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偵探崇禎
崇禎帝朱由檢公認的缺點,就是猜忌大臣,事實上他不止猜忌大臣,他幾乎猜忌一切人,包括與他朝夕相處的老婆。
《明實錄》記載,一次朱由檢極其寵愛的田貴妃,為朱由檢演奏了一首小曲,樂得朱由檢心花怒放,但隨後朱由檢臉色突然陰沉,然後很認真的問:你彈小曲的本事是跟誰學的。田貴妃答:我媽。朱由檢立刻說:那就請你媽明天也來宮裡彈一曲吧。
第二天,田媽媽真來宮裡演奏了一曲,朱由檢這才高興起來。原來,田貴妃是揚州人,朱由檢從田貴妃會彈小曲,就懷疑田貴妃有可能是出身揚州青樓的妓女。放在今天,朱由檢很適合做一位優秀的推理小說家,或者是私家偵探。
翻臉像翻書
朱由檢用人,一個突出的特點是,他信任大臣的時候是真信任,簡直要什麼給什麼,但翻臉也往往比翻書快,而且讓他翻臉的,也經常是一些小事。
比如在與農民軍作戰中功勞卓著的盧象升,他原本極為信用,盧象升行軍打仗時,崇禎多次派太監,為他賞賜衣物御酒,盧象升後來就任宣大總督後,朱由檢還曾寫詔書,下令全國的軍區都向盧象升學習。盧象升也不負所望,多年以來他作戰勇猛,多次擊敗農民軍,為明王朝穩住了局勢。
可崇禎與他翻臉,卻因他一句話: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軍破關南下,兵臨北京,盧象升受命統軍抗敵,當時朱由檢有了和清廷議和之心,本想和盧象升商議,但盧象升回答:我只知道帶兵打仗,這類事我不摻合。
就這一句話惹崇禎生了氣,不但扣下了該撥給他的兵馬,更派太監掣肘他。結果孤立無援的盧象升,僅帶五千兵馬,與清朝數萬八旗血戰巨鹿,壯烈殉國。
另一位曾經打得李自成只剩下十八人,活捉農民軍首領高迎祥的孫傳庭,更因小事得罪崇禎,不但遭下牢獄,甚至被折磨成耳聾。歷代帝王,最過分的事情莫過於卸磨殺驢,朱由檢的做法卻是——磨還沒拉完,就先殺驢。
(崇禎十一年十二月,盧象升以死報國。面前是入侵者,背後是父老鄉親。大丈夫安肯投降,唯有死戰以報天下!戰後,楊廷麟及部下在戰場上尋獲盧象升遺體,甲下尚著麻衣白網(服父喪)。三郡之民聞之,痛哭失聲,聲震天地。)
貪腐反不動
初登基的時候,崇禎熱火朝天,打算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反貪風暴。崇禎元年十一月,戶科給事中韓一良上《勸廉懲貪疏》,揭發了當時官場貪腐橫行的景象。崇禎閱後十分高興,將韓一良提拔為吏部尚書。
這位韓一良先生,家裡窮的叮噹響,更因為拒絕行賄,科舉的時候屢遭打擊,考了五次也中進士,天啟年間,更因拒絕巴結魏忠賢遭到打壓。這樣一個廉政模範,站出來抨擊貪腐,在一心整頓官場的崇禎看來,恰是最好時機。
誰知事與願違,韓一良的奏疏上去,就引得「官憤沸騰」,連韓一良本人也害怕了。而後崇禎親切接見,鼓勵他指正朝中的貪腐分子,此君吭哧了好幾回,卻連個丑寅都沒指出來,氣的崇禎只能讓他罷官了事。一場本來熱火朝天的反貪運動,就這樣不了了之。
到底多腐敗
崇禎一輩子最恨腐敗,可是他至死也想不到,他曾經無比信任的那群大臣們,究竟有多腐敗。僅說他最後信用的幾位大學士:內閣首輔陳演,平日奏對的時候最討他喜歡,幾乎每句話都能說到心坎裡。可是李自成攻陷北京後,此君帶頭投降,一口氣給農民軍送了四萬兩白銀,引發了農民軍將士們的濃厚興趣,接著就是一頓追贓拷打,才發現他家宅的地下,埋的全是白銀。
