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與英國大使第一次相見產生了什麼故事

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英使馬戛爾尼赴京覲見乾隆皇帝,於是,當時世界上的兩大帝國有了一次錯位的遭遇。從英國使團來到大清帝國的第一天起,兩種文化、兩種制度就處於不斷的對話、交鋒之中。可惜的是,由於歷史、文化、心態、意識的差異,在不斷溝通、斡旋的過程中,雙方並未真正交手。

當時的大清帝國,雖已開始由盛轉衰,但在「十全老人」乾隆的心目中,大清即為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當兩廣總督郭世勳向乾隆上奏英使遠道而來為其祝壽一事時,乾隆龍心大悅,將之視為天恩浩蕩,福澤萬邦,化外之民,遠來恭賀。於是下旨相關州府,為英使北上提供方便,並悉心關照英使在華的生活事宜,以示其「懷柔遠人」的體恤之情。

但是,在祝壽這一冠冕堂皇的理由之後,乾隆及大清官員們無法預見的,卻是英國使團訪華的真正目的—打破清朝閉關鎖國的政策,拓展英國的對華貿易。或許,應當說,大清帝國上上下下從不覺得能從與英吉利的貿易中獲益。大清地大物博,天朝光宅四海,歷來都是薄來厚往,無須費心與外國通商貿易。事實亦是如此,英使隨後所獲賞賜,其經濟價值遠遠高於其所供之物。

在兩國使臣交往中,爭議最大的,便是英使覲見乾隆的禮儀。清廷堅持英使應對乾隆行三跪九叩之禮,而馬戛爾尼則強調,大清與不列顛王國乃地位平等之國家,若大清同級官員亦能向英王行同等禮儀,則英使亦樂意為之。

這當然不是乾隆及大清官員們想要的答案,雙方一直為此爭執不休。最後,清廷以「化外之人,有綁腿之俗,不便叩頭」的托辭讓步,同意英使在覲見時以單膝下跪行禮。

《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