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只忠不順的處世哲學:因此倍受乾隆重視

在專制制度下,一個有才能的人在和皇帝的意旨發生分歧和矛盾的時候,都難免有犯上的「逆鱗」之舉。當然,這一切必須是在維護皇帝尊嚴的前提下來進行,否?你只能是「抱道忤時」,英雄無用武之地,甚至死無藏身之所。

乾隆三十九年(1779年)八月,山東臨清發生了王倫組織的清水教民反清起義。給事中李漱芳上疏說是「饑寒所迫」。乾隆卻說李漱芳是沽名釣譽。一個月後,清軍鎮壓王倫起義獲勝,乾隆親自在紫光閣審訊被抓獲的起義群眾,命李漱芳旁聽,在這種情況下,被審問者當然不敢講實話,「無以災對者」。李漱芳因此事降為禮部主事,范家賓被充軍新疆。後來過了四年,禮部請將李漱芳升員外郎,乾隆還沒忘此事,沒有批准。李漱芳從此就進了另冊,這一輩子只做到員外郎。李漱芳等大臣講實話受?隆排斥的事實使和珅感覺到,皇帝身邊是需要一些為人正直、清儉廉明的正人君子一類的高官,但是你在皇帝面前再正直、再正確,官職再高再大,如果一旦忘記了自己仍只是一個皇帝的奴才的話,也終將會被皇帝所討厭、遺棄,甚至治罪打入十八層地獄。在他前任的那些大學士、軍機首輔們如紀曉嵐、阿桂、劉墉等人,無不如此。因此和珅感到奴才就是奴才,只有永遠以奴才的身份與皇帝相處,才能博得皇帝的真心喜歡,皇帝才能永遠不會從根本上剝奪你的利益。

據《朝鮮李朝實錄》的記載:和珅對乾隆「言不稱臣,必曰奴才,隨旨使令,殆同皂隸」。?位居大學士之後,和珅仍舊像當年做御前侍衛那樣恭謹用命,「皇帝若有咳唾之時,和珅以溺器進之。」和珅連僕役下人的活都能幹,皇帝怎麼能不喜歡這樣的奴才呢?

和珅的這種忠實的奴才身份,甚至在乾隆決定歸政給嗣皇帝嘉慶,大清朝形成了父子「兩個天子」並存的局面時,和珅也身份未變。他雖也表面上討好於嘉慶,但實際上仍忠實於乾隆皇帝。

和珅感覺到,只忠不順的忠臣,其可貴處也是失敗處就在於他們有時忘了自己的奴才身份。

乾隆越到晚年,越津津樂道他開創的「乾隆盛世」。大概是因為年歲大了,往往願意懷舊,乾隆?年一直陶醉於盛世中。因此,直言揭露朝廷弊政的人則常遭厄運。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尹壯圖就因直言被革職。

和珅的聰明在於對類似的事情早就看得清楚,他認為乾隆當然是英明的君主,需要直言的忠臣。但是他也看到,給皇帝進直言也是要講時機的,尤其不要損害乾隆個人的英明形象及他所建造的「盛世」景象。和珅更為明白的是,此時的乾隆更需要歌頌與逢迎。所以此時的和珅沒有選擇正直,而選擇了逢迎,而這又是和珅頗得皇帝歡心的一個重要原因。

《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