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一代賢後孝莊太后和康熙皇帝的祖孫情深

孝莊與康熙:孝莊太后博爾濟吉特氏,是努爾哈赤的兒媳,皇太極永福宮莊妃,順治皇帝的生母,康熙皇帝的祖母。她機智過人,善於謀略,身歷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五朝,兩輔幼主,權位並隆,是清朝唯一的一位太皇太后。她對清朝貢獻大,故事也多。孝莊太后和多爾袞的關係,有種種傳聞和故事。傳聞最廣的,當今家喻戶曉的是所謂「太后下嫁」。

民國初年出版的《清朝野史大觀》卷一,有三條專記太后下嫁一事。民國八年(1919年),署名「古稀老人」編寫的《多爾袞軼事》則更記得如同親聞目睹,說「當時朝廷情勢,危於累卵」,「太后時尚年少,美冠後宮,性尤機警……故寧犧牲一身,以成大業」。而多爾袞本來就好色成性,此時更以陳奏機密為由,出入宮禁。也有人借順治帝的話而認為孝莊搬到睿王府住居:「睿王攝政時,皇太后與朕分宮而居,每經累月,方得一見,以致皇太后縈懷彌切。」。至今仍有人認為「太后下嫁」確有其事,並提出以下九條理由。下面我逐一分析。

其一,莊妃下嫁為保全兒子皇位。順治帝繼位是多種政治勢力複雜鬥爭和相互妥協的結果,不是莊妃委身於多爾袞所取得的。

其二,兄死弟娶其嫂是滿洲習俗。滿洲確有這樣的舊俗,但有這樣的習俗並不能證明多爾袞就一定娶了他的嫂子。

其三,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這是尊稱,如同光緒帝稱慈禧太后為「皇阿瑪」一樣。

其四,蔣良騏《東華錄》有記載。書裡說多爾袞「親到皇宮內院」,就是慈寧宮。高陽認為,極有可能是指孝莊與多爾袞相戀的事實。相戀的事可能有,也可能無,但這不能證明太后下嫁了多爾袞。

其五,孝莊太后死後葬在昭西陵清孝莊太后病死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年七十五;孝惠太后病死於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二月初六日,年七十七;孝聖太后病死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正月二十三日,年八十六:去世時間都在臘正月。這是值得老年體弱病人注意的季節。。清東陵的昭西陵,因在皇太極盛京昭陵西向,故稱昭西陵。孝莊太后和康熙皇帝都做了解釋:「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皇父及汝,不忍遠去。務於孝陵近地,擇吉安厝(cuo),則我心無憾矣。」(《清聖祖實錄》卷一百三十二)太皇太后不願意驚動太宗亡靈,而願意同兒孫在一起。

其六,有人說見過《太后下嫁詔》。此詔如果真有,必經辨認、登錄,多人過目,不會只一人看見。歷史不能憑某一人的一說做定斷。

其七,明末張煌言記載了這件事。張煌言(蒼水)《建夷宮詞》:「上壽觴為合巹樽,慈寧宮裡爛盛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躬逢太后婚。」(《張蒼水全集》)「建」是建州,「夷」是夷狄,明顯帶有民族偏見。這時張蒼水在江南,南明和清朝是敵對的政體。孟森先生早就指出:「遠道之傳聞,鄰敵之口語,未敢據此孤證為論定也!」而且詩詞也不能直接作為歷史證據,因為詩可以誇張、比附,也可以想像、虛構。

其八,朝鮮史書裡記載了這件事。當時作為清朝屬國,朝鮮的《李朝實錄》裡,沒有「太后下嫁」詔諭的記載,而像這樣的大事,如有照例是應當詔諭屬國的,也會有記載的。

其九,順治帝報復多爾袞為反證。如順治帝母后已下嫁多爾袞,多爾袞即為其父,且母親健在,怎能對多爾袞掘墳墓、撤廟享呢?這將置母親於何地!

總之,至今還沒有見到一條關於「太后下嫁」的史證。我認為:孝莊太后同多爾袞的情愫可能有,「太后下嫁」之事確實無。當然,孝莊太后考量母子命運和江山社稷,盡量籠絡多爾袞,則是不用懷疑的。

這一對相依為命的母子,按理說應當是母慈子孝、關係融洽,但事實並非如此。順治帝和母后的關係,《清史稿?后妃傳》僅有四句話記載:第一句是「世祖即位,尊為皇太后」,這是例行公事;第二句是「贈太后父寨桑和碩忠親王,母賢妃」,這也是例行公事。加上第三和第四兩句,共50個字。而同書記載康熙帝同他祖母關係的則有715個字。後順治帝廢掉母后為他選定的皇后,為董鄂妃死而要剃度出家、尋死覓活,都讓母后失望、生氣和無奈。順治帝的早死,更讓她深受打擊。幸虧皇孫玄燁爭氣懂事。孝莊晚年身處太皇太后尊位,祖慈孫孝,盡享天倫之樂。

