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無情帝王家 清朝雍正為何要殺死親生母親

民間傳聞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皇太后烏雅氏居住的永和宮裡突然傳來吵鬧聲。原來,雍正聽說皇太后生了病,急忙趕來看望,不料還沒說上兩句話,兩人便爭吵了起來。

由此可見,皇太后是與雍正有過爭吵的,而爭吵的原因也極有可能是因為雍正的殘忍。烏雅氏偏愛小兒子,可她偏偏有了個嫉妒心極強的雍正,烏雅氏由德妃晉封皇太后不久暴斃,內中隱情是否如外界傳聞是雍正弒母?下面給大家解密這一歷史謎案...

外面的宮女和太監們戰戰兢兢,都不敢進去。只聽到皇太后在裡面大罵:「你為何對你弟弟如此絕情!他到底犯了什麼彌天大罪,你要如此害他?你到底還想要怎樣?是不是把我們母子都整死了,你就高興了?」

雍正跪在地上磕頭說:「兒臣不敢,兒臣決無此心!」皇太后說:「那好,我現在就要見允禵,你把他放回來!」雍正說:「先帝的陵墓需要有人看守,允禵心高氣傲,經常犯錯,讓他在那裡好好閉門思過也好。」

皇太后氣極而笑道:「好,好!你是鐵了心要把他關死在那裡了!你不要以為自己得了這皇上就可以任意妄為,這天下人的眼睛可是雪亮的,人心裡頭有桿秤的,到時你就不怕後人戳你的脊樑骨?」

雍正似乎也被激怒了,裡面傳來茶杯摔碎的聲音。不一會,宮中突然出「砰」的一聲,似乎什麼東西撞在了柱上,隨後便歸於沉寂。雍正走了出來,臉色陰沉,喝道:「皇太后病危,還不快傳御醫!?」

但此刻為時已晚,第二天宮中便傳出皇太后歸天的噩耗。當然,永和宮的柱上是沒有血的。

到底皇太后是不是撞柱而死,這已經無從考證,但從烏雅氏的身體而言,不到一天便宣告死亡,不免出乎人的意外。據說烏雅氏原本是有氣管炎和哮喘之類疾病的,加上康熙的駕崩對她可能打擊很大,但是,這可能都不是最主要的。

烏雅氏身體狀況的惡化,恐怕還是因為胤禛和允禵這兩兄弟間的傾軋所導致,特別是雍正對小兒子的不公正待遇,怎不讓烏雅氏這個做母親的傷心欲絕,肝腸寸斷?

雖然民間傳聞中的「逼母」一說未必成立,但烏雅氏的死,要說和雍正一點關係沒有,那也說不過去。由於史料的缺乏,無法知道烏雅氏在允禵被囚後是什麼態度,但斷然不會是漠不關心,不聞不問。

也許就在那個晚上,烏雅氏爆發了,她可能嚴厲的責備了雍正,也可能聲淚俱下的替允禵求情,求雍正放他回來,讓她見上一面,可惜她的願望終究沒能實現。

據官方記載,雍正聞知皇太后病重後,急忙趕到永和宮,晝夜侍奉湯藥。也就在當天,雍正派侍衛吳喜和朱蘭太去遵化景陵將允禵召回。

但是,意外的事情發生了,當時負責看管允禵的副將李如柏在放走允禵後,心裡覺得後怕,生怕是有人矯詔陰謀造反,便又派人以「旨意未明,又無印信」的理由追回了允禵,並將雍正派去的侍衛扣押,然後自己親自向雍正請旨,問是否要放允禵回京?

等到李如柏得知確屬雍正的旨意後,這才將允禵放回北京,但此時已經是二十三日的白天了,烏雅氏早在當天的凌晨崩逝,享年六十四歲。

晚了,一切都已經晚了。允禵回到皇宮,見到的只是自己母親冰冷蒼涼的梓宮。不過,李如柏卻從中受益了,後來他被賞賜了一千兩白銀,並被升為總兵官。

烏雅氏死後,雍正也不必再去懇請皇太后接受尊號,也不必再讓皇太后從永和宮搬到寧壽宮去住了。但頗為奇怪的是,雍正在烏雅氏死後,卻先將她的梓宮移到寧壽宮,停靈三天後才運到帝后停靈的壽皇殿。

這其中的含義,實在讓人捉摸不透。難道雍正不知道這樣做是違背母親遺願的?

