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疾惡如仇,執法如山
朱元璋是一個有愛有恨、疾惡如仇的人,我們從他懲治貪官的法令中可以看出他對貪官污吏的憤恨:犯有貪贓罪的官吏,一經查清,數額小的一律發配到北方荒漠中充軍,贓銀超過六十兩的處以泉首示眾、剝皮實草之刑。命令在各府州縣衙門的左側設立皮場廟,就是剝皮的刑場,貪官被押到這裡,砍下頭顱,掛到竿子上示眾,再剝下人皮,塞上稻草,擺到衙門公堂旁邊,用以警告繼任的官員。自古以來,剝皮實草是對貪官污吏最嚴峻的刑罰了,這種嚴峻與朱元璋出身於社會最底層的痛苦經歷和對貪官的深惡痛絕有直接的關係。在一次朝會上,朱元璋曾給大臣們講了一個故事,說我給你們的傣祿雖然不多,但如同從井裡用桶取水,常取常有。只要你們不犯法,就能一直守住這份棒祿。如果你們想一下子把水喝個痛快,想著貪贓枉法,那最後會連一點水也喝不上的,不僅你們喝不上,你們的家人也會受到牽連。到了你們真犯事的那一天,不要怪我事先沒有提醒!
從攻城掠地的戰爭時代起,朱元璋特別注意制定規則並嚴肅的執行規則。因為他深知不管是帶好一支部隊還是治理好一個國家,沒有規矩是不行的,而有了規矩卻不去遵守更是不行的。
1358年,朱元璋佔領婺州(今浙江金華),由於缺糧,他發佈了「禁酒令」,沒想到手下將領胡大海的兒子胡三捨卻首先犯令。為嚴肅法令,朱元璋下令將他處死。當時,胡大海正統兵在越地(今紹興)征戰,有人勸說不要殺,以免胡大海變心,朱元璋卻說:「寧可使大海叛我,不可使我法不行」,隨即親手殺了人犯。
朱元璋在嚴格執法時總是注意提前教育,其方法也很特別。如在他準備攻打鎮江時,他擔心自己的士兵破城後會搶掠,違反軍紀,所以在出征前就故意與主將徐達合演了一齣戲。朱元璋先是以放縱士卒搶掠的罪名把徐達捆了起來,並說要以軍法處斬,重要謀士李善長按照事先約好的步驟出來求情。其他眾將領不知是計,但都知道徐達平時軍紀不錯,也一起替徐達求情。於是朱元璋才奔入主題,說看在眾人的情面上,暫時免去徐達死罪,不過要徐達攻下鎮江後,做到不燒不搶,方可完全赦免。眾將見對待主將尚且如此嚴厲,因此,無不嚴守軍紀,鎮江很快攻下,百姓沒有受到搶掠。
朱元璋執法不避親。在他七十歲的時候,駙馬歐陽倫憑著自己是馬皇后親生女兒安慶公主的丈夫,不顧朝廷禁令,向陝西販運私茶。心想,就算將來有一天東窗事發,最多也只是閉門思過一番。後來一位小官向朱元璋告發了此事,朱元璋在調查屬實後立即下令賜死歐陽倫,任憑安慶公主如何苦苦哀求都無濟於事。同時,他還發了通赦令,表揚那位小吏不畏權貴的行為。
二、從細節入手爭取人心
朱元璋小時候的痛苦經歷使他對弱勢群體的處境特別同情。一次,朱元璋走到軍營外,看到一個小孩在哭,朱元璋問他為什麼哭,答說是等父親。朱元璋仔細詢問才知道,原來孩子的父親和母親都在軍營,父親在營中養馬,母親和父親不敢承認是夫妻,只好以兄妹相稱。朱元璋意識到,本來大家出來打天下是為了能有更好的日子過,現在夫妻至親都不敢相認,時間久了一定會滋生怨氣,不僅士氣會受到影響,也會失去民心。於是,朱元璋召集眾將,申明紀律,下令歸還軍中的有夫之婦。讓城中許多被拆散的夫妻團圓。此事廣為傳頌,為朱元璋爭得了人心。
