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幼年即位,小時候沒有表現出昏庸懦弱之相。那麼隨著皇帝年紀增大,鰲拜要麼把皇權交還給皇帝,要麼公然奪權。而照大清的組織結構和當時的朝局,奪權成功率並不容樂觀。那麼明知道最終皇帝會把權力收回去,收回去之後少不了要清算。為何鰲拜還會飛揚跋扈、結黨營私、擅殺大臣?鰲拜的黨羽為何還要跟著他幹?鰲拜輔政是順治遺詔規定的,領頭的索尼年老多病,遏必隆又是個唯唯諾諾的人,這才給了鰲拜擅權的可能。
鰲拜是康熙朝第一個權臣,並不是唯一一個。鰲拜只是一個開頭而已,康熙在他長達61年的統治歲月裡,還會遇到好幾個權臣。這些權臣的故事各自不同,但最後都被康熙給擺平了,也正是這些權臣在歷史舞台上的精彩演出,讓這個康熙朝的故事顯得異彩紛呈,讓康熙這個帝王的形象趨向高大。為了皇權永固,康熙是無法容忍權臣的出現的。康熙五年,少年康熙已經13歲了,他已經在走向成熟了。鰲拜的存在是少年康熙不願看到的,為了真正的得到那至高無上的帝位,他一定會選擇搬掉這塊擋在他前面的絆腳石。唯一的問題就是他會選擇怎麼做?鰲拜的結局又會是什麼呢?我們故事的結局又會變成什麼樣呢?
在班布爾善的提醒之下,鰲拜也發現了小皇帝對自己的不善。康熙在去年說的一些語帶雙關的話確實是說的太露骨了,鰲拜又不是傻子。可是鰲拜卻不知道該怎麼做?作為一個武將,鰲拜幾乎沒讀過什麼書,他不知道面對皇帝的不滿應該怎麼做。軍隊講究的是服從,作為的軍人的他下意識想到的就是皇帝要我死我只有死了。可是只要是個正常人,都不會這麼傻,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岳飛那樣超凡脫俗的思想境界的。正常人想到的是抗爭,沒有人會心甘情願地束手就擒。可是該怎麼抗爭呢?抗爭成功之後又應該怎麼做呢?鰲拜不知道。鰲拜不知道,班布爾善知道。不要忘記了這時候的班布爾善已經是內大學士,還兼任著《世祖實錄》的總監修,宗室的身份讓他的見識比鰲拜高的太多了。班布爾善給鰲拜指出,為什麼我們不滅了皇帝呢?憑我們現在的實力,滅了皇帝然後自己登基稱帝完全沒有問題。憑鰲大人您在軍隊之中的威望,八旗完全會聽從我們的,小皇帝一死,這天下就是我們的了。
鰲拜聽班布爾善這麼說,完全是驚呆了。他仔細打量了班布爾善一下,懷疑他是不是愛新覺羅的子孫,有這樣出賣自己家族的嗎?從震驚之中緩過來的鰲拜問道:「我只是一個滿洲下人,連稱王都不夠格,怎麼能稱帝呢?」班布爾善笑了,他知道鰲拜心動了。班布爾善回答他說:「滿洲下人怎麼了,沒有誰是天生的貴胄,這年頭誰的權勢大誰就是王者。鰲大人你看曾經老朱家那才是帝王之家啊,可是死在你我手中的朱家子孫還少嗎」?聽到這番話,鰲拜又是一驚。班布爾善給他規劃了一個無比美好的燦爛圖景,他將成為這個天下之王。是啊,這是一個強權的社會,我有權力又有什麼做不到呢?鰲拜已經心動,那就付諸行動吧!
