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日本侮辱的朱元璋為什麼不出兵?

作為在亂世中殺出重圍,開創一方霸業的明太祖朱元璋,其本質上可以說是一個亂世豪傑了。而朱元璋能夠在元末那樣一個群雄並起的時代,最終建立明朝,可見他的脾性應該是不會太好的,尤其是在他大權在握之後。但是鮮為人知的是,在朱元璋被日本侮辱後,卻並沒有出兵攻打日本,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朱元璋又為什麼沒有出兵攻打日本呢?

洪武二十八年(1395)歲末,朝鮮國使者柳珣上表賀來年正旦,明太祖嫌賀表文字疏慢,命拘訊柳珣。柳珣稱表文是本國門下評理鄭道傳所撰。太祖傳旨命朝鮮把鄭道傳逮來治罪,放柳珣回國。次年九月,朝鮮李氏王朝派使者把鄭總等三人送交明廷,解釋說賀表實鄭總等三人所撰,鄭道傳患病無法送達。

太祖以「亂邦構釁」的罪名把鄭總等三人流放雲南。洪武三十年(1397)冬,明王朝又以賀表文字「譏訕」的罪名拘留了朝鮮使者。當時朝鮮李氏王朝臣服於明朝,但對明朝懷有怨恨(因邊民與女真人所引起的衝突所致),不免在外交文字中顯露形跡。然而畢竟不敢與大明帝國公然對抗,所以太祖可以為所欲為。

明帝國的王法可以約束朝鮮君臣,對於一水之隔的日本國則無可奈何。洪武十四年(1381),由於倭寇時時擾邊,日本國遣使入貢書辭又倨傲無禮,太祖便命禮官致書日本,以出兵征伐相威脅。

日本國王良懷復書云:

臣聞三皇立極,五帝禪宗,惟中華之有主,豈夷狄而無君?乾坤浩蕩,非一主之獨權;宇宙寬洪,作諸邦以分守。

蓋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臣居遠弱之倭,褊小之國,城池不滿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陛下作中華之主,為萬乘之君,城池數千餘,封疆百萬里,猶有不足之心,常起滅絕之意。夫天發殺機,移星換宿;地發殺機,龍蛇走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昔堯舜有德,四海來賓;湯武施仁,八方奉貢。

臣聞天朝有興戰之策,小邦亦有禦敵之圖,論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論武有孫吳韜略之兵法。又聞陛下選股肱之將,起精銳之師,來侵臣境。水澤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其備,豈肯跪途而奉之乎?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臣何懼哉!倘君勝臣負,且滿上國之意。設臣勝君負,反作小邦之羞。自古講和為上,罷戰為強,免生靈之塗炭,拯黎庶之艱辛。特遣使臣,敬叩丹陛,惟上國圖之。

太祖接讀這封國書,極為惱怒。他自做天子以來,何曾受過此等賤辱君上的言辭!有鑒於元世祖忽必烈發兵征討日本遭颶風慘敗的教訓,他不得不忍氣吞聲,沒有對日本採取報復行動。所謂大丈夫能屈能伸,在這種場合,號稱至尊的大明天子也只得屈一屈。後來,洪武帝發佈《祖訓》告誡子孫,猶將日本列為「不征之國」。所謂的「不征之國」,就是不征討的國家,「不征之國」是明朝宗藩制度和朝貢體系下的重要政策,這個政策就是一要奉行和睦,二則厲行海禁。

《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