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竟引起乾隆的恐慌 引發大小血案上百起!

金庸先生在封刀之作《鹿鼎記》中三分實七分虛地敘述了這麼一件事:

浙西湖州府南潯鎮有一家姓莊的富戶,戶主名叫莊允城,生有數子,長子名叫廷鑨,自幼愛好詩書。那莊廷鑨因讀書過勤,忽然眼盲,尋遍名醫,無法治癒。某日,鄰里一姓朱的少年來莊家借銀,將祖父朱相國的一部遺稿留下抵押。莊廷鑨閒極無聊,便讓家中清客讀該書稿給自己聽,以遣寂寞。

該書稿是一部明史稿,大部分已經刊行,流傳於世。莊廷鑨聽了數日,忽然想起:「春秋時代的左丘明也是盲眼之人,卻因一部史書《左傳》,得享大名於千載之後。我今日眼盲,閒居無聊,何不也撰述一部史書出來,流傳後世?」但是他想著自己眼盲,無法博覽群書,這部明史修撰出來,如內容謬誤很多,不但大名難享,反而被人譏笑,於是又花了大批銀兩,延請許多通士鴻儒,再加修訂,務求盡善盡美。

太湖之濱向來文士甚多,受到莊家邀請的,一來憐其眼盲,感其意誠;二來又覺修撰明史乃是一件美事,大都到莊家來作客十天半月,對稿本或正其誤,或加潤飾,或撰寫一兩篇文字。因此這部明史確是集不少大手筆之力。

書成不久,莊廷鑨便即去世。

其父親莊允城心傷愛子之逝,即行刊書,書名叫作《明書輯略》,撰書人列名為莊廷鑨,請名士李令皙作序。所有曾經襄助其事的學者也都列名其上,有茅元錫、吳之銘、吳之熔、李祈濤、茅次萊、吳楚、唐元樓、嚴雲起、蔣麟徵、韋金祐、韋一園、張雋、董二酉、吳炎、潘檉章、陸圻、查繼佐、范驤等,共一十八人。當然,書中還是含含糊糊提到此書是根據「朱氏原稿」增刪而成。

由於明亡未久,讀書人心懷故國,《明書輯略》一刊行,立刻就大大暢銷。

莊廷鑨之名噪於江北江南。莊允城雖有喪子之痛,但見兒子成名於身後,自是老懷彌慰。

也是亂世之時,該當小人得志,君子遭禍。湖州歸安縣的知縣姓吳名之榮為求富貴,便向清廷當政告發,稱莊氏懷戀明朝、譭謗朝廷。

清廷隨即查辦此案,認定吳之榮所告屬實,下令從嚴、從速處理:莊廷鑨已死,開棺戮屍;莊允城在獄中不堪虐待而死;莊家全家數十口,十五歲以上的盡數處斬,妻女發配瀋陽,給滿洲旗兵為奴。前禮部侍郎李令皙為該書作序,凌遲處死,四子處斬……因此案牽連,冤枉而死的人亦是不計其數。

《鹿鼎記》中所述的這一段,便是清朝最為血腥和「莊氏明史案」。

由於這樁血案牽涉到一個人——查繼佐,而查繼佐是金庸的祖上,金庸為先祖諱,則在記述這一段時,有些不詳不盡。

莊允城乃明季貢生,兩個弟弟莊允堵、莊允坤為清順治十一年貢生,兒子莊廷鑨也是貢生,另一個兒子莊廷鉞和四個侄子莊廷鑣、莊廷鎏、莊廷鏡、莊廷鐘都是庠生(即秀才),在當地號稱「莊氏九龍」,都是有些真才實學的人物。

莊廷鑨要編著《明史》,並非巧合,也沒有金庸先生說的那麼富於戲劇性。莊廷鑨自失明後就有效仿左丘明著史的心思、撰述前朝史書了。

而早在明朝天啟年間,內閣大學士朱國禎(即金庸所說的「朱相國」)退官後,潛心研究明朝歷史,寫了兩本關於明朝的史書,一是《明史》(又名《史概》),專記自洪武到天啟年間朝廷大事,已刊行於世;一是《列朝諸臣傳》,主要記錄了明代列朝名臣事跡,書未成,朱國禎已辭世。

清兵入關,朱家敗落,朱國禎的孫子們為了養家餬口,就四處兜售《列朝諸臣傳》手稿。

莊廷鑨有的是錢,用一千兩白銀買回了《列朝諸臣傳》手稿,因為自己的眼睛看不到,就廣聘當地的文人名士對《列朝諸臣傳》進行修訂,並補充了崇禎年間的許多史實,然後將該書著作權居為己有,更名為《明史輯略》。

然而,《明史輯略》尚未刊行,莊廷鑨就於順治十二年得急病死了。

莊允城為了滿足兒子生前的願望,決定斥巨資刊行此書。他請當時名士、崇禎十三年進士、南明弘光朝禮部主事李令皙作序。

李令皙此時也已經雙目失明,入清後賦閒在家。

莊允城找到的是李令皙的兒子李礽燾。

在重利的誘惑下,李礽燾無暇思索,滿口答應。他將莊允城的酬金分了一半給父親,自己另外請人代筆,寫了一篇序文給莊允城。

有了名人作序,莊允城尚嫌不足,又將十八名江南名士,即茅元錫、吳之銘、吳之熔、李祈濤、茅次萊、吳楚、唐元樓、嚴雲起、蔣麟徵、韋金祐、韋一園、張雋、董二酉、吳炎、潘檉章、陸圻、查繼佐、范驤等,列為本書參訂,以增強本書的權威性。