康熙八年春季,鰲拜生病了。春季是流行病多發期,滿人抵抗力本來就不太強,生病是很正常的。可是不正常的是,鰲拜竟然主動上書要求康熙來慰問他,這多少有點過分了,這擺明了是要挾皇上嘛!這還有點費解,因為即使不上書,康熙也是會來看他的,以此來表明自己對鰲拜的信任。接到鰲拜的上書之後,康熙還是表現的和平常一樣,不怒不喜。既然鰲大人病了,那就去出宮一趟看望一下吧,反正也浪費不了多少時間。康熙到這個時候還是希望鰲拜能夠收手,希望通過恩寵來籠絡住鰲拜。康熙的目光要比鰲拜的看的遠,他希望鰲拜能夠幫助他解決在大清朝東南和西南的問題,那兒才是大清帝國的心腹之患。
康熙帶著不多的幾個大內侍衛出宮了,他是一個低調的人,不喜歡把排場搞的很大。等到康熙看到躺在病床上的鰲拜的時候,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和解之心。因為這時候的鰲拜面如金紙,臉上看不到一絲的血色,還不時地滲出冷汗。康熙忽然覺得自己的這個老臣好可憐,曾經叱吒風雲的一代名將已經衰老了,鰲拜現在已經是個垂垂老矣的老人了,和解才是最正確的選擇啊。滿懷著同情心的康熙開始真誠地慰問鰲大人的身體狀況,希望鰲大人能夠盡快好起來。可是令康熙感到奇怪的是,鰲拜只是聽著,什麼話都沒說。康熙的侍衛和托是個仔細的人,他發現了情況不對勁啊!和托二話不說,立即衝上去,掀開了鰲拜的被子。被子下的東西讓在場的所有人都驚訝了,那是一把鋒利的蒙古腰刀。
和托當場就急了,準備拔刀。作為大內侍衛,他的使命就是保衛皇帝,現在鰲大人這種行為分明就是行刺啊!可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候,康熙出面制止了和托,對他一頓訓斥,然後很平靜地說:「隨身帶刀是我們滿人的習慣,當年鰲大人馳騁沙場的時候你和托還沒有出生呢!」接下來,康熙又開始誇獎起當年鰲拜在戰場上的英勇表現了。鰲拜還只是聽著,什麼都沒有說。那一天,康熙不知道自己是怎麼離開鰲拜府邸的,他只記得自己出來的時候背後的衣裳已經濕透了。一個只有16歲的孩子,面對這樣的生死考驗能夠不感到害怕嗎?面對白晃晃的刀子,康熙知道自己的仁慈是沒有絲毫的用處了。鰲拜已經動了殺心,和解已經沒有任何可能了。一直到刀子露出的那一刻,康熙才直到鰲拜根本沒有什麼病,他額頭上的冒冷汗是因為他緊張。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既然你鰲拜找死,那朕就成全你!
唯一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就是,鰲拜為什麼會收手?這是一次最好的行刺時機,康熙幾乎毫無防備,鰲拜想得手實在太容易了。即使後來被和托發現,憑鰲拜的身手殺了康熙還是很容易的。可是鰲拜沒有動手,這實在太令人奇怪了。我們的歷史記載永遠不會告訴你鰲拜為什麼會收手,因為歷史在人複雜的內心世界面前往往是無能為力的。但是我們可以推測,也就是所謂的還原歷史真相。從相關記載來看,鰲拜很害怕,甚至害怕到了連話都說不出來的程度。這也實在難免,殺皇上這事情確實需要勇氣。難道鰲拜是因為害怕才不敢動手的嗎?從表面上看似乎就是這樣的。可是我們不要忘記了鰲拜的身份,他是一個軍人,是一個在戰場上殺人無數的優秀軍人。殺人的記憶充斥著鰲拜整個的生命回憶,雖然要殺的人是皇帝,可是還不至於令他害怕到不敢動手的程度。
鰲拜之所以在最後的時刻收手,我認為應該是感恩。也許在那一刻他會想起順治對他的恩寵禮遇,想起了順治臨終之時托孤的情形,忠誠的因子開始發酵,最後讓他決定收手。我曾經答應過先帝的,我不可以這樣。現在的我已經權傾天下,我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就這樣吧,我還是收手吧!既然小皇帝你想要和解,那我們就和解吧!鰲拜的收手是對自己的一次救贖,也是對整個帝國的一次救贖。因為如果康熙死了,事情並不會像班布爾善說的那麼美好,他鰲拜想奪得天下並不是那麼容易,一場內亂在所難免。而如果在這個時候爆發內亂,後果不堪設想,因為此時正是亞洲格局「大洗牌」的時候,中國的東北和西北早就被兩個強大的敵人盯上了。這兩個敵人將會讓後來的康熙頭疼不已,最後甚至御駕親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