康熙帝回憶說:「朕自幼齡學步能言時,即奉聖祖母慈訓,凡飲食、動履、言語,皆有矩度。雖平居獨處,亦教以罔敢越軼,少不然即加督過,賴是以克有成。」祖孫感情融洽。

孝莊關心民間疾苦。順治十一年(1654年)鬧災荒,孝莊太后「晝夜焦思,不遑寢食」,主動拿出宮中節省銀共四萬兩賑災。(《清世祖實錄》卷八十二)康熙平定三藩,遇到災年,也常捐私房錢賑災。

孝莊太皇太后發願要寫造《龍藏經》,為文化做出貢獻。當時國家經費拮据,寫經費用從哪裡來?她先用私房錢、變賣陪嫁品,她娘家兄弟等捐助牛羊換錢,孫子康熙帝也出私房錢贊助。於康熙六年(1667年)開始,三年完成,康熙帝御制藏文序,供奉於慈寧宮大佛堂。

這部清康熙朝《內府泥金寫本藏文龍藏經》,簡稱《龍藏經》,是藏傳佛教三寶之一,在信眾中有崇高的地位。它每葉橫87.5厘米,縱33厘米,每函300—500葉,共108函,五萬葉,十萬面,重約50公斤。經的全書:一是磁青箋經葉,二是內護經板,三是外護經板,四是五色經簾——黃、紅、綠、藍、白五層,六是哈達,七是黃絹經衣,八是七彩捆經帶,九是五彩捆經繩,十是保護全函的黃棉袱包。每函鑲嵌寶石133顆,共14364顆,有彩繪佛像756尊。保存清宮典藏籤條。這部《龍藏經》充分體現出:皇家氣派,富麗輝煌,精美極致,書籍之最。(《精彩一百國寶總動員》)文物南遷,轉到台灣,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我曾有幸看到原物。

孝莊太后住在慈寧宮,在順治、康熙兒孫奉養下,度過了四十四年的時光。康熙帝數十年奉養孝莊太皇太后的事跡,成為帝王孝行的典範。「晨昏敬睹慈顏豫,不盡歡欣踴躍回」——康熙帝每天早晚兩次,帶著歡娛的心情,到慈寧宮向祖母請安。祖母謁陵、避暑、出巡等,行前康熙都要到慈寧宮,親奉祖母登輦,然後騎馬跟隨。路遇坎坷,下馬扶輦。一次途中下雨,康熙冒雨下馬,步行泥濘中,扶著祖母御輦前行。各地進獻的珍果異味,康熙帝會送到祖母那裡;外出巡獵時,常將地方特產、獵獲野味派人送到祖母宮中。每年初秋,命宮中花匠例行送慈寧宮「三清花」,即茉莉、晚香玉、夜來香,分別盛在紅、黃、藍三色盆中,供祖母清賞。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一月二十一日,75歲的太皇太后病重。康熙帝在慈寧宮侍疾,親嘗湯藥,晝夜守護,不離左右。他「心懷憂慮,日侍左右,檢方調藥,親視飲饌。太皇太后寧憩之時,朕隔幔靜俟,席地危坐,一聞太皇太后聲息,即趨至榻前,凡有所需,手奉以進,因此晝夜不能少離」。(《清聖祖實錄》卷一百三十二)康熙帝每天在祖母榻邊,檢驗藥方,調配湯藥,先行試飲,親自餵服。祖母躺下後,康熙帝隔著帷幔,席地危坐。聽到祖母翻身或歎息聲,就起身到榻前,進奉祖母所需。康熙帝在病榻前,席坐冷地,衣不解帶,卅五晝夜。康熙帝為祖母祈願步禱天壇,恭讀祝文,聲淚俱下,陪同大臣,無不落淚。十二月二十五日,太皇太后崩於慈寧宮,享年75歲。康熙帝「在大行太皇太后梓宮前,晝夜號痛不止,水漿不入口,天顏瘠,以致昏迷」。康熙帝在慈寧宮結廬而居,為祖母哀泣守孝。

《清史稿?后妃傳》論讚道:「世祖、聖祖皆以沖齡踐祚,孝莊皇后睹創業之難,而樹委裘之主,政出王大臣,當時無建垂簾之議者。殷憂啟聖,遂定中原,克底於昇平。」這些話,不過分。

《康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