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一懸案:到底是何人謀殺了康熙大帝?

由於孝莊皇太后和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的努力,順治帝崩後,年僅8歲的玄燁順利登位,建立了康熙朝,並成為功績赫赫的一代英主。康熙六年,玄燁14歲,開始親政。如果說康熙皇帝在親政前無所作為,他的治國天才是由於自己的年幼和四大臣的牽制掣肘而無法發揮,那麼在親政後,玄燁的曠世奇才便迅速顯示和爆發出來。他先是用計剷除了顧命四大臣之一的鰲拜集團,奪回朝中大權,然後平定「三藩」,統一西南。接著派靖海將軍施琅出兵台灣,收降鄭克,統一台灣地區。再接下來,於康熙二十八年,在擊敗沙俄侵略軍的基礎上,同俄國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康熙三十五年至三十六年,三次親征噶爾丹,統一漠北及新疆東部地區。五十九年,進兵安藏,驅逐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亂勢力,並派駐藏大臣,冊封達賴喇嘛為西藏的宗教領袖。六十一年,進軍烏魯木齊,為後代最後勘定新疆奠定了基礎……整個康熙朝,大清帝國的版圖已是東起庫頁島,西跨蔥嶺,北連西伯利亞,南達南沙群島的連綿疆域。康熙在位期間,為清王朝的全盛奠定了牢固的基礎,開創了大清王朝統治下延及於整個十八世紀的所謂「康乾盛世」。康熙由此以一個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的傑出才能和輝煌偉業,被後人冠以「一代英主」和「康熙大帝」的敬畏稱號。

清代歷史上,康熙除了文治武功堪稱最傑出的皇帝外,還有三個之最。這便是後宮的女人最多,其中有名號的后妃就有55位,其他侍奉的無名號的女人則不計其數。其次是子女最多,一生共有子35人,女20人,共計55人。再一個是在位最長。從順治十八年(1661年)即位,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駕崩,共在位61年。

按照中國人的風俗和生活準則,多子、長壽被視為人生難得的福氣,但在康熙朝卻變成了一種災難。康熙生前已成年的兒子就有近20個,而每個兒子都渴望自己能接過父皇的寶座過幾天皇帝癮,並且每人都有這種希望和可能。但康熙帝卻在寶座上居然61年不下來,這就不能不讓兒子們心焦和氣憤甚至對他產生了仇恨。而這時的康熙又偏偏在立太子的問題上,立了廢,廢了立,反覆無常,狡黠多變,又使兒子們在希望與絕望,絕望與希望中加深了矛盾並引發了一場混戰。當這種父子之間、兄弟之間的矛盾與混戰交織而來時,一代英主康熙大帝也無可奈何,只有倒地慟哭的招數了。

就在康熙在廢立太子的問題上反覆無常,父子、兄弟間的矛盾與仇恨近似一鍋粥地錯亂交織了半個多世紀後的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本朝歷史終於出現了一個明朗的兆頭和緩解矛盾的可能。這個兆頭,就是皇十四子允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

自康熙即位以來,蒙古族準噶爾部落的勢力發展迅速,並逐漸走上了與清王朝為敵的道路。到康熙五十年以後,這個部落已控制了今內蒙古西部、青海、新疆、西藏一線極為廣大的地域,並威脅到陝西、甘肅、四川、雲南一帶地區。平定準噶爾之叛,保持清王朝的領土完整和尊嚴,已成為當時最為首要和重大的政治、軍事任務。就清王朝而言,由於這一任務的非同小可和情況複雜,必須委派一個在政治、軍事上都較為成熟的人在前線鎮守,以便掌握全局。而在當時尚未立太子的情況下,任何一位皇子擔當這一重任,都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這個意義不僅僅表現出對一個皇子能力的信任,更重要的是,滿族是以馬上得天下的民族,一向對戰功極為推崇,如果此時哪位皇子能掛帥出征,無疑是一次建立功業的絕好機會,從而可以借此樹起服眾壓雄的威望。在這種無人可及的威望中,繼承大統,榮登皇位,自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這個肩負國家重任與個人前途命運的擔子,極幸運地落在了時年30歲的皇十四子允的肩上。

早在允掛帥出征的前一年年底,康熙就對混戰中的眾皇子和參與皇子之間奪位陰謀的臣僚頒布了一道份量極重的詔書,表示自己已經對懸而未決的立太子問題有所考慮,並言詞咄咄地聲稱:「我一定選擇一個堅固可靠之人為你們做主,並讓你們傾心悅服。」事隔不久的次年,他便委派允以撫遠大將軍的名號率隊出征。這兩件事連在一起,無疑是做了更加明確的暗示。不僅如此,允在出征前,康熙親自為他舉行了十分隆重、規模宏大的送行儀式,封允為「大將軍王」稱號,並特許使用王所用的旗幟。從滿清立國開始,所有的皇子,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四個不同的等級,以親王最高,貝子最低。而此時在諸皇子中年歲較小的允,其爵位僅是一個最低的貝子。出征前的一番任命和恩准,無疑是康熙向眾人宣佈,尚是貝子的允已經享受了王的待遇,若一旦將來真要立為太子,可不必一級級地晉陞爵位,一切都順理成章地操作了。康熙的這一連串動作,使所有的人都心照不宣,暗自領悟。允以及暗中擁戴允的臣僚更是心中有數,喜不自禁。允帶著一個輝煌的夢想出征了。