內閣重臣如此,封疆大吏的德性也好不到哪去,這裡僅說一位:崇禎年間曾先後擔任過保定巡撫和河北巡撫的丁魁楚,此人在南明時代,一度官至永歷王朝的吏部尚書兼內閣大學士。而後清軍南下,丁大人立刻精神振奮,還沒見到清軍的影兒,就先給清軍送了三萬兩白銀表忠心。在得到清軍會重用他的承諾後,丁大人徹底心情放鬆,把多年為官搜刮的八十四萬兩黃金足足裝了四十船,一路遊山玩水,投奔清軍,就等著當開國功臣。誰知到了人家軍營後,清軍立刻翻臉,不但把他全家盡殺,八十四萬兩黃金更打包全收。
反腐抓錯人
隨著時間的推移,官場的貪腐風氣,讓崇禎越發恨的咬牙切齒。
崇禎十三年,他問計大學士薛國觀:怎麼懲治腐敗?薛國觀回答說:如果廠衛特務能加強監控,誰還敢腐敗?崇禎拍案叫絕:好主意。
而後雷厲風行,東廠錦衣衛大批出動,密切監視文武百官,效果也立竿見影:戶部尚書孫居相因為私人信件中有「國事日非」四個字,立刻被逮捕流放。左都御史劉宗周反對這種特務行徑,也被革職為民。行人司副熊開元因為言語觸怒崇禎,更被錦衣衛逮捕下獄。
但這幾位落馬官員,孫居相在萬曆年間就出任知縣,治理地方頗有政績,天啟至崇禎年間多次出任都察院和戶部等各類官職,以忠誠幹練著稱。劉宗周是一代儒學大師,為人更剛正不阿。南明時代殉國於抗清戰爭中。熊開元早年擔任崇明知縣時,就以廉潔奉公出名,後來南明覆亡,他寧願出家為僧隱居,也絕不效忠清王朝。一心反貪的崇禎,一口氣卻把幾位模範標兵都「反」走了。
征了多少錢
整個執政生涯裡,崇禎都缺錢,後人詬病極多的,便是明末的橫徵暴斂,鬧得各地揭竿而起。其實有名的「遼餉」,在之前的天啟年間雖然成為常賦,但並未加征,相反明朝還曾多次減免各地錢糧。
但崇禎三年起,崇禎下令增加遼餉,數額提升了三成。然後崇禎十年,又開徵「剿餉」,包括每畝田賦加糧六合,外加裁撤驛站節省的銀兩,總計二百八十萬兩。崇禎十二年又加「練餉」,全國田土每畝加賦銀一分,總計七百三十萬兩。這三筆賦稅,便是後世公認的明末老百姓的沉重負擔:三餉。
其實崇禎自己也明白,稅征多了老百姓受不了。崇禎十年他還特意下詔書解釋,說大家就苦這一年。結果越來越惡化,後幾年越征越多,大家也就繼續苦下去。但崇禎不明白的是,這賦稅重不重,關鍵不在賬面數字,而是所有的錢,都只是一群人買單:農民。
還有忠良在
崇禎自幼學問很好,詩詞功力都很不錯。但是吟詩做詞這類愜意事,由於登基後國運艱難,幾乎就無心做了。但崇禎三年的平台召見,卻是他記憶中難得的一次快樂時光:面對後金兵臨城下的險境,明軍三軍用命,終於將後金軍趕跑,取得了一次難得的勝利。
事後崇禎以隆重的儀式,在平台熱情接見各位戰鬥英雄們。其中最高光的一位,便是率領西南石柱土司兵千里勤王,在收復遵永的戰鬥中血戰滿洲八旗,立下赫赫戰功的晚明傳奇女英雄:秦良玉。
在這次熱情的接見中,女英雄秦良玉,成為了大明文武百官最為艷羨的明星。崇禎不但下詔表彰了秦良玉的功勳,賞賜彩幣羊酒等器物,更詩興大發,當場揮毫潑墨,贈與了秦良玉四首詩篇。在崇禎十七年悲苦的執政生涯裡,他僅給倆個人賜予過詩詞,另一個人,便是後來主持剿賊大局的權臣楊嗣昌。
而這意外的恩寵與光榮,從此以後,便令秦良玉銘記一生。之後多年裡,秦良玉率領石柱軍南征北戰,屢建戰功,特別是多次重創農民軍張獻忠部,成為大明王朝重要的「救火隊」,無奈大廈將傾獨木難支,驍勇善戰的石柱軍,在十多年征戰中近乎傷亡殆盡。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殉難,聞訊的秦良玉悲痛萬分,下令全軍舉孝,自己身穿孝服哭至昏厥。四年之後,南明永歷皇帝加封秦良玉為太子太傅,傳召的使者來到石柱後,驚奇的發現當年崇禎皇帝御賜的四首詩篇,整齊的供奉在正廳上,生命已到彌留之際的秦老英雄更是慨然受詔說:我深受崇禎皇帝的大恩,哪怕已是一把老骨頭,也會浴血奮戰,以報國恩。數日之後,七十四歲的秦老英雄,終於閉上了疲倦的眼睛。
