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繼位之謎 雍正繼位為何懼怕康熙的亡靈

一個相信天命鬼神的人如果幹下了對不起父親、兄弟的事,他就會心中有鬼,無論起居、娛樂、埋葬都要遠遠地躲開他父親的亡靈。這雖然算不上奪位的直接證據,如果其他證據能夠成立,也不失為一個旁證。

曾一度風靡全國的電視連續劇《雍正王朝》,描述並讚揚了雍正帝的歷史功績。雍正的確是安邦治國的傑出政治家。電視劇圍繞當年太子的廢立、皇位的爭奪、懲治貪污、西北用兵等展開了一幕又一幕驚心動魄的鬥爭。我這裡只是從一個歷史研究者的角度,對雍正繼位的問題談點個人見解。

關於雍正的繼承帝位,歷史學界從來就有兩種意見,一種認為:雍正是由康熙臨終傳位的合法君主;另一種認為雍正繼位是奪權篡立。後一種篡立說由孟森、王鍾翰、許曾重、楊珍等學者的研究,提供了越來越多而堅實的證據。

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帝在熱河和南苑行獵之後「偶感風寒」,住在暢春園休息,命皇四子胤禛往天壇代行冬至祭典。十一月十三日凌晨,病情惡化,至夜間猝然逝世。據稱:臨終遺言由皇四子胤禛繼位,即雍正帝。官書言之鑿鑿,似無可懷疑。但當時社會上流言四起,說雍正系篡立奪位。較早見於記載者為《大義覺迷錄》,其中說:

「先帝欲將大統傳與允,聖躬不豫時,降旨召允來京,其旨為隆科多所隱,先帝賓天之日,允不到,隆科多傳旨,遂立當今。」

「聖祖皇帝原傳十四阿哥允禵天下,皇上將『十』字改為『於』字。」「聖祖皇帝在暢春園病重,皇上就進一碗人參湯,不知何如,聖祖皇帝就崩了駕,皇上就登了位,隨將允禵調回囚禁。太后要見允禵,皇上大怒,太后於鐵柱上撞死。」

此處所說雍正奪位的情節,曲折離奇,與官書記載大相逕庭。一方面官方文書不可全信,因為它是雍正即位後編寫的,自然不會有篡立的痕跡。另一方面民間流言,亦不可全信,因這些流言多出自雍正政敵之口。雍正繼位之謎,遂撲朔迷離,成為千古疑案。例如改寫遺詔之說是不可能的。因清朝的書寫格式,允禵寫作「皇十四子」,胤禛寫作「皇四子」,第一個「皇」字不可省略,改詔是不可能的。但否定這一民間傳言,並不排斥雍正的矯詔篡立。雍正繼位確實存在許多疑點,這件公案撲朔迷離眾說紛紜,成為千古疑案。

康熙晚年,因太子廢立,鬧得舉朝不安,儲位虛懸已十年之久。但康熙心目中似乎已將皇十四子允禵視為自己的接班人。當時準噶爾入侵西藏,清援軍入城戰敗,西線軍情緊急。康熙五十七年,允禵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率大軍西征。這次援藏之役,出兵多,任務重。當時,太子人選正待確定,康熙給允禵這一重大任命,當意有所屬,大概是為了考驗和鍛煉允禵的才能。為了樹立允禵的威信,此次出兵儀式隆重,規格甚高,康熙「親詣堂子行禮」。允禵可用正黃旗纛,稱大將軍王。隨允禵出征的有一批親王、郡王及康熙的幾個愛孫。康熙十分看重允禵的才能,對蒙古親王說:「大將軍王是我皇子,確係良將,帶領大軍。深知有帶兵才能,故令掌生殺重任,爾等或軍務,或鉅細事項,均應謹遵大將軍王指示,如能誠意奮勉,即與我當面訓示無異。」(《撫遠大將軍奏議》)