躊躇滿志的允率部出征後,不負父望,經過四年的浴血奮戰,終於取得了收復西藏的勝利。而後在康熙的指令下,與準噶爾部進行和平談判,並很快達成了一致的協議。到了康熙六十一年,西部戰爭基本得到平息。正當允大功告成,威望倍增,欲帶著那個輝煌的夢想,班師回京,順利地當太子時,本朝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將他的夢打得粉碎。康熙皇帝突然駕崩,皇四子胤神秘地繼承了大位,始稱雍正皇帝。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初七,康熙駕臨京城郊外的暢春園。初八,有旨傳出:皇帝偶然受了風寒,當天已經出汗。由於龍體欠安,從初十到十五,將為冬至的祭祀大典進行「齋戒」,一應奏章都不必送來。皇帝的「齋戒」和獨居靜休,本是一件正常的事,沒有引起多少人的格外關注。但就在這看似平靜的宮廷生活中,有一個人卻極敏銳地看到了平靜的背後那可能改朝換代的非凡時刻的到來——此人就是皇四子胤。

還在各位皇子圍繞皇位的繼承問題而結交朝臣、培植私黨並鬧得矛盾重重,沸沸揚揚之時,皇四子胤卻顯得老練、持重,他的言行也未引起父皇和兄弟們的格外看重和猜疑。在父皇和眾皇子的眼中,這位四貝勒好像是一位頗為安分守己對皇位沒有多大興趣的人。但後來的事實證明,所有的人都看錯了。他的一切做法只不過是來自門下謀士戴鐸的告誡:「父皇英明,做兒子的就很難。太張揚外露,勢必會引起父皇的疑心。若一點也不顯山露水,又會被父皇和眾兄弟看不起,從而棄之不顧。故此,兩者之間的分寸,勢必要把握得恰當。」極端聰明老辣的胤,在聽了戴鐸的告誡後,一直在露與不露之間悄悄地做著文章。他沒有像其他皇子那樣明火執仗地結交朝臣、培植私黨,而是暗中結交了兩個重要人物,隆科多和年羹堯。隆科多是當朝皇后的胞兄,官拜步兵統領,掌管京城的戍衛。年羹堯則是四川巡撫,在與準噶爾作戰的西線戰場擁有一支精銳軍隊。結交這兩個人的目的是,一旦京師有變,由隆科多控制。若西征中的允有變,年羹堯可派兵與之抗衡,迫使允無法用武力達到爭位的目的。皇四子胤算是一位真正能審時度勢,並悟透了權力爭鬥原則的天才。就在康熙患病暢春園,而眾皇子尚處在夢中的關鍵時刻,長期蟄伏的胤卻要引弩待發了。

從九日到十二日,胤或明或暗地不斷派人入宮探視父皇的病情。當他得知父皇的病越來越重時,便開始在暗中做各種應急和奪位的準備。到十三日凌晨,康熙的病情已處於十分危急的狀態。一直在皇帝身邊擔負侍衛任務的隆科多,忙派人傳達詔命,令允祉、允、允等七位皇子火速趕到暢春園。胤也在詔令之內,但不知什麼原因,將近中午方匆忙趕到。

此時,暢春園內的空氣異常緊張,康熙帝早已昏迷不醒,趕來的皇子們都未能和父親說上一句話。所有的皇子都為父皇的病情感到突然、惶恐,甚至感到內心焦躁不安。眼前太子尚未確立,而最有可能成為太子的皇十四子允又遠在西北。一旦父皇突然駕崩而不留下一句話,那局面將如何收拾?

太陽漸漸落了下去,夜幕籠罩了暢春園。儘管宮裡宮外都亮起了燈盞,但隨著淒厲的北風一陣緊似一陣的嘯叫,每個人都感覺一股股陰森森的鬼氣迎面撲來,令人驚恐不已、膽戰心寒。這樣僵持到戌刻(晚十點左右),一個小太監從康熙的內寢驚惶失措地衝了出來,嘴巴哆嗦著說不出一句話。此時的眾人便箭一樣一齊向內寢衝去。眾皇子圍住病榻,俯首細看,只見父皇嘴巴微微張著,眼睛似睜非睜,早已氣絕身亡。

突然,隆科多用略帶不安和沙啞的聲音向眾皇子宣佈:「皇上遺詔,命皇四子繼承大統。」

遺詔?!猶如晴天一個霹靂,幾乎所有的皇子都驚得跳了起來,紛紛瞪大了血色的眼睛問道:「遺詔何在?!」隆科多望望眾人,鎮定了一下那顆怦怦跳動的心答道:「是口詔。」眾皇子恍然大悟,什麼都明白了。口詔就是沒有真憑實據的口頭遺詔,而口頭遺詔怎麼說怎麼是了。

一切都已晚了。就在暢春園最後決定各位皇子命運的非凡時刻,手握京師衛戍兵權的隆科多,已嚴密地控制了北京。凡是可能與胤為敵的皇子及王公大臣,都已處於他的監視和控制之中。與此同時,胤又手寫密書,派心腹星夜兼程送給四川巡撫年羹堯,令他火速率領精銳之師以奉皇帝密詔的名義,接近允的兵營。一旦這位皇十四子有反常舉動,將予以搏殺,能殲之則殲,不能殲則牽制其兵力,使其無法殺回京師……就在這一切佈置妥當之後,胤與隆科多等在康熙駕崩的當晚,裝載遺體回京,同時封鎖了皇宮,不許其他皇子進入。後來又經過一連七天的秘密籌劃,皇四子胤正式登基坐殿了,這便是歷史上的雍正皇帝。

《康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