當北京城破之時,高呼「諸臣誤我」的崇禎帝,可曾記得,萬里之外,還有一位叫秦良玉的忠良。
眼光有問題
崇禎自盡前的遺言之一,就是「諸臣誤我」,但崇禎也許不知道一件事情,被他認為「抗敵不力」的盧象升,最後壯烈戰死在巨鹿。
被他下獄迫害到耳聾的孫傳庭,最後戰敗後慷慨自盡,為大明盡忠。
被他趕回家的黃道周,最後率領一支民團,壯烈抗擊清軍南下,被俘後英勇就義。幾乎所有在明末清初慷慨就義的忠臣,都是被他不待見過的人。
而他高官厚祿恩養到最後的大臣們,大學士魏藻德等人最早賣身投靠,薊遼總督洪承疇,在松錦會戰失敗後投降,而遠在北京的崇禎,居然認為洪承疇已經殉難了,還隆重舉行儀式表彰。最後陪他上吊的,僅有一個宦官王承恩。
君王死社稷
崇禎帝朱由檢在煤山上吊後,李自成驗看他的屍身,發現崇禎外面龍袍下,裡面的衣服儘是補丁打補丁。他死前的遺言,除了指責百官誤國外,更告訴李自成,一切都是我的錯,不要傷害百姓。
而在他死後第三天,也就是1644年三月二十五日,北京東華門外數千百姓啼哭,請求李自成厚葬崇禎,崇禎的葬禮,李自成依然按照帝王禮節操辦。
葬禮之上,朱由檢原先的重臣們,只敢遠遠觀望,沒有一個敢靠近的,唯一一個給朱由檢哭葬的,只有兵部主事(六品小官)劉養貞一人,如此種種,皆讓勝利者李自成嗟歎不已,他登基後的詔書裡,還特意說:崇禎皇帝朱由檢,並不是一個昏君,即使他被所有的大臣孤立,依然做了許多好事。
勤政的崇禎
崇禎皇帝朱由檢,留給後世最大的歎息,便是他十多年如一日的勤政:除了每天早起處理國事外,事無鉅細的奏折都要親自批閱,還允許官民越級上書言事。曾經有武舉陳啟新上書直言朝廷三大弊病,反而被內閣重臣們拒收,倔強的陳啟新乾脆在正陽門前跪了三天三夜,終於把奏章送到崇禎手中。事後崇禎大為感動,還把陳啟新升為吏科給事中。可惜這樣感動的時刻,在他執政生涯裡實在太少太少,以他自己的話說,每次批奏折,經常受不了的,便是群臣的奏折裡說的天花亂墜,卻半點實話沒有。兵科任事曾應磷曾因為寫奏折空洞無物,被他叫來一頓痛罵。
除了勤奮工作外,崇禎也很愛學習,他是明朝自朱元璋後,少有的幾十年如一日堅持「經筵」「日講」的皇帝。素來刻板嚴厲的崇禎,每次出席這類活動的時候,都彷彿換了一個人,滿臉和藹的微笑,虛心的向講官們求教各種問題。只好在講課中好好表現,平步青雲絕不是夢想。講官文震孟就是因為表現優良,一度陞官為東閣大學士。
可一心求治的崇禎,面對的卻是國事越發敗壞的局面。除了埋怨大臣外,他也時常檢討自己。崇禎八年,崇禎十年,崇禎十四年,崇禎十五年,他先後四次下罪己詔,向天下官民檢討自己的過錯,還曾多次拜祭太廟,祈求祖先的保佑。從崇禎十二年起,他更命人把母親的畫像掛在奉先別殿,每次遇到愁事的時候,便去母親的畫像前瞻仰懺悔。隨著大明國事的日衰,他瞻仰母親的次數也越來越多。大明,終於在崇禎痛苦的自責與對母親的懷念中,走向了滅亡。
(1644年,李自成軍攻破北京時,崇禎於煤山自縊身亡,終年34歲,在位17年。)
1645年5月20日是揚州破城之日。1645年夏歷四月二十五日城破,因南明將領史可法對清軍殊死抵抗,故清屠城持續十日,故名「揚州十日」,揚州死難八十萬。有關記載全來自《揚州十日記》,但在當時被清廷禁。辛亥革命前被人從日本帶回中國,才使得這段歷史重見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