允禵到前線後,康熙對他關懷備至,屢通音問,告訴他「阿瑪、額娘身體都好……自去年以來,一劑藥也沒吃,……上炕時不再需要旁人扶持,騎馬時也不用安放馬蹬了」,「朕的白頭髮、白鬍子有些變青了,你不要將此告訴別人」(《滿文朱諭》)。允禵在前線二年內受賞賜物件食品達16次之多,包括眼鏡、鼻煙壺,康熙用過的腰帶,「凡有各省進獻之佳品,父皇皆一項不漏,立即賞給臣」(《滿文朱批奏折》)。允禵的幾個兒子也被康熙帶到熱河「仁愛訓育」,使他們「時常依繞皇祖膝前」(《滿文朱批奏折》)。允禵的兒子弘春和女兒結婚,康熙親自照料,賞賜財物妝奩。康熙給允禵兵權,且關係十分親密,這在當時已給人以允禵將是接班人的印象。故皇九子允禟說允禵「聰明絕世」,「才德雙全,我弟兄們皆不如」,「十四爺現今出兵,皇上看的很重,將來這皇太子一定是他」(《文獻叢編·允祀允禟案》)。連當時的(朝鮮)朝拜使者也說:「十四王擁兵在外,屢建大功,眾心鹹屬。」(《燕行錄》)

把這些記載和雍正奪位後對允禵出任大將軍之事的評論相對照。雍正說:「(康熙)知允禵在京毫無用處,況秉性愚悍,素不安靜,實借此驅逐之意也」(《大義覺迷錄》)。照這說法:康熙竟會派一愚悍不安靜的兒子擔任大將軍之職,視軍務如兒戲,這是不可信的,是雍正為了破壞允禵形象的詆毀之詞。

康熙怎樣傳位給雍正,據官書所說,也是破綻百出,無以自圓其說。最早是雍正元年八月上諭:「聖祖……命朕纘承統緒,於去年十一月十三日倉猝之間,一言而定大計。」這裡未提及聽到遺命的人。至雍正五年十月上諭說:「皇考升遐之日,召朕之諸兄弟及隆科多入見,面降諭旨,以大統付朕。是大臣之內,承旨者惟隆科多一人。」這裡出現了諸皇子和隆科多聆聽遺命的記載。至雍正七年九月,雍正為了駁斥奪位流言,寫《大義覺迷錄》,敘述康熙臨終授命情形,極為詳細具體: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冬至之前,朕奉皇考之命,代祀南郊。時皇考聖躬不豫,靜攝於暢春園。……至十三日,皇考召朕於齋所。朕未至暢春園之先,皇考命誠親王允祉、淳親王允祐、阿其那(即允祀)、塞思黑(允禟)、允禵、允祹、怡親王允祥、原任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諭曰:『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即皇帝位。』是時,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貝勒允禑,貝子允禕在寢宮外祗候。及朕馳至問安,皇考告以症候日增之故,朕含淚勸慰。其夜戌時,龍馭上賓。朕哀慟呼號,實不欲生,隆科多乃述皇考遺詔。朕聞之驚慟,昏僕於地。誠親王等向朕叩首,勸朕節哀。朕始強起辦理大事。」(《大義覺迷錄》)

這段話存在許多問題:

一、康熙傳位的重要情況,按理當在雍正即位之初,即行披露,何以延至七年之後才說出來。

二、雍正一直強調,自己在康熙去世之前,不知道會繼承帝位,「朕向者不特無意於大位,心實苦之。前歲十一月十三日,皇考始下旨意,朕竟不知。朕若知之,自別有道理,皇考賓天之後,方宣旨於朕」(《上諭內閣》)。而按照《大義覺迷錄》所言,雍正在康熙彌留之前八個時辰趕到了病榻前,其時康熙尚能言語,「皇考告以症候日增之故」,何以康熙未向雍正透露已傳位於他。這是何等大事?是康熙遺忘了嗎?還是向雍正保密?這都於理不通。而且已聽到康熙面諭傳位的兄弟們和隆科多亦無一言道及,直到康熙死後「隆科多乃述皇考遺詔」,情形未免離奇。

