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雍正登上帝位後 其為何除掉功臣年羹堯?

1722年12月24日 (壬寅年冬月十七),清朝雍正帝胤禛登上帝位。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公元1678年—公元1735年),滿族,母為康熙孝恭仁皇后烏雅氏,清聖祖玄燁第四子,是清朝入關後第三位皇帝,1722—1735年在位,年號雍正,死後葬於清西陵之泰陵,廟號世宗,謚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雍正在位時期,置「軍機處」加強皇權、「火耗歸公」與「打擊貪腐」等一系列鐵腕改革政策,對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

爭奪皇位

雍正帝(1678年-1735年),姓愛新覺羅,名胤禛(zhen),滿族,康熙帝第四子。胤禛是德妃所生之子,《清史稿·世宗本紀》上說他「有異征,天表魁偉,舉止端凝。」他於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為貝勒,四十八年(1709年)晉封雍親王。此間諸皇子為謀求儲位,各結私黨,勾心鬥角極為激烈,當時的太子胤礽兩立兩廢,爭奪儲位鬥爭轉入暗處而更加激烈。胤祀因爭奪意圖過於明顯而被康熙斥責疏遠。胤禛表面不問時事,沉迷釋教道教,自稱「天下第一閒人」,與諸兄弟維持和氣,暗中與年羹堯與隆科多交往,加強自己的勢力集團,同時向父親表現孝順,以贏得康熙的信任。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新歷:12月20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死,他繼承了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

胤禛即了帝位之後即重用康熙十三子胤祥,而康熙皇八子胤祀先是被安撫封為親王,後被削宗籍和圈禁,並被改名為"阿其那"(一解釋為待宰的魚),康熙的皇九子胤禟發往西寧, 後被削宗籍和圈禁, 並被改名為"塞思黑"(意思為討厭的人)。康熙的皇十四子胤禵先是派去守陵,再後來受圈禁。康熙皇十二子胤祹被降爵,後康熙的皇三子胤祉也被革爵圈禁。

從雍正年間到如今對雍正篡位的議論不絕於耳,關於皇位是否合法的問題,由於史料缺失,目前仍然沒有明確。流傳的把"十改於"的改詔之說顯然並不成,因為現存的康熙遺詔是身故後由雍正和大臣們擬就並頒布天下,並非康熙真跡,所以遺詔不能說明問題。主張正統繼位說的學者們認為,晚年康熙最寵幸的是皇三子,皇四子和十四子,康熙晚年選擇十四子出兵邊塞,這對於即將擁立的繼承人是不科學的。按照正統繼位說學者觀點,康熙正是看到其執政後期國家存在的諸多弊病,又瞭解雍正的為人和行事風格,故雍正的即位是完全合理的。

加強皇權

雍正帝在祖先基礎上繼續加強皇權,從兩方面入手:

第一、強化密折制度,擴大密折的範圍和內容。密折起於康熙二十年。密折有助於皇帝更好地瞭解下情,掌握動態,有針對性地制定措施,有效地實施統治。為充分發揮密折作用,雍正帝把遞密折的範圍擴大到布政使、按察使、學政等,內容則擴大到生計、風俗等方面。

第二、設軍機處。雍正七年,因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恐漏瀉機密,始於隆宗門內設置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以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輔佐皇帝處理政務。十年,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軍機處的大臣由皇帝挑選,由內閣大臣兼任,他們直接聽命於皇帝,跪受筆錄,他們的活動都是在皇帝的監督下的,旨意完全是按皇帝的話記錄的。可見,軍機處本為辦理軍機事務而設,但因它便於發揮君主專制獨裁,所以一旦出現之後,便被皇帝抓往不放,不但常設不廢,而且其職權愈來愈擴大。

軍機處的設立是清代中樞機構的重大變革,標誌著清代君主集權發展到了頂點。

歷史點評:與康熙帝一樣,雍正帝勤於政事。他宵衣旰食,夙夜憂勤,按照今日事今日畢的原則辦事。後人收集他13年中朱批過的折子就有360卷。經過13年的勵精圖治,使滿清帝國各方面在康熙時期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為康乾盛世的創建作出了巨大貢獻。他一生中在大臣的奏折中總共批閱超過千萬字,過勞死的說法甚為可信。

揭秘雍正駕崩無頭案:刺殺 中毒?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在圓明園猝然去世。雍正皇帝死的十分的突然,無論是他的皇后皇子,還是身邊最得寵的大臣都沒有絲毫心理上的準備。

據雍正朝大學士張廷玉的《自訂年譜》中記載,雍正帝在臨終之前,沒有絲毫一病不起的跡象,張廷玉在雍正帝死之前不久,還曾「每日進見」,雍正駕崩那天,張廷玉被被急召進宮,得知雍正皇帝已瀕彌留,這個消息使他「驚駭欲絕」。

