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崇禎身邊以身殉國的忠臣良將 數量還真不少

大明王朝的覆亡,是令人慨歎的。

然而,有些專家說,明朝的滅亡,那是腐朽的王朝已經走向了沒落,明亡清興,新陳代謝、王朝更替,中華民族則完成了一次華麗蛻變,又重新煥發了新的生命力、新的光芒和色彩。以至於,對於崇禎自縊殉國一節,不無揶揄地說,崇禎帝搞得眾叛親離,到了最後時刻,只有一個小太監陪在身邊,真正的孤家寡人也!言下之意,大明王朝的確是一個人人唾棄的陳舊、落後、反對的王朝,不值得留戀,不值得同情。

事情真的是這樣的嗎?

崇禎在自盡前一刻,也曾喃喃自語說:「朕待士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但是,他很快就給出了解釋:「想來是他們不知朕的景況,所以不能前來殉難。」

崇禎帝的猜測對不對呢?

答案是肯定的。

中國,從來就不缺少硬骨頭的人。

而且,大明王朝養士三百年,在儒家道德規範下的培養出來的、以忠義自許的人不知有多少。

象史可法等等一大票英雄人物沒有立刻追隨崇禎帝於九泉地下,那是他們覺得大明王朝的北京城雖然丟失,大事尚有可為。

然而,當南明三帝:弘光、隆武、永歷的相繼敗亡,以身殉國的忠臣良將比比皆是。

史可法明知事不可為,死守揚州,最終斑斑血淚染梅花。

清軍下揚州、取南京。

欽天監挈壺官陳於階慨然自縊、刑部尚書高倬仰藥身亡。

戶部郎中劉成治自殺之前,索筆題壁:「鍾山之氣,赫赫洋洋;歸於帝側,保此冠裳。」從容赴死。

國子監生吳可箕遙望清軍如流入城,自投雞鳴山關帝廟縊死。

中書舍人陳爊及和他的舉人兒子陳伯俞閉門自盡。

戶部主事吳嘉胤長衣博帶,衣襟飄飄,謁孝陵、登雨花台,自絕於宋楊忠襄墓松樹下,一如高僧仙去。

國子生王贊明親自到相山挖掘自己的墓穴,穴成,徐徐起身,與親友作別,說:「此地當往來之沖,吾不死於家而死於此,使過而見者有動心焉!天下事未可知也!」

中書龔廷祥整肅衣冠,別文廟;登武定橋,睹秦淮河而哭:「大丈夫當潔白光明,置身天壤;勿泛若水中鳧,與波上下。」慷慨投水死。

甚至秦淮河百川橋下行乞的一個不知名乞兒,也悲憤於國亡,投淮河自殺。

主事黃端伯聽說清軍入城,端坐府門,巍然不動。

清軍統帥多鐸派人前來勸降,黃端伯將來人趕走,提筆在自己家門書一行大字,云:「大明禮部儀制司主事黃端伯不降!」

多鐸因此大讚:「南來硬漢,僅見此人。」

黃端伯被清軍處斬之日,出通濟門,到了水草庵,整肅冠履,昂首引頸受刃,說:「願畢命於此!」從容就死的神態讓行刑的劊子手心驚得手顫刀墜,觀者千百人,皆持香哭拜。

被囚禁在北京的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左懋第聽說南京朝廷已經被滅,與隨員兵部司務陳用極、游擊王一斌、都司張良佐、壬廷翰,守備劉統五人一同向多爾袞求死。

臨刑前,左懋第問五人:「你們後悔嗎?」

五人答:「求仁得仁,又什麼好後悔的!」

於是,六人再向南拜,說:「臣等事大明之心盡矣!」一同端坐慷慨受刑。

南京初陷,馬士英議立潞王朱常淓監國,而等潞王降清、杭州失守,已經賦閒在家的名臣劉宗周推案大哭說:「劉宗周殉國的時候到了!」臥床絕食,滴水粒米不進,生生餓死。

與劉武周相同,相國高弘圖聽說弘光朝覆滅,悲憤絕食九日,於會稽城外竹林中的一座破廟裡辭世。

兵部侍郎祁彪佳自沉於梅墅寓園別業梅花閣前水池中。有遺書留几上,其絕命詞有云:「圖功為其難,潔身為其易。吾為其易者,聊存潔身志。含笑入九原,浩然留天地。」

魯監國兵敗,興國公王之仁準備率領自己殘餘部隊與清軍拚個你死我活。後經部將勸說,乘船數百艘,攜帶大批輜重由蛟門航海到舟山,準備同隆武帝所封的肅虜伯黃斌卿會師共舉。

黃斌卿卻是個人面獸心的東西,他接收了王之仁攜來的輜重,卻出其不意地向王之仁的舟師發起鋪天蓋地的炮轟。

王之仁氣得鋼牙咬碎,卻又無可奈何,為了留下抗清力量,他下令部下放棄抵抗,全部歸附黃斌卿,卻將自己家屬乘坐的海船鑿沉,讓船內的九十三名親屬為國殉難,僅留下一條大船。