三、隆科多既是面承遺詔的「唯一大臣」,而雍正五年的諭旨中卻說「聖祖仁皇帝升遐之日,隆科多並未在御前,亦未派出近御之人」(《東華錄》),前言後語,相互矛盾。

四、雍正說:康熙死時,果親王允禮(皇十七子)亦「在寢宮外祗候」,而隆科多卻說:「聖祖皇帝賓天之日,臣先回京城,果親王在內(指皇宮內)值班,聞大事出,與臣遇於西直門大街,告以皇上紹登大位之言,果親王神色乖張,有類瘋狂,聞其奔回邸,並未在宮迎駕伺候」(《上諭八旗》)。可見允禮並不在「寢宮外祗候」,他聽到康熙去世,趕往暢春園,在西直門大街遇到隆科多,才聽說雍正即位,大出意外,甚為驚駭,逃回家去。

五、據雍正說:「皇考升遐之日,朕在哀痛之時,塞思黑(允禟)突至朕前,箕踞對坐,傲慢無禮,其意大不可測」(《大義覺迷錄》),「聖祖仁皇帝賓天時,阿其那(允祀)並不哀戚,乃於院外倚柱,獨立凝思,派辦事務,全然不理,亦不回答,其怨忿可知」(《清世宗實錄》)。允祀、允禟的舉止不像是八個時辰以前已聆聽康熙的傳位遺言,而像是康熙剛剛逝世,聽到雍正即位的消息而胸懷激憤之情。由此可見,所謂八人受康熙面諭傳位雍正的事,十分可疑,很可能是在七年之後偽造出來的。

從皇族中對雍正繼位的反應亦可看出問題。雍正的兄弟很多,支持雍正繼位的只有皇十三子允祥一人。

皇十四子允禵和雍正一母所生,二人又是角逐帝位的死敵。允禵從軍前調回北京奔喪,與雍正口角衝突,被永遠囚禁。

皇八子允祀、皇九子允禟是雍正的死對頭,他們勢力大、影響廣,對雍正篡立不服,進行抵制,是雍正的重點打擊對象,至雍正四年,允祀、允禟被迫害致死。兩人死後雍正把他們改名為阿其那(狗)、塞思黑(豬),可見積恨之深。

皇十子允()是允祀一黨,雍正二年即永遭囚禁。

皇三子允祉也反對雍正繼位,雍正說他「與阿其那、塞思黑、允禵交相黨附(《清史稿》)」。其子弘晟看不慣四叔的作為,雍正斥其「凶頑狂縱,助父為虐」。與父親同被禁錮。

皇五子允祺是位膽小怕事的人,但他的兒子弘升也對雍正不滿,被削除世子。

皇十二弟允祹,本封履郡王,於雍正元年因「並不感激效力」,降為貝子。

其他兄弟年齡較小,未捲入皇位的爭奪,故得保全。雍正的生母德妃,民間流言,說她觸柱而死,雖無確切佐證,但雍正和允禵兩個親生兒子,為爭位而拼得你死我活,小兒子被大兒子終身囚禁,她在康熙去世允禵被囚後「不飲不食」,不久死亡,其死因可能與帝位爭奪、兄弟鬩牆有關。連雍正的大兒子弘時(三阿哥)也不滿父親的所作所為,有所抗爭,雍正竟和他斷絕父子之情,令他去當允祀的兒子。「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奉旨:弘時為人斷不可留於宮廷,是以令為允祀之子。令允祀緣罪撤去黃帶,玉牒內已除名,弘時豈可不撤黃帶,著即撤去黃帶,交與允祹,令其約束贍養」(《宮中檔雍正朝奏折》)。到雍正五年,弘時又進一步與其他幾個皇室兄弟得罪,被雍正賜死。

