬精美呢。

有了鳳陽的前車之鑒,朱元璋不再追求華麗

其實看明初皇陵石刻,不可單單只看明孝陵,還應該看看在同一歷史時期營造的其他二陵,即明祖陵(江蘇盱眙)和明皇陵(安徽鳳陽)。將三陵對比,就可以發現明孝陵的「普通」之中,含著「有心」。

要論明初皇陵的營造,要從營建中都鳳陽講起。當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後,一度想以故鄉鳳陽作為中都,於是在鳳陽大肆營造宮室,雕龍畫鳳,一切堪稱精美。從現今中都鳳陽故宮遺存還可看出當年華麗程度。在營建鳳陽中都的同時,也開始為朱元璋父母營造明皇陵。其工程之浩大可想而知。

不想此舉遭到群臣反對,緣由大略是:鳳陽並不適合作為都城,不能因為是皇上您的故鄉就執意勉強為之。此外,營造如此奢靡、耗費巨大的工程,和元末勞民傷財驕奢淫逸行徑有何不同?群臣的意見猶如當頭棒喝,把朱元璋敲醒了,遂停建中都,開始著力營建南京城。

江蘇南京明孝陵神道石刻

有了鳳陽的前車之鑒,朱元璋下令營建南京城之原則就是不求華麗,但求堅固。事實上也做到了,南京城牆歷經600多年風雨,甚至在日軍炮火下依然頑強挺立。

由此可見,中都鳳陽與南都南京兩者營造思路完全不同:中都鳳陽以奢侈華麗為目的,南京以堅固簡樸為主旨。原本準備營建中都的那些材料,大多被運往明皇陵繼續使用了。所以在洪武十四年(1381)前後動工的明孝陵,往往只有比較簡單的卷草紋等圖案,和中都的精雕細刻形成鮮明對比。

重長幼尊卑,祖先陵前出現過的神獸大多低調簡樸

從《明史》可以看出,朱元璋是個大大的孝子,對於長幼尊卑尤為看重。大明王朝對於禮制的重新規範是相當嚴格的,就是因為朱元璋起到了帶頭作用。朱元璋開創了大明王朝之後,認為自己能夠奪得江山,是因為祖上積德,而明皇陵所在位置並不好,容易被水淹,曾有遷墳的念頭,因眾臣反對才作罷。

到過盱眙明祖陵和鳳陽明皇陵的人可以發現,此二處石刻無論是氣勢還是精美程度,都堪稱明代石刻中的典範和精品。有人稱讚說,「明祖陵石刻氣勢磅礡,具有典型的唐宋遺韻,其石獅6對12只排列緊湊,個個凶相畢露,挺拔向上,無論氣勢和精美度上都不亞於唐代石獅。明皇陵石刻建於元末,更有一些元代風格,細膩寫實。」

相對於自己的祖父和父母,即使貴為開國皇帝,仍然算是後輩,按禮法不可僭越。從明孝陵的神道石刻中,可以看出孝子朱元璋的這一理念。

明孝陵神道望柱較粗短,柱面只是雲紋,不像明祖陵和明皇陵的柱面是精美的盤花紋。而那些明祖陵和明皇陵之中出現過的神獸,大多格外低調簡樸。比如,明祖陵的馬雕刻為火焰戰馬,明皇陵的馬雕刻為天馬,兩座皇陵的馬鞍上的龍形紋飾可以講代表了明初雕刻技藝的最高水平。兩陵中出現的麒麟、獬豸,同樣是體格巨大,雕刻精美,很有氣勢。然而明孝陵神道上的麒麟和馬,無論從大小還是雕刻技法上看,都可以說很普通。2對麒麟氣勢與明祖陵和明皇陵的麒麟相比差遠了。特別是那2對矮小簡樸的無鞍馬,甚至不如有的明初功臣墓前的石馬精美。

形成對比的是,那些在祖陵、皇陵中未出現的神獸,比如大象、駱駝等,氣勢就明顯不一樣了。其中大象採用整塊巨石圓雕刻成,線條流暢圓潤,氣魄宏大,有3.72米高、4.25米長、1.95米寬,重量竟達80噸;駱駝也有3.55米高、3.85米長、1.63米寬。它們的高大在我國陵墓石獸中都為僅有的。

一對望柱向世人宣告,這裡是一個轉折

總體而言,明孝陵神道與此前帝王陵墓神道是有明顯的不同的。

唐宋常規是以望柱作為神道的起點,且神道都是直的,也比較短,兩邊的神像排列較為緊密。然而,明孝陵神道開了彎且長的先例。蜿蜒曲折,環繞建有三國時代孫權墓的梅花山,形成一個彎曲的形狀,似北斗七星。

此外,它和明祖陵、明皇陵一樣,將神道望柱設置在了中間段。以望柱作為節點,一邊是東西向的石像路,路兩旁依次排列著獅子、獬豸、駱駝、象、麒麟、馬6種石獸,每種各2對,前一對蹲跪,後一對站立,夾道迎侍;一邊是南北向的翁仲路,兩對武將、兩對文臣,8尊高4米的翁仲相對肅立。

還值得一提的是,明祖陵和明皇陵的神道望柱都是4根——一對承唐代風格,一對承宋代風格。而明孝陵的望柱則只有一對,高6.52米,以一種全新的風格出現在世人面前,彷彿是朱元璋在向世人宣告,這裡是一個轉折,我不再是承襲,不再是學習不再是模仿。望柱之後的石人,其雕刻精美程度相對於明祖陵和明皇陵而言已相差無幾。

《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