允禵在雍正的注視下,於母親的靈柩之前痛哭失聲。哭奠完畢後,這兩個同胞兄弟依舊是面無表情,誰也不看誰。在一片漠然的空氣中,雍正走到皇太后的梓宮前。

從袖裡掏出一道諭旨,緩緩念道:「貝子允禵無知狂悖,氣傲心高,朕惟欲慰我皇妣皇太后之心,晉封允禵為郡王。伊從此若知改悔,朕自迭沛恩澤;若怙惡不悛,則國法俱在,朕不得不治其罪。」

當年九月初一,烏雅氏的梓宮隨同康熙的梓宮入葬景陵地宮,而允禵被重新送回遵化守陵。

也就半年的時間,雍正和允禵便失去了自己的父親和母親,但失去的還不僅僅如此。與此同時,雍正失去了自己的同胞弟弟,允禵也不再有雍正這個同胞哥哥。他們已經是勢如水火的敵人和對手。烏雅氏活著的時候尚不能化解這段恩仇,何況是死了呢?

宮闈相鬥,骨肉相殘,這在帝王之家已經是屢見不鮮了,雍正在《大義覺迷錄》裡說:「朕曾奏請皇太后召見允禵,太后諭云:我只知皇帝是我親子,允禎(即允禵)不過與眾阿哥一般耳,未有與我分外更親處也。

不允。朕又請可令允禎同諸兄弟入見否?太后方諭允。諸兄弟同允禎進見時,皇太后並未向允禎分外一語也。」

這段話太可疑,這不符合烏雅氏的性格。雍正和允禵都是烏雅氏的親生兒子,哪有不批准允禵一人來見,卻讓其他皇子一起來見的?而且見面後有意不和允禵多說話,這未免也太造作了。

除非,烏雅氏心裡清楚雍正對胤禵已經是恨之入骨,欲去之而後快,這才在召見皇子的問題上有意而為之,目的就是防止雍正猜忌,進而保護自己的這個小兒子。

權杖猙獰血猶在,無情最是帝王家。如果是這樣的話,何嘗不是一種更大的悲哀?

關於雍正,第一件要談的事情就是他的繼位問題。這個問題是繞不開的,因為它糾纏了雍正一輩子,幾乎整個雍正王朝都處在它的陰影之下。專家對此爭論激烈,尚無定論,所以我在這裡只梳理一下事件基本脈絡,不做最後評判。

太子胤礽被廢之後,本來最有希望繼承大位的是八皇子胤祀。他勢力最大,口碑最好,大臣幾乎一面倒地擁護他。但是胤祀這個人太聰明了,聰明到了有點蠢的地步。胤祀好像唯恐康熙不知道他這個兒子有好人緣,還曾犯賤似的給康熙上書說:「我現在該何以自處呢?我不如裝病吧,不然大臣們會推選我當太子哩。」結果折騰來折騰去,觸怒了康熙敏感的神經,痛罵他「柔奸成性,妄蓄大志」,徹底剝奪了他繼位的可能性。

胤祀倒掉後,比較有希望接班的有三位:三皇子胤祉、十四皇子胤禵,還有四皇子胤禛,也就是雍正。而在當時人眼裡看來,胤禛似乎可能性最小。但是等 1722年舊歷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駕崩之時,大位還是傳給了胤禛。這在當時就引起很多猜疑,後來更是聚訟不休,大家都在爭論一件事:十一月十三日這一天,到底發生了什麼?

當時康熙皇帝病在暢春園,胤禵遠在西北,胤禛三天前就去了天壇,準備代替病父祭天。三皇子胤祉、八皇子胤祀,還有其他數位皇子在康熙身邊。整理一下此時官方的說法,大致情形如下:

當日丑刻(凌晨1-3點),康熙下令招胤禛回暢春園。

寅時(凌晨3-5點),康熙招胤祉、胤佑、胤祀、胤禟、胤我、胤祹、胤祥等皇子,以及理藩院尚書九門提督隆科多。值得注意的是,除隆科多外,其他滿漢大臣都不在場。康熙對著他們宣佈死後將皇位傳給胤禛。