雍正初年,皇室內部這場血腥的屠殺,是雍正篡立而引起皇族內部的集體抗爭,不僅他許多兄弟參加,連他的生母、親子也站在敵對營壘中。朝內外稍知情形者均不直雍正的行為,不服的人很多。故雍正說「在廷諸臣為廉親王(允祀)所愚,反以朕為過於苛刻,為伊抱屈,即聯屢降諭旨之時,審察眾人神色,未嘗盡以廉親王為非」(《上諭內閣》)。故清除允祀、允禟集團中被株連殺害的皇室、大臣甚多。連朝鮮的史料中也說「清皇(指雍正)為人自聖,多苛刻之政,康熙舊臣死者數百人」(《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如果雍正確屬康熙傳位,是合法繼承,就難以想像會集結起這樣強大的反對力量,會激起眾叛親離,只剩孤家寡人。雍正對年羹堯、隆科多、張廷玉等大臣的態度也很可懷疑,這三人都是雍正奪位的功臣。年羹堯是雍邸舊人,妹妹是雍正的貴妃。當時,允禵在西北為大將軍王,手握重兵。雍正奪位,按當時的集權體制,允禵很難舉兵反抗,但雍正也不能不心存顧慮,而當時年羹堯任川陝總督,掌管糧餉,扼允禵之後路,正好是牽制允禵的一枚重要棋子。故雍正對年極為倚重,言聽計從,榮寵異常。雍正對年羹堯的批語中甜言蜜語:「你此番心行,朕實不知如何疼你。爾此等用心愛我處,朕皆體會到,每向怡(怡親王允祥)舅(隆科多),朕皆落淚告之。」雍正二年十月年到北京,雍正尚稱其「公忠體國,不矜不伐,內外臣工當以為法,朕實嘉重之至」(《雍正朱諭》)。不久,突然翻臉,年羹堯的奏折中「朝乾夕惕」誤寫作「夕惕朝乾」,雍正斥其有意倒置「羹堯不以朝乾夕惕許朕,則羹堯青海之功,亦在朕許不許之間未定也」(《清史稿》)。將年貶為杭州將軍。官員們看到年失寵,紛紛上奏劾年,不久逮年至北京,臚列92條罪狀,令年自盡。

另一功臣隆科多,以國舅之尊,任職步軍統領,掌管北京的衛戍任務。康熙去世,他正手握兵權,一手促成雍正登基。雍正以前和隆科多交誼不深,在關鍵時刻隆科多倒向雍正一邊。雍正對他感激涕零,盡心籠絡,脫略了君臣的形跡。雍正即位,對年羹堯說:「舅舅隆科多,此人朕與爾先前不但不深知他,真正大錯了。此人真聖祖皇考忠臣,朕之功臣,國家良臣,真正當代第一超群拔萃之希世大臣也。」隆科多究竟立了什麼大功,值得雍正這樣吹捧他,不能不令人懷疑。後來也突然翻臉,以隆科多私藏玉牒(皇帝的家譜)在家,犯大不敬罪,羅織罪名41條,囚禁至死。

如果說年羹堯、隆科多恃寵狂傲,擅作威福,貪污納賄,任用私人,那也是雍正驕寵太過而造成的。年、隆一貫的作為,雍正心內始終很清楚,何以即位之初,甜言蜜語,而突然翻臉,即屠殺囚禁,前恭後倨,一至於此,雍正曾批評:「年羹堯、隆科多辦事不能慎密。」如果雍正繼統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年、隆二人完全掌握其中隱私,他們平時出言不慎,透露了消息,可能是遭到殺身之禍的主要原因。

康熙晚年,身邊有一位內務府重要官員趙昌,他貼身侍候康熙,照料其起居,傳達其意旨,康熙晚年和傳教士的交往都通過趙昌進行。據當時在京的意大利傳教士馬國賢說:「雍正即位,發佈了一個使全國震驚的命令,趙昌被拘執,處死刑,財產抄沒,子女為奴」(《京廷十有三年記》)。為什麼雍正即位,急急忙忙要處死此人,合理的解釋是:趙昌知道康熙去世和傳位的真相,而且不肯附和雍正,所以拿他問了刀。最近出版了《雍正朝滿文朱批奏折全譯》,雍正元年正月初六即赫然列有查抄趙昌家產的奏折,計有奴才家丁400餘人,房500餘間、田地5600餘畝及大批金銀物件,可以證實馬國賢所說趙昌很快被殺為不虛。