王之仁目送全家老小已經赴死,這才擦乾眼淚,乘坐在僅留下的大船上,吩咐豎立旗幟,鼓吹張蓋,駛往已被清軍佔領的吳淞江口。

吳淞總兵李成棟以為他是要來投降,便將他轉送南京。招撫江南大學士,正為多一個同類而高興,但王之仁卻板起面孔教訓起他來,說他不應該貪生怕死、投降清朝,罵他「認賊作父,先帝贈你高官厚祿,給你建立廟祠、以國禮祭拜你,撫恤你的妻兒老小;你忘恩負義,引狼入室,毀我大明諸帝陵寢,焚我大明宗廟,滔天之罪,遠過於歷史上的叛將李陵、衛律。」

數落了洪承疇一番,王之仁這才亮出自己此來的目的,他說:「我乃是大明王朝的方面軍元帥,國家已亡,理應身死,只是擔心喪身於大海,後世史家難以取證,所以特來南京,堂堂皇皇殉國。」

洪承疇惱羞成怒,下令將他殺害。

清軍進佔浙東府縣,大學士張國維、督師兵部尚書余煌、禮部尚書陳函輝、大理寺少卿陳潛夫等先後自殺。

督師大學士朱大典率領家丁死守金華。金華城破,朱大典不慌不忙,讓家中的婦女先投井自殉,自己則攜火繩與子孫、賓客聚於火藥庫中引爆殉國。

當世名儒夏允彝、夏完淳父子殉國也相當悲壯。

夏允彝殉國之時,夏完淳靜立池邊,親歷了父子生離死別的全過程,發誓要繼承父親的遺志,抗戰到底。

夏完淳兵敗被捕,在獄中談笑自若,與難友義士吟詩唱和,並寫下了《土室余論》、《寄內》、《獄中上母書》、《遺夫人書》等視死如歸、慷慨激昂的悲壯文字。

順治五年,清鄭親王濟爾哈朗大舉入湘。

大明督師何騰蛟在湘潭為清兵所執,囚於城外慧德庵中。

濟爾哈朗派人勸降,並致書稱:「你如果肯順應天意、知命降清,地位當不在洪承疇之下」。

何騰蛟將勸降書一丟,答:「何騰蛟少壯入朝為官,國家遭遇厄運,早在甲申三月,就該隨先帝而去,之所以留著性命不死,是想效仿郭子儀中興國家。可惜志大才疏,招致如此狼狽大敗,負恩辱國,罪該萬死,還怎麼敢苟延活在人世呢!何騰蛟的頭可斷,心可剖,即使死了,還可以歸附於先王先公!」遂拒絕飲食。

濟爾哈朗知何騰蛟必不能屈,便吩咐士兵將他殺害於湘潭流水橋旁一個小坡下。

何騰蛟就義前,舉手拍地,連呼:「可惜!」兩掌皆碎。

永歷四年(公元1650年)九月初,孔有德強攻湘、桂兩省交境的要隘龍虎關(即原來的鎮峽關)。

明永國公曹志建率部阻擊,兵敗,桂林震動。

兩日之後,桂林滿城軍民,逃之一空。

大明兵部尚書瞿式耜一身明朝官服,危坐署中,屹然不動,靜候清兵入城。

不過,黃泉路上,瞿式耜並不孤單。陪他一起赴難的人來了。

萬曆朝首輔大學士張居正的曾孫張同敞時任桂林總督,本與開國公趙印選、衛國公胡一青連營於桂林之小榕江。在趙印選、胡一青等人奔竄逃命之際,張同敞對友人錢秉鐙說:「事情發展到了這個地步,我只有以一死來報國。」錢秉鐙勸道:「丟失的東西可以找回來,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張同敞黯然神傷,答道:「話雖如此,但以當前的形勢來看,即使留下這條命,也難有作為了!」

聽說桂林城內兵將已散,只有瞿式耜仍留在城內,張同敞遂從漓江東岸泅水入城,直入瞿式耜署中,口中大聲呼道:「事態很緊迫了,先生可有良策免卻桂林城這場劫難否?」

瞿式耜看見張同敞突然出現,先是愣了愣,隨即大感慰藉,徐徐站起,勸道:「城在人在,城亡人亡,今日之死,乃是死得其所。我是桂林留守大臣,你不是,用不著陪死,趕緊走吧!」

張同敞正色答道:「要死就一塊死。古人恥獨為君子,先生怎麼不肯讓我與您共生死呢?」

瞿式耜聽了,哈哈大笑,四顧左右,惟一老兵,便命老兵端上好酒,與張同敞共飲,神色怡然。

夜色漸漸降臨,二人於燈下正襟危坐,夜雨淙淙,遙望城外火光燭天,城內寂無聲響。

雞唱時分,老兵稟告:「清兵已圍守各門矣。」二人恍若未聞,手不停盞,連呼好酒。

待天色漸明,瞿式耜聲色如常,對張同敞說:「吾兩人死期近矣!」

就義之日,兩人在清軍的押解下行至桂林城獨秀山仙鶴巖,見一磐石,瞿式耜滿目風光,對劊子手說:「吾生平癖愛佳山水,此地頗佳,可以止矣!」

劊子手揮刀之時,瞿式耜口中疾呼皇上者三,從容就戮。

魯迅先生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崇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