巳時(上午 9-11點),胤禛回到暢春園後,先後三次探望康熙,還和父親談了一陣病情,但是康熙始終沒有提他將繼承皇位的事。而且別人也沒跟他說。

戌時(晚上7-9點),康熙駕崩。隆科多向胤禛宣佈了康熙遺命,胤禛這才知道自己成了新皇帝,當即悲痛得昏倒在地。

幾乎所有的史家都覺得這個過程不太合理。誰都知道胤禛要當皇帝了,就他一個人不知道。沒這麼辦事的。主張合法繼承的人對此做了解釋。比如楊啟樵就認為,雍正肯定撒謊了。但他撒謊不是要掩蓋篡位,而是這個人太虛偽。多年後,雍正為了表白自己對皇位毫無興趣,所以編出這麼戲劇性的故事,非說自己到最後一刻才知道繼位的消息。誰知畫蛇添足,沒毛病也顯得有毛病了。

即便我們接受楊的說法,其他疑點還有很多,比如為什麼三天後只宣讀了滿文遺詔?為什麼臨死前服侍康熙的首領太監很快被處死?為什麼胤禟後來抱怨說時機已失?當然,這些疑點沒有一條是決定性的,而且都可以做出另一種解釋。但我們可以確信:那天一定發生了一些詭異的事情,一些讓其他皇子們銘刻在心的事情,因為諸皇子的反應極不正常。

胤祀當時「於院外依柱獨立凝思」,交代給他的事情他不但不辦,而且連回答都不屑回答。胤禟闖到雍正面前,「箕踞對坐,傲慢無禮,其意大不可測。」最古怪的要數胤禮,他在大街上碰到隆科多,聽說雍正繼承了大位,忽然「神色乖張,有類瘋狂」。這個皇子像只受驚的兔子似的,一路狂奔鑽回了自己府邸,不敢出來。按照常情,一旦確定繼承權,就算以前爭奪皇位的兄弟們,表面上也都會接受這個事實,何至於如此明目張膽地敵視?至於胤禮,在皇位爭奪戰中更是一個打醬油的,他為什麼如此驚慌?那一天到底發生了什麼?

這裡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康熙沒把皇位傳給雍正,雍正串通隆科多篡位。一種可能是康熙確實把位置傳給了雍正,可當時形勢依舊非常危險,雍正用了一些手段才壓住了局面。單靠目前的材料,我們還不足以下最後的結論。可不管那天發生了什麼,它都糾纏了雍正一生。多年後,雍正還在解釋,還在辯白。而如果沒有那天的陰影,他也許不會整死胤祀。

雍正暴卒之謎竟是死於亂服春藥?

朝鮮史料有一條說法,「雍正晚年貪圖女色,病入膏肓,自腰以下不能運用者久矣。」朝鮮使者在給本國國王的報告中沒有必要去故意捏造、肆意攻擊雍正,這條史料當可作為雍正晚年身體虧損的一條輔證。

概括起來,雍正之死同他多年勤政之累的體力透支有很大關係;同他心神長期不得安寧、夜不能寢、精神不能貫注、懼怕報應有很大關係;更同他長期以來不斷服用丹藥、體力大量積毒有關;他晚年為求長生加大劑量服用丹藥,乃至亂服春藥更是導致他最終猝死的直接原因。將雍正之死單一歸結為純被工作「累死」未必全面。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在圓明園猝然去世。雍正皇帝死的十分的突然,無論是他的皇后皇子,還是身邊最得寵的大臣都沒有絲毫心理上的準備。

據雍正朝大學士張廷玉的《自訂年譜》中記載,雍正帝在臨終之前,沒有絲毫一病不起的跡象,張廷玉在雍正帝死之前不久,還曾「每日進見」,雍正駕崩那天,張廷玉被被急召進宮,得知雍正皇帝已瀕彌留,這個消息使他「驚駭欲絕」。雍正死的很急,而且關於他的死,清朝官書正史上又少有記載,據雍正的《起居注》記載的:雍正帝在八月二十一日的時候,感覺身體有點不適,但仍可以,召見臣工。

到了二十二日的時候,雍正沒有再召見臣工,皇子寶親王、和親王終日守在身旁,以防不測。到了戌時(午後七時至九時)的時候雍正皇帝的病情突然加重,宮中傳出急詔召諸王、內大臣及大學士覲見。結果到了二十三日子時(夜十一時至翌日一時)的時候,雍正帝就龍馭上賓了。

但是官書正史上並未言明雍正到底是患了什麼疾病。而且官書實錄,起居注等文獻對雍正生病期間的狀況也稀有記載。以至於時人後人都對雍正的死因枉加猜測,眾說紛紜。雍正帝駕崩之後,他的靈柩在清宮只停放了19天就被移厝到雍和宮永佑殿。為什麼他的靈柩會這麼著急從皇宮中移到寺廟裡來,難道雍正的死真的有什麼不正常的地方嗎?

