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6月燕王朱棣率領「靖難」大軍兵臨南京城下,奉命守城的谷王朱橞、曹國公李景隆等開門投降,南京陷落。就在「奉天靖難」大軍進城時,皇宮冒出了滾滾濃煙。
在一具燒得面目全非的「建文帝」屍體前,朱棣假惺惺的滴下了幾滴鱷魚淚,隨即下達了全國第一號通緝令,目標就是建文帝手下的五十多個「奸黨」為此朱棣任命心腹紀綱為錦衣衛都指揮使,酷吏陳瑛為都察院左都御史負責此事。奉天靖難後一場充滿血腥的大清算就此拉開序幕。
齊泰,建文帝的兵部尚書,削藩的主要倡導者。南京陷落時尚在外地,聞聽消息後他便打算到外地起兵繼續對抗朱棣,於是喬裝,把自己的白馬塗上墨汁,但馬走了一段路後因出汗而墨汁褪色,被人認出捉獲。(齊泰的邏輯很怪,難怪會失敗)押解回京後,不向朱棣屈服,被凌遲處死。堂兄弟也被連坐處死,幾個叔叔被發配邊疆。
第二號人物是黃子澄,也是削藩的主要倡導者。南京陷落時,他藏匿在嘉興的一位退休官員楊任的家中,謀劃反抗,結果被人告發。逮捕至京城後,朱棣親自審問。黃子澄抗辯不屈,被凌遲處死,族人無論少長一律被殺。唯有一子更名換姓為田經,逃到了湖廣咸寧。同時倒霉的還有藏匿黃子澄的楊任。他本人被凌遲,兩個兒子被斬首,親屬全部戍邊。
接下來就是被姚廣孝稱為「天下讀書人種子」的方孝孺,南京城破當日他就被逮捕。起兵前姚廣孝一再叮囑朱棣不要殺方,同時朱棣也想借助方孝孺的名氣來安撫天下,於是逼迫方孝孺草擬即位詔書。
沒想到方孝孺接過筆後寫上了「燕賊篡位」後擲筆於地,罵道:「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朱棣見方孝孺寧死不屈,就威脅道:「汝不顧九族矣!」方孝孺斥責說:「便十族奈我何!」惱羞成怒朱棣怒不可遏,命人將其凌遲處死,據記載場面極其殘忍,以至於「斷舌碎骨」。方孝孺死後,德慶侯廖永忠的兩個孫子因為埋葬方孝孺的遺骸獲罪被殺。
所謂九族,有幾種說法,其中有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之說,還有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之說,不論如何牽連面甚廣。而在此之前,為免受凌辱,方孝孺的妻子、兒子自縊身亡,兩個女兒女兒也投入秦淮河。至於第十族就是方孝孺的那些門生們。據記載方氏一案連坐被殺者達八百七十三人,其他外親之發配充軍者高達千餘人。
鐵鉉,曾經幾次打敗朱棣的一個文人。被俘後背對朱棣坐在朝堂之上,厲聲謾罵,也被凌遲,八十多歲的老父老母被發配海南島。
此外還有御史中丞練子寧、副都御史茅大芳、左僉都御史周璿、戶部侍郎卓敬、郭任、盧迥,禮部尚書陳迪、禮部侍郎黃魁、巨敬、給事中陳繼之、韓永、葉福、暴昭等幾十位因不屈服朱棣而被處死的官員,這些人或被誅三族,或被誅九族。
其中有一個耿景清的官員之前與朱棣還有些私交,朱棣即位後,讓他仍然擔任之前的官職。一日他穿著緋色衣服,懷揣利刃想早朝之時行刺,正好欽天監向朱棣奏報「異星赤色犯帝座」(有赤紅色星星對皇帝的星座不利),結果只有耿景清一人穿著緋紅色衣服,利刃當場被搜出。朱棣震怒之下,將耿景清凌遲,同時查抄他的家鄉,結果親朋好友轉相攀染,連坐了整個村子。
當然沒有株連九族的也有,他就是當劉伯溫的次子劉璟。在被逮入京城後,還稱呼已經稱帝的朱棣為「燕王殿下」,並且說:「殿下百年後,逃不得一『篡』字。」結果死於獄中。官員提出株連家屬,朱棣看在已經死了的劉基面上,沒有同意。
對於這些人來說,被處死是殘酷的;但對他們的妻兒兄弟來說,死可以說是一種解脫。這些人的妻女姐妹充入教坊司(官辦妓院)備受凌辱,下面引述兩段官員與朱棣奏對,各位看官一看便知。
教坊司官員上奏:「齊泰的姐並兩個外甥媳婦,又有黃子澄妹的四個婦人。每一日一夜,二十條漢子守著,年小的都懷有身孕,除夕生了小龜子,又有一個三歲的女兒。」朱棣批答:「小的長到大,便是搖錢樹兒。」——《奉天刑賞錄教坊錄》
教坊司官員上奏:茅大芳妻張氏發教坊司病故;朱棣批答「著錦衣衛分付上元縣抬去門外,著狗吃了。」——《國朝從記》
不屈服的人都處理了,那麼屈服的人呢?對於屈從的中下級文官,朱棣紛紛提拔重用,例如此後的三楊等人。對於高級文官、武將,朱棣也沒放過。
盛庸,曾和鐵鉉一起幾次打敗朱棣。朱棣進入京師後,盛庸率兵投降,朱棣命他鎮守淮安,之後退休在家。結果當年就遭到酷吏陳瑛的彈劾,說他圖謀不軌。也許是為了保護家屬,盛庸自殺。
與盛庸情況類似的還有老將耿炳文、平安、何福、茹瑺等人。此外朱元璋的妹夫、駙馬梅殷在被迫歸順後,竟然上朝時被人推到金水河裡活活淹死。就連當年主動開門投降曹國公李景隆、谷王朱橞也先後被冠上罪名,幽禁而死。
1424年8月朱棣病死, 11月新即位的皇帝朱高熾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建文舊臣平反正名,並赦免尋訪其後人。
歷來一個王朝非正常的皇位更迭通常都是伴隨著血與淚的。作為一個政治家,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必然會採取一些強制,乃至血型手段,朱棣只是做了這些人都會做的事。相比較而言,朱棣與其父親朱元璋相比較,其殘暴有過之而無不及。
PS:或許本文會招致一些朱棣粉絲的詆毀、謾罵。無可否認朱棣是一位開明、進取的皇帝,但人無完人。本文只是從「靖難大清算」方面談及,並不能完全概括朱棣的一生,正所謂千秋功過後人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