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歷史上的其他王朝不同,明朝的皇帝中,親自指揮甚至親臨戰陣次數最多的,不是開國君主,而是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儘管出身於草莽,崛起於行伍,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擊敗勁敵陳友諒之後,不再親臨戰陣,甚至不再御駕親征直接行使戰場指揮權。有意思的是,他的兒子朱棣生於帝王之家,長於安樂年代,卻十分熱衷於戰爭,不僅親臨矢石奪取帝位,而且五次親征大漠,最終死於征途。
朱棣對戰爭的癡迷和對軍旅生涯的熱愛,是明朝的皇帝中絕無僅有的,而他的經歷更像是一位羅馬帝國的將軍皇帝,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端坐朝堂的中國天子。朱棣以鎮守一地的藩王起兵,四年而奪取帝位,此後南征安南,北討大漠,屢下西洋,「此明一代之侈言國威者無不歸功於永樂之世」。
朱棣的輝煌武功載之史冊,這裡不必細說,需要討論的則是一個大家常常忽略的問題,如此能征善戰的朱棣,他打仗的本領究竟是誰教的?雖然史無明言,但是根據其經歷仔細探求,朱棣的軍事導師,應該是父親朱元璋、岳父徐達和頭號謀士姚廣孝。即使《明史》上說,成祖朱棣「智勇有大略」,但是這種皇帝天縱奇才、英明神武的套話只能信一半疑一半,人還是需要老師來啟蒙領進門的。
朱元璋給太子和諸位皇子們選的文化課老師是名儒宋濂,政務老師是左丞相李善長,這兩個都是長居京城的,就算不能事事躬親,也可以履行教導職責。但是,朱元璋給太子和皇子們配的軍事老師就不太靠譜了,右丞相徐達兼太子少傅,中書平章常遇春兼太子少保,馮勝、廖永忠等一班武將兼東宮官員,這些將領在洪武朝前期紛紛領兵在外,後期不是早亡就是被清洗,幾乎沒有什麼時間和機會能夠教授軍事課程。那麼皇子們的軍事啟蒙老師是誰呢?其實是皇帝朱元璋本人。
朱元璋在郭子興起義軍中從小兵做起,自己武功出眾,既當過衝鋒在前的小卒,又當過小頭領、中頭領和大頭領,有極為豐富的戰爭經驗;不僅勇敢,而且熟悉底層士兵和中層軍官的心態,既能憑著情感帶動人,又能靠著權利激勵人。朱元璋把自己「善戰」而「知兵」的本領潛移默化地向王子們傳授,並多次組織軍事演習讓王子們操練。洪武八年十月,皇太子朱標、秦王、晉王、燕王、吳王、楚王等年長諸王在中都鳳陽第一次進行軍事演習,現場操練。此時,排行第四的燕王朱棣大約15歲。對於在戰火中出生的年長諸王來說,戰場對他們並不陌生,但是親自指揮調動軍隊還需要鍛煉學習。
洪武九年十月,秦王、晉王、燕王、吳王、楚王、齊王在鳳陽再次操練軍隊。洪武十年春天,朱元璋將自己的親軍衛隊「羽林軍」及一部分衛所軍兵劃撥給排行第二秦王、第三晉王和第四燕王,增加三個王府的護衛軍數量。
面對著幾個20來歲的大兒子們,朱元璋還處在年富力強的階段,精力和時間都很充足,不僅將練兵的方法傳授給兒子們,而且還把自己身邊的親兵交給他們,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軍事才能傳遞下去。太子、秦王、晉王、燕王以及略小一點的谷王、寧王、安王、遼王都能親自領兵出征,足見明朝初期皇室軍事教育的成功。
對於燕王來說,此後能夠以王爺甚至皇帝的身份,吃苦耐勞、頑強彪悍,親臨戰爭第一線,甚至是直接與敵人正面格鬥,並且能夠將一大批中下級軍官團結在自己身邊,屢戰不退、敗而不亂,與青少年時期父親朱元璋的言傳身教密不可分。洪武九年,朱元璋將14歲的徐達長女許配給16歲的燕王朱棣,冊封為燕王妃。歷代王朝建立之初,皇室與功臣聯姻是常見現象,這種將國家公共事務與精英私人關係相結合的模式,直到現代社會仍然屢見不鮮。
朱元璋將帝國頭號猛將常遇春的長女許配給太子朱標,此後,馮勝、藍玉、常茂、常升等常遇春系將領先後執掌帝國主力部隊;將蒙元殘餘勢力的領袖、仍然威脅帝國西北部的擴廓帖木兒(王保保)的妹妹許配給二子秦王朱樉,讓鎮守西安的秦王重點做「統戰」工作;而將大明帝國最有威望的徐達之女許配給燕王,則有深遠的政治考慮。徐達是朱元璋的同鄉,是最早追隨朱元璋參加起義的一批人,是朱元璋翦滅群雄、定鼎天下的頭號功臣,而且是朱元璋嫡系部隊——淮西軍事集團的首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