泰陵是雍正的陵墓,是西陵中建築最早、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由於雍正皇帝在西陵首建泰陵,從而產生了「昭穆相問的兆葬之制」。原由是因雍正皇帝首先在西陵建陵後,其子乾隆認為如自己也隨其父在西陵建陵,就會使已葬於清東陵的聖祖康熙、世祖順治帝受到冷落;如果在東陵建陵,同樣又會使其父雍正皇帝受到冷落。為解其難,乾隆皇帝定下了「父東子西,父西子東」的建陵規制,此稱之為「昭穆相間的兆葬之制」。泰陵始建於1730年(雍正八年),佔地8.47公頃,內葬世宗雍正皇帝、孝敬憲皇后、敦肅皇貴妃。

對於雍正皇帝的死,在《滿清外史》、《清宮遺聞》、《清宮十三朝》等野史中也有記載,不過在這些野史著作中都認為雍正是被呂四娘刺殺而死的。要說明這種說法,還要先從雍正六年的文字獄呂留良案說起。清朝入關後,秘密社會中依然存在著一股反清復明的秘密反抗運動。

各地從與義師到秘密結社,用各種方法打擊清廷。呂留良是清初具有民族主義思想的一位學者,在他的著作中蘊含了大量的反清思想。到了雍正年間,也就是呂留良去世40多年後。有兩位讀書人曾靜、張熙讀了呂氏之書,受其影響,忽然萌生了反清復明的想法。

曾靜當時是湖南永興縣的一名生員,在科舉的道路上屢試不中,後來便一邊參加科舉考試,一邊在本地教書,被人稱為蒲潭先生。曾靜平時讀書的時候看到了呂留良的寧可削髮為僧也不赴清之薦舉的事跡以及呂的《四書講義》、《語錄》等書中的「悖逆」文字。

大受感動,於是一時心血來潮,自己也想做一名反清復明的鬥士。他不僅這麼想,而且還真的派了自己的學生張熙到呂留良家鄉去訪書。張熙在沿途道聽途說了一些關於雍正殺父、逼母、篡位的傳聞。並聽說忠良岳飛的後人時任陝甘總督的岳鍾琪都開始上書譴責雍正皇帝了。

這些道聽途說來的東西使得曾靜感覺自己舉旗反叛的事跡已經來臨。於是便同張熙一塊寫了一封策反信,前去策反岳鍾琪。後來,張熙將這封署名為「天吏元帥」的策反信送到了岳鍾琪的手中。岳鍾琪看過之後,見信中全是一些大逆不道之詞,驚訝萬分。於是岳鍾琪馬上派人將張熙拘禁,經過審查張熙又供出了湖南的曾靜,案情大白之後。岳鍾琪慌忙如實上奏雍正帝。雍正皇帝十分震驚,於是便傳諭浙江總督李衛捉拿了呂留良的親族、門生,並銷毀他的所有書籍著作。

後來,雍正曾親自寫作《大義覺迷錄》來為自己辯白,同時為了表明自己的「深仁厚澤」,他沒有殺掉曾靜、張熙,而是令兩人到各地去宣講《大義覺迷錄》。

但是對於呂留良一家就沒有那麼幸運了。雍正親自下旨說「:「自古帝王之有天下,莫不由懷保萬民,恩加四海,膺上天之眷命,協億兆之歡心,用能統一寰區,垂寐奕世。蓋生民之道,恨有德者可為天下君。……夫我朝既仰承天命,為中外全民之主,則所以蒙撫綏愛育者,何得以陣夷而有殊視?……乃逆賊呂留良好亂樂禍,私為著述,妄謂德佑以後,天地大變,查古未經,於今復見。而逆徒嚴洪逵等,轉相附和,備極猖狂……朝議呂留良呂葆中俱戮屍某示,嚴洪逵沈在寬皆斬決,族人俱誅殛,孫輩發往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仰天下億萬臣民,凜垂為戒。」

結果已死的呂留良被開館戮屍,梟首示眾;呂留良之子呂葆中被斬立決;呂留良的其他家人都被流放到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其他刊印、收藏呂留良著作的相關人等也都分別被判以斬監侯、流放、杖責……等刑。呂留良案牽涉及廣,但也留下了活口。