張廷玉的命運和年羹堯、隆科多、趙昌完全不同。康熙晚年,張還是中級官吏,且是漢人,對雍正登基幫不上忙。雍正即位後,他被提拔上來,做文字工作,雍正誇獎他「纂修《聖祖仁皇帝實錄》,宣力獨多,每年遵旨,繕寫上諭,悉能詳達朕意」(《清世宗實錄》)。《實錄》是清朝的歷史,康熙晚年有太子廢立和雍正繼統兩件大事,如何編寫這段歷史,關係到雍正的威信和名譽。張廷玉撰纂《實錄》,把歷史剪裁得完全符合雍正的心意,而且天衣無縫,不留破綻。故雍正特別寵信他,稱他是「第一宣力之大臣」。允諾張廷玉死後可配享太廟,在清一代,漢臣中得此殊榮者唯張廷玉一人。其實,張廷玉專事筆墨文字,從未建功立業,他的功勞就是撰寫歷史,銷毀檔案,為雍正掩飾當年奪位的真相。張廷玉還有一個不同於年羹堯、隆科多的長處,即是保密,不從自己嘴裡流露半點機密,他的作風影響到後來的軍機處,「致使汪由敦、於敏中互相承其衣缽,緘默成風,朝局為之一變。」(《嘯亭雜錄》)

雍正如果矯詔奪位,又用殘酷手段處置了諸兄弟和兒子,那就不能不受到良心的譴責。後來乾隆說:允祀、允禟「覬覦窺竊,誠所不免。及皇考紹登大寶,怨尤誹謗,亦情事所有,特未有顯然悖逆之跡。皇考晚年屢向朕諭及,愀然不樂」。這明顯透露了雍正的慚愧不安,故乾隆即位,很快就為牽涉到此案中的哥哥、叔叔及宗室、大臣們平反昭雪。

雍正的舉動也很異常。他口口聲聲說自己是最受康熙愛重的孝順兒子,但即位之後,似乎很害怕康熙的亡靈。

康熙一直住在暢春園,這是當時規模最大、富麗堂皇的皇家園林,雍正棄而不用,另營新居,大興土木,擴建圓明園,作為自己起居的行宮。

康熙經常去熱河避暑山莊,行圍打獵,練兵習武,接待蒙古王公,雍正先前也常陪侍父皇去熱河。但他繼位以後的十三年,一次也沒有去過避暑山莊。

順治、康熙的陵墓都在北京以東遵化馬蘭峪。此處形勢雄峻,地面開闊,後稱「東陵」,雍正偏偏不肯和康熙葬在一起,到北京西南易縣,另建「西陵」,彷彿在故意躲著康熙。

須知,儘管雍正雄才大略,很有見識,但迷信思想很濃重,他說:「鬼神之事,即天地之理,不可以偶忽也,凡小而丘陵,大而川岳,莫不有神焉主之,故皆當敬信而尊事」,「朕於天人感應之際,信之甚篤」(《東華錄》)。一個相信天命鬼神的人如果幹下了對不起父親、兄弟的事,他就會心中有鬼,無論起居、娛樂、埋葬都要遠遠地躲開他父親的亡靈。這雖然算不上奪位的直接證據,如果其他證據能夠成立,也不失為一個旁證。

雍正繼位存在很多疑點,很可能是矯詔篡立,由於改寫了歷史,銷毀了檔案,現在難於找到更確鑿的證據,斧聲燭影,是千古難解的疑案。當然,即使篡立是實,也不能抹煞雍正的歷史功績。應該說:封建統治階級為爭奪權位而相互殘殺,是經常發生的。漢武帝攻殺兒子,唐太宗屠弟逼父殺子,武則天殺子,即使英明的君主也往往用陰謀手段和殘酷鬥爭來為自己開闢道路,鞏固地位,雍正並不是個例外。雍正,作為最高統治者,他具有傑出的才能,勤於政務,洞察下情,辦事認真,御下嚴格,以雷厲風行的手段糾正了康熙晚年吏治疲玩、貪污公行的弊端,又實行「地丁合一」、「耗羨歸公」、「改土歸流」的政策,減輕人民負擔,促進經濟發展,鞏固國家統一。雍正統治十三年,厲行整頓、改革,為以後的乾隆盛世奠定了基礎。

《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