這十八人中,有些是得到了本人首肯,有些則根本不知曉此事——這倒非莊允城有意隱瞞,而是在那個年代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的年代,沒有電話、網絡,實在找不到人,但書已印好,發行在即,等不及了。而且,以莊允城看來,將這些人列入參訂名單,既不用動手,又可以收穫名聲,可謂惠而不費,不可能不同意。

但莊允城太無知、太天真了。

十八名士中,陸圻、查繼佐、范驤三人名頭最響,而他們偏偏就是絲毫不知曉《明史輯略》一書出版的三個人。這三個人有一個共同的好朋友,周亮工。

周亮工,字元亮,號櫟園,明崇禎十三年進士,曾任明朝山東濰縣(今濰坊市)縣令,降清後,官職做到了福建左布政使。

《明史輯略》的銷量很好,周亮工也買了一本。

畢竟,作為前朝舊臣,周亮工也很想看看書中有無對自己的評價、怎麼評價。

全書讀完,對自己的評價沒有,但對同為降臣的龔鼎孳卻被記下了這麼一筆:李自成入北京,龔鼎孳代表明廷寫了一道降表。龔鼎孳現在官居清朝都察院左都御史,都察院是一個監察部門,《明史輯略》寫他先降闖後降清,乃是降臣中的降臣,比改嫁又再改嫁的女人還「髒」,一旦他得知了,參與《明史輯略》著作的人還不得死翹翹?

周亮工由此趕緊通知范驤三人到官府自首,要他們搶先說明《明史輯略》的編撰者未經本人同意即擅自將其姓名列在參訂者之中,以避奇禍。

范驤和陸圻乃是不羈名士、放任曠達,毫不在意,認為周亮工神經過敏。

查繼佐為人精細,認同了周亮工的提醒,恐懼之餘,為求自保,趕忙向學道檢舉告發。

不過,學道認為文章之事,不必小題大做,不了了之。

周亮工那邊為保老友性命,也主動替他們寫了呈文,將呈文上交給浙江按察衙門備案。

浙江按察衙門備案仍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將呈文擱置一旁。

順治十八年七月,歸安知縣吳之榮再次告發。

吳之榮告發的初衷,是因為與莊廷鑨的岳父朱佑明有個人私怨。

莊廷鑨的岳父朱佑明也是湖州富豪,《明史輯略》一書的出版,朱佑明慷慨出巨資襄助。

吳之榮誣告《明史輯略》中提到的「朱氏原稿」中的「朱氏」便是朱佑明,而且,朱佑明的名字「佑明」,根本就是心懷前朝、大逆不道!

一來二去,此事最後驚動朝廷中的輔政大臣鰲拜等人。

鰲拜責令刑部滿官羅多等人到湖州徹查,勒令必須嚴治涉案人士。

該年,莊允城被逮捕上京,並很快被虐死於獄中,莊廷鑨被掘墓開棺焚骨。

次年五月二十六日,莊廷鑨明史案正式結案。

此案獄連千餘人,七十餘人被處死。

其中,凡作序者、校閱者及刻書、賣書、藏書者均被處死。

參與作序者、校閱者,如莊廷鑨之弟莊廷鉞被凌遲處死,全族獲罪;李令皙及其子李礽燾等四人、朱佑明及其子朱念紹、朱彥紹、朱克紹和侄子朱繹被斬殺,妻子徐氏吞金自盡;茅元銘、蔣麟征、張寯、韋元介、潘檉章、吳炎、吳之鎔、吳之銘等十四人被凌遲處死;董二酉已死,屍體被從棺材中挖出,肢解成三十六塊,其子董與沂,被誅殺。

刻書、賣書者如刻字工湯達甫、印刷工李祥甫,書店老闆王雲蛟、陸德儒等人因此而慘遭屠戮。

藏書者如蘇州滸墅關主事李繼白被殺;而學政胡尚衡、松江提督梁化鳳、守道張武烈等人則以重金行賄逃過一劫。

以上人等的妻兒子女全被發配東北瀋陽附近的寧古塔。

范驤、查繼佐、陸圻三人因告發有功,無罪開釋。三人和告發者吳之榮各得到莊允城、朱佑明兩家總財產的一半。范陸二人拒而不受,查繼佐則奉詔照收。

這就是一本書引發的血案。

這個血案,拉開了清廷「文字獄」的序幕,從此愈演愈烈,大小案件一百餘起,被處死者二百餘人,被株連受刑者數不勝數。

無庸置疑,文字獄的出現,箝制了言論,禁錮了思想,扼殺了民族的創新動力和創新能力,使得整個民族走進僵化、奴化,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使得中國近代逐漸落後於西方。

晚清龔自珍的悲憤詩:「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便是因此有感而作。

可悲的是,有人向乾隆匯報,說協辦大學士梁詩正懼於文字獄,與朋友交往時連信也不敢寫,平日無事,就在家裡燒字紙。

想想看,一個大學士,因為害怕,都不敢與紙張、文字打交道了,這是一個怎麼樣的時代?

可是,乾隆皇帝卻開懷大笑,鼓著手掌說:「這樣子,說明他識時務,知道害怕,很好,很好!」

《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