傳說呂留良一族慘遭族誅之後,呂的女兒四娘被呂家的一個貼身童僕救出,逃到了深山老林之中。從此隱姓埋名,尋機為父祖報仇雪恨。後來,呂四娘遇到了武藝高超的獨臂神尼。在她的精心指導之下,呂四娘成為一名武藝高超的劍客。為了能夠為家人報仇雪恨,呂四娘潛入京師。

經過一番秘密的考察和打聽,呂四娘終於弄清了雍正皇帝的行動規律。有一天,她得到密報說,雍正今晚要在圓明園過夜,圓明園防守比較鬆懈,呂四娘便飛簷走壁,躍入圓明園,找到了正在龍床之上熟睡得雍正皇帝,一劍就砍掉了他的腦袋。然後提其首級逃出宮外,遠走高飛。

天亮之後,宮中的太監見都到了下午了,雍正皇帝還沒有起床。就叫來皇后,到雍正的寢宮一看,發現他已經身首異處死去多時了。於是,宮中大驚,謊稱雍正病重,急召諸位王爺大臣們入宮,並封鎖了雍正被殺的消息,只說雍正是突然得病去世了。還有傳言說,雍正的棺木中收斂的是一個無頭屍體。因為沒有真的頭,就給他做了一個金頭。

當然,這只是野史小說中的一種傳言,也有學者對這些傳言提出過批駁。認為這種行刺之說純屬謠言。因為呂案發生後,他的家人都處於嚴密的控制之下,根本不可能有人漏網。此外,圓明園在皇帝在的時候,防守極為森嚴。呂四娘根本不可能穿過晝夜的巡邏的衛兵,輕易地就進入寢宮,刺殺皇帝。

雍正帝道裝像為清朝宮廷畫家所繪,雍正皇帝登極之前就相信武夷山道士的算命、之後將江西道士婁近垣收為自己的佛家弟子、把道士賈士芳及張太虛等養於宮苑以修煉丹藥。

此外,還有一說認為,雍正皇帝是服丹藥中毒而死。這些人通過細緻的研究雍正朝的起居注發現,雍正皇帝是十分的崇尚方術的。雍正帝為了求得長生不老,在宮裡蓄養了大批的和尚、道士。他自己也十分的熱衷占卜、求神等術數。甚至還常常用此來決定對官吏的任用和升黜。

在雍正的《御制文集》中寫下了不少歌頌神仙、丹藥的詩。而且在政務之餘,雍正還常常在道士和尚們的指導之下,研究煉丹、采苓、放鶴、授法等道家秘術。雍正為了求得長生,還經常的服用道士們進獻的丹藥,在朝鮮的史籍中就有關於雍正帝沉迷方術,以至於病入膏肓,自腰以下不能動的記載。

另外,人們通過還從雍正的繼位者,乾隆皇帝這裡找到了一些證據。雍正皇帝死後僅隔了一天,也就是八月二十五日,乾隆皇帝就突然下了一道諭旨,驅逐圓明園中煉丹的道士們出宮。並對煉丹道士張太虛、王定乾等人說:「若伊等因內廷行走數年,捏稱在大行皇帝(指雍正)御前一言一字……一經訪聞,定嚴行拿究,立即正法。」新君剛剛繼位,雍正大喪未完,朝中有眾多事務需要處理。

乾隆別的事情不去做,而急著下令驅逐數名道士,這種做法確有奇怪之處。驅逐道士的同時,乾隆還另外降下一道諭旨諭令宮中的太監、宮女,不許妄行傳說國事,「恐皇太后聞之心煩」,「凡外間閒話,無故向內廷傳說者,即為背法之人」,「定行正法」。

乾隆帝為什麼不許宮中太監宮女們亂說,難道此間真的有什麼不想為外人知道得隱情。聯繫前面乾隆對和尚道士們的處理。也許「中毒身亡」之說確實有幾分可能,而且,後人把現代醫學知識,來對比雍正死之前的症狀,發現雍正皇帝死之前得症狀與中毒而死的症狀極為相似。以上僅為流傳較廣的兩種說法,至於歷史事實究竟如何,還有待於史學界的進一步考證。雍正死後被葬於清西陵的泰陵,號世宗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世稱雍正皇帝。

雍正帝在位時間不長,但卻在繼位和死因問題上為後人留下了兩大疑案。也許這些疑案根本就沒有什麼神奇之處。只是後人的種種傳言才給他披上上了層層的神秘面紗,變得撲朔迷離,讓人難以看清其中的真相罷了。

《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