朱元璋也特別體諒困境中人們的心情。1356年3月,朱元璋親自統率水陸大軍,第三次進攻集慶(今江蘇南京)。第三天,攻破了城外守軍陳兆先的軍營,陳部有三萬六千人歸降了朱元璋。但是朱元璋看出降軍心存疑慮,軍心不定,怕朱元璋緩過手來後對他們實施清洗。於是朱元璋就從降軍中挑選了五百名勇士當親軍,在夜裡守衛自己的安全,而自己身邊只留原親兵統領馮國用一人。第二天,降軍知道此事後,都十分感動,說朱元璋對我們這樣信任,我們還有什麼不放心的呢?疑慮全消,甘願跟隨朱元璋打天下。於是,戰爭進行得十分順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慶。
貧民出身的朱元璋十分理解農民的艱難,他曾經對大臣們說過:士農工商四民之中,只有農民最勞苦。春天,雞一叫他們就得起床,趕牛下田耕種,插下秧苗後,要除草施肥,在火熱的太陽下面曬得汗流俠背,勞碌不堪。到了秋天莊稼好不容易收割了,但完糧納稅後,也就所剩無幾了。萬一碰上水旱蟲蝗之類的災荒,生活將更加困頓。而國家的賦稅全是農民出的。因此必須讓農民安居樂業,才有可能使國家富強。
三、愛惜民力,崇尚節儉
朱元璋還十分愛惜民力,提倡節儉。他即位後,在應天(南京)修建宮室,只求堅固耐用,不求奇巧華麗,還讓人在牆上畫了許多歷史故事,以提醒自己。按慣例,朱元璋使用的車輿、器具等物,應該用黃金裝飾,但朱元璋下令全部以銅代替。主管的官員報告說用不了很多黃金,朱元璋卻說,他不是吝惜這點黃金,而是提倡節儉,自己應作為典範。
明朝建立伊始,中華大地經過多年戰亂的破壞,一派凋敝。對此情形,朱元璋實行了發展生產、與民休息的政策。1368年,朱元璋稱帝不久,外地州縣官來朝見,朱元璋對他們說:「天下初定,老百姓財力困乏,像剛會飛的鳥,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樹,不可動搖它的根,現在重要的是休養生息」。在他即位後,常常減免受災和受戰爭影響地區的農民賦稅,或給以救濟。
1370年,朱元璋接受大臣建議,鼓勵開墾荒地。他還採取強制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區的農民遷往地廣人稀的地區;對於墾荒者,由政府供給耕牛、農具和種子,並規定免稅三年,所墾之地歸墾荒者所有;還規定,農民有田五至十畝的,必須栽種桑、棉、麻各半畝,有田十畝以上者加倍種植。這些措施大大激發了農民墾荒的積極性,也使百姓的生活變得一天天好起來。
因為生於農村,又經歷過貧苦生活,所以朱元璋深知物力的艱難,一生都奉行節儉。有一次,潞州的地方官進貢人參,朱元璋說,採集人參十分艱難,勞民傷財,以後不必進貢了。
他不光自己帶頭節儉,同時也要求下屬不得奢侈。一日退朝,朱元璋看見兩個太監穿著靴子走在雨中,因之責怪他們說:「靴子雖然不起眼,但都是出自於民力,人們造它的時候,費時費力,你們為何不知愛惜呢?真是暴殄天物!」命人抽了一頓板子讓他們長點記性。
他死的時候也沒有忘記節約,在遺詔裡強調在辦理他的喪事時「喪祭儀物,勿用金玉」。
他在自己的遺詔中還說:「我出身貧寒,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不像古人那樣有淵博的知識,但我知道作為一個君主,必須努力向善,遠離惡習,時時懷一顆優危的心,勤奮工作,務求多做一些有益於人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