雍正死的很急,而且關於他的死,清朝官書正史上又少有記載,據雍正的《起居注》記載的:雍正帝在八月二十一日的時候,感覺身體有點不適,但仍可以,召見臣工。到了二十二日的時候,雍正沒有再召見臣工,皇子寶親王、和親王終日守在身旁,以防不測。到了戌時(午後七時至九時)的時候雍正皇帝的病情突然加重,宮中傳出急詔召諸王、內大臣及大學士覲見。結果到了二十三日子時(夜十一時至翌日一時)的時候,雍正帝就龍馭上賓了。但是官書正史上並未言明雍正到底是患了什麼疾病。而且官書實錄,起居注等文獻對雍正生病期間的狀況也稀有記載。以至於時人後人都對雍正的死因枉加猜測,眾說紛紜。雍正帝駕崩之後,他的靈柩在清宮只停放了19天就被移厝到雍和宮永佑殿。為什麼他的靈柩會這麼著急從皇宮中移到寺廟裡來,難道雍正的死真的有什麼不正常的地方嗎?

清西陵之泰陵。泰陵是雍正的陵墓,是西陵中建築最早、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由於雍正皇帝在西陵首建泰陵,從而產生了「昭穆相問的兆葬之制」。原由是因雍正皇帝首先在西陵建陵後,其子乾隆認為如自己也隨其父在西陵建陵,就會使已葬於清東陵的聖祖康熙、世祖順治帝受到冷落;如果在東陵建陵,同樣又會使其父雍正皇帝受到冷落。為解其難,乾隆皇帝定下了「父東子西,父西子東」的建陵規制,此稱之為「昭穆相間的兆葬之制」。泰陵始建於1730年(雍正八年),佔地8.47公頃,內葬世宗雍正皇帝、孝敬憲皇后、敦肅皇貴妃。

對於雍正皇帝的死,在《滿清外史》、《清宮遺聞》、《清宮十三朝》等野史中也有記載,不過在這些野史著作中都認為雍正是被呂四娘刺殺而死的。要說明這種說法,還要先從雍正六年的文字獄呂留良案說起。清朝入關後,秘密社會中依然存在著一股反清復明的秘密反抗運動。各地從與義師到秘密結社,用各種方法打擊清廷。呂留良是清初具有民族主義思想的一位學者,在他的著作中蘊含了大量的反清思想。

到了雍正年間,也就是呂留良去世40多年後。有兩位讀書人曾靜、張熙讀了呂氏之書,受其影響,忽然萌生了反清復明的想法。曾靜當時是湖南永興縣的一名生員,在科舉的道路上屢試不中,後來便一邊參加科舉考試,一邊在本地教書,被人稱為蒲潭先生。曾靜平時讀書的時候看到了呂留良的寧可削髮為僧也不赴清之薦舉的事跡以及呂的《四書講義》、《語錄》等書中的「悖逆」文字。大受感動,於是一時心血來潮,自己也想做一名反清復明的鬥士。他不僅這麼想,而且還真的派了自己的學生張熙到呂留良家鄉去訪書。張熙在沿途道聽途說了一些關於雍正殺父、逼母、篡位的傳聞。並聽說忠良岳飛的後人時任陝甘總督的岳鍾琪都開始上書譴責雍正皇帝了。這些道聽途說來的東西使得曾靜感覺自己舉旗反叛的事跡已經來臨。

於是便同張熙一塊寫了一封策反信,前去策反岳鍾琪。後來,張熙將這封署名為「天吏元帥」的策反信送到了岳鍾琪的手中。岳鍾琪看過之後,見信中全是一些大逆不道之詞,驚訝萬分。於是岳鍾琪馬上派人將張熙拘禁,經過審查張熙又供出了湖南的曾靜,案情大白之後。岳鍾琪慌忙如實上奏雍正帝。雍正皇帝十分震驚,於是便傳諭浙江總督李衛捉拿了呂留良的親族、門生,並銷毀他的所有書籍著作。

後來,雍正曾親自寫作《大義覺迷錄》來為自己辯白,同時為了表明自己的「深仁厚澤」,他沒有殺掉曾靜、張熙,而是令兩人到各地去宣講《大義覺迷錄》。但是對於呂留良一家就沒有那麼幸運了。雍正親自下旨說「:「自古帝王之有天下,莫不由懷保萬民,恩加四海,膺上天之眷命,協億兆之歡心,用能統一寰區,垂寐奕世。蓋生民之道,恨有德者可為天下君。……夫我朝既仰承天命,為中外全民之主,則所以蒙撫綏愛育者,何得以陣夷而有殊視?……乃逆賊呂留良好亂樂禍,私為著述,妄謂德佑以後,天地大變,查古未經,於今復見。而逆徒嚴洪逵等,轉相附和,備極猖狂……朝議呂留良呂葆中俱戮屍某示,嚴洪逵沈在寬皆斬決,族人俱誅殛,孫輩發往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仰天下億萬臣民,凜垂為戒。」結果已死的呂留良被開館戮屍,梟首示眾;呂留良之子呂葆中被斬立決;呂留良的其他家人都被流放到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其他刊印、收藏呂留良著作的相關人等也都分別被判以斬監侯、流放、杖責……等刑。呂留良案牽涉及廣,但也留下了活口。

