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漢全席背景 原本只是康熙巡幸江南的借口

《 墨子·辭過 》曾雲,"富貴者奢侈,孤寡者凍餒",《 老子 》也曾說,"去甚,去奢,去泰",這都是對奢侈行為持反對態度。然而,中國歷史上的奢侈行為並未因為聖人的教導而有所收斂,到了明清時期反而變本加厲。在北京比較有名的歷史古跡翠園裡,有明朝留下來的木雕,有清朝留下來的石凳,有溥傑親題的牌匾,還有就是聞名天下的"滿漢全席"。 滿漢全席興起於中國三大盛世之一的康乾盛世,不僅因其豪華隆重、講究禮儀、用料廣泛、做工精美、菜點繁多、口味豐富而馳名,更因它借匙箸為玉帛,劃溝壑做坦途,成為中國的第一大宴。 "滿漢全席",有說源於揚州,有說源於朝廷某種大筵席,有說是朝廷菜與民間菜逐漸結合,有說是官場菜。但它是從乾隆南巡之後,開始在各地流行的。這個以"漢菜"為主的"全席"卻是"滿"字當頭,為的是在飯桌上也要維繫著一個"大清"的統治地位。然而,"滿漢全席"發展到今天,使它聞名的不再是那清朝的威武尊嚴,而是它那"盡享萬物之靈之至尊"的富貴象徵。滿漢全席分為六宴,均以清宮著名大宴命名。彙集滿漢眾多名饌,揀取時鮮海味,搜尋山珍異獸。全席共有冷葷熱餚一百九十六品,點心茶食一百二十四品,計餚饌三百二十品。合用全套粉彩萬壽餐具,配以銀器,富貴華麗,用餐環境古雅莊隆。席間專請名師奏古樂伴宴,沿典雅遺風,禮儀嚴謹莊重,侍膳奉敬校宮廷之周。

滿漢全席的起源

清代宮廷盛行的"滿漢全席",具有濃郁的滿族特色。滿族在入關以前,繁衍生息在中國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飲食上並不十分講究。宴會時只是將大塊的肉煮爛,與會者席地而坐,解刀進食。主食主要是米麵點心。如果舉行祭祀儀式,就將整豬、整羊、整雞、整鴨上席。這種習俗在入關以後繼續保留下來。

清代定都北京後,滿族與漢族雜處,飲食文化在潛移默化中進行交流。滿族的達官顯貴,在與漢族官員的相互交往中,吸收了漢族菜餚的製作方法和宴飲程式,並加以改造,於是逐漸形成了"滿漢全席"的格局。然而民間流傳的故事更富傳奇色彩:

"滿漢全席"由蘇州城一介平民張東官所創,他也憑借於此由一介布衣草民升為皇宮御廚、成為一代廚藝宗師。張東官本來做菜技藝一般。但他身藏兩樣絕活,一樣在手上:他會一手耍雜技一般的切菜功夫;一樣在嘴上:他有一條能嘗出百味配料的舌頭,而且巧舌善辯,能背大段菜名。

康熙皇帝擒鰲拜、平三藩後,國家安定,百姓安居,大清王朝進入了太平盛世。康熙深知"得人心者昌",他決定巡幸江南,訪求前朝大賢,消除滿漢畛域,但遭到朝中滿族權貴嚴親王等人的反對。康熙決定以"口腹之慾"作為突破口,去江南尋訪美食。張東官就在這期間憑借巧舌善辯之舌被康熙御封為"江南第一名廚",被選進了皇宮御膳房。從此開始了他創立滿漢全席的人生四部曲。

不懂規矩又不會做菜的張東官在宮廷中險象環生,張東官被迫逃出皇宮,在逃避追殺的過程中走上學習廚藝的歷練之路。他博采眾家之長,憑借自己的超人天賦,將中華民族各地美食精粹"燴"於一爐,成為一代廚藝宗師。

在被重新召回皇宮之後,張東官成為"千叟宴"的主廚,並在這次著名的大宴上大功告成,張東官自編一套一百零八品的宴席食譜,創立了滿漢全席。"千叟宴"之後,張東官辭去御膳房總管之職,在京城開了一家最大的酒樓,"為天下人做菜"。康熙御筆欽賜"滿漢樓"招牌。滿漢樓賓客盈門,"滿漢全席"流傳到民間,逐漸成為天下第一宴。

《康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