傳說呂留良一族慘遭族誅之後,呂的女兒四娘被呂家的一個貼身童僕救出,逃到了深山老林之中。從此隱姓埋名,尋機為父祖報仇雪恨。後來,呂四娘遇到了武藝高超的獨臂神尼。在她的精心指導之下,呂四娘成為一名武藝高超的劍客。為了能夠為家人報仇雪恨,呂四娘潛入京師。經過一番秘密的考察和打聽,呂四娘終於弄清了雍正皇帝的行動規律。有一天,她得到密報說,雍正今晚要在圓明園過夜,圓明園防守比較鬆懈,呂四娘便飛簷走壁,躍入圓明園,找到了正在龍床之上熟睡得雍正皇帝,一劍就砍掉了他的腦袋。然後提其首級逃出宮外,遠走高飛。天亮之後,宮中的太監見都到了下午了,雍正皇帝還沒有起床。就叫來皇后,到雍正的寢宮一看,發現他已經身首異處死去多時了。於是,宮中大驚,謊稱雍正病重,急召諸位王爺大臣們入宮,並封鎖了雍正被殺的消息,只說雍正是突然得病去世了。還有傳言說,雍正的棺木中收斂的是一個無頭屍體。因為沒有真的頭,就給他做了一個金頭。

當然,這只是野史小說中的一種傳言,也有學者對這些傳言提出過批駁。認為這種行刺之說純屬謠言。因為呂案發生後,他的家人都處於嚴密的控制之下,根本不可能有人漏網。此外,圓明園在皇帝在的時候,防守極為森嚴。呂四娘根本不可能穿過晝夜的巡邏的衛兵,輕易地就進入寢宮,刺殺皇帝。

雍正帝道裝像。雍正帝道裝像為清朝宮廷畫家所繪,雍正皇帝登極之前就相信武夷山道士的算命、之後將江西道士婁近垣收為自己的佛家弟子、把道士賈士芳及張太虛等養於宮苑以修煉丹藥。

此外,還有一說認為,雍正皇帝是服丹藥中毒而死。這些人通過細緻的研究雍正朝的起居注發現,雍正皇帝是十分的崇尚方術的。雍正帝為了求得長生不老,在宮裡蓄養了大批的和尚、道士。他自己也十分的熱衷占卜、求神等術數。甚至還常常用此來決定對官吏的任用和升黜。在雍正的《御制文集》中寫下了不少歌頌神仙、丹藥的詩。而且在政務之餘,雍正還常常在道士和尚們的指導之下,研究煉丹、采苓、放鶴、授法等道家秘術。雍正為了求得長生,還經常的服用道士們進獻的丹藥,在朝鮮的史籍中就有關於雍正帝沉迷方術,以至於病入膏肓,自腰以下不能動的記載。

另外,人們通過還從雍正的繼位者,乾隆皇帝這裡找到了一些證據。雍正皇帝死後僅隔了一天,也就是八月二十五日,乾隆皇帝就突然下了一道諭旨,驅逐圓明園中煉丹的道士們出宮。並對煉丹道士張太虛、王定乾等人說:「若伊等因內廷行走數年,捏稱在大行皇帝(指雍正)御前一言一字……一經訪聞,定嚴行拿究,立即正法。」新君剛剛繼位,雍正大喪未完,朝中有眾多事務需要處理。乾隆別的事情不去做,而急著下令驅逐數名道士,這種做法確有奇怪之處。驅逐道士的同時,乾隆還另外降下一道諭旨諭令宮中的太監、宮女,不許妄行傳說國事,「恐皇太后聞之心煩」,「凡外間閒話,無故向內廷傳說者,即為背法之人」,「定行正法」。乾隆帝為什麼不許宮中太監宮女們亂說,難道此間真的有什麼不想為外人知道得隱情。聯繫前面乾隆對和尚道士們的處理。也許「中毒身亡」之說確實有幾分可能,而且,後人把現代醫學知識,來對比雍正死之前的症狀,發現雍正皇帝死之前得症狀與中毒而死的症狀極為相似。以上僅為流傳較廣的兩種說法,至於歷史事實究竟如何,還有待於史學界的進一步考證。雍正死後被葬於清西陵的泰陵,號世宗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世稱雍正皇帝。

雍正帝在位時間不長,但卻在繼位和死因問題上為後人留下了兩大疑案。也許這些疑案根本就沒有什麼神奇之處。只是後人的種種傳言才給他披上上了層層的神秘面紗,變得撲朔迷離,讓人難以看清其中的真相罷了。

《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