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繼位,可謂是腥風血雨,其他八個參與競爭的兄弟,只有同父異母的老十三胤祥至始至終為他效命。雍正上台後,恩怨分明,對老十三給予的政治待遇和地位,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就是皇帝的阿哥們也必須對其進行跪拜之禮。而對他那七個對手,都是圈禁而死,尤其是老八被喊作「阿其那」(滿語「狗」),老九被稱為「塞思黑」(滿語「豬」)。魯迅《准風月談·「抄靶子」》中也寫道:「雍正皇帝要除掉他的弟兄,就先行御賜改稱為『阿其那』和『塞思黑』。」
而雍正的兒子乾隆繼位,可謂是有驚無險。《清聖祖實錄》記載,康熙六十一年(1722)春,「皇四子和碩雍親王胤禛恭請上幸王園,進宴」,康熙幸臨胤禛的賜園圓明園,第一次見到了不到12歲的孫子弘歷,「見而驚愛,令讀書宮中」,親授書課,並請名師教他文化、騎射和火器,並稱弘歷「是福過於予」,還連聲稱弘歷生母鈕祜祿氏是有福之人。為此,鈕枯祿氏更得雍正的恩寵。
弘歷被康熙的看中,應該是後來繼位的一個方面,影響了雍正登基後的第一年,便密建皇儲,將弘歷名字書寫好,放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但這是個秘密,對於還只十來歲的弘歷而言,即便天縱英才,被雍正委以重任,但其是否能平穩地繼位還是一個未知數。
他的二伯胤礽還是週歲時就被康熙立為皇太子,前後兩度被立儲在位達36年,但最後還是被父皇和兄弟們合力拿掉,圈禁至死。弘歷的阿瑪繼位,也是到了康熙彌留時才揭曉。況弘歷既未被立為太子,到了雍正臨死前兩年(雍正十一年)還被封為和碩寶親王。雍正繼位時還是真正的春秋鼎盛,雖也不知道歷史只給他安排了13年天命。
雖然對於雍正而言,弘歷繼位不存在多少懸念,但對於弘歷而言,還是一個驚奇。最後,25歲時弘歷還是成為了乾隆帝。
這也給了金庸等小說家一個虛構的史料,稱雍正繼位,是因為康熙看中了弘歷,甚至編造出弘歷是胤禛從陳世倌那裡用女兒強換過來的,故後來有了紅花會陳家洛找哥哥要改回漢人天下的鬧劇。
雍正有那麼傻嗎?把漢人的兒子立為儲君,荒唐加笑話,不足為證。在弘歷之前,雍正已有一個兒子弘時,活得好好的。小說為小說,歷史為歷史。
但是,雍正沒有像乃父康熙那樣強的生育力,僅僅留有十個兒子有姓名可查。而不幸的是,雍正繼位時已生七子,長子弘暉、二子弘盼、三子弘昀、七子福宜早夭,僅留四子弘時、五子弘歷、六子弘晝三子人。皇八子福惠、皇九子福沛、皇十子弘瞻是雍正上位後生的,但元年福沛生後不久便死。另外,福惠也在雍正五年夭折,年僅7歲。而弘瞻為雍正十一年生,雍正駕崩時還只兩歲。史料中將三子弘昀和二子弘盼重疊排為老二,即《清史稿》中,稱本為第五子的弘歷為「世宗第四子」,第六子弘晝為「世宗第五子」,而第四子弘時就成了「世宗第三子」。
由此可知,可以作為弘歷的政治對手的兄弟,只有弘時和弘晝了。
弘晝為歷史上著名的荒唐王爺,喜好辦喪事,吃祭品。《清史稿》中記載,弘晝「好言喪禮,言:『人無百年不死者,奚諱為?』」他還親自指揮過喪儀,坐在庭院的中間,讓府裡的家人祭奠哀泣,自己在一旁岸然笑飲祭品以為樂趣。而且製作冥器、象鼎、彝盤盂等物品,放在自己的塌前。這個場景,在電視劇《雍正王朝》裡有一個專門的場景表現。有歷史學家指出,他其實是為免捲入弘時和弘歷對皇位的爭奪,而以「荒唐」為名韜光養晦。
而弘時卻不然,雖曾困在府邸遛鳥,但是一個野心不優雅之人。在《雍正王朝》中,廉親王胤祀對帝位失落,依舊陰謀算計,鼓搗關外的八旗四個鐵帽子王進京,意欲借所謂的八王議政攻擊新政,來把雍正架空。他慫恿弘時向雍正進言,雍正沒想到被兒子擺了一道,差點被逼宮成功。應該說,弘時覬覦帝位已久,並與隆科多已有聯繫,故老九胤禟找隆科多時,隆科多直言他保的是皇三子弘時。
《宮中檔雍正朝奏折》載有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一道諭旨:「弘時為人,斷不可留於宮廷,是以令為允祀之子。今允祀緣罪撤去黃帶,玉牒內已除其名,弘時豈可不撤黃帶?著即撤其黃帶,交與允祀,令其約束養瞻。欽此。」這真是令人不可思議的諭旨!雍正四年正月,允祀被列罪40條,革去黃帶子併除宗室籍,令其自改名為「阿其那」,休其福晉回娘家,二月又將其幽禁,九月死於高牆幽禁之所。雍正皇帝卻要在這年二月將弘時「令為」已被「撤去黃帶,玉牒內已除其名」的允祀之子,還要其「約束養瞻」,可見雍正在此時就給老四下了套。
此後不久,也在雍正四年,弘時被父皇雍正削除了宗籍,第二年八月卒,年24歲。關於弘時之死,曾任清史館協修的歷史學家唐邦治,在1923年出版的《清皇室四譜》中,首先提出弘時是被雍正賜死。
乾隆即位後,大刀闊斧地昭雪雍正朝獲罪宗室,提到他的哥哥弘時,諭旨是這樣說的:「從前三阿哥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皇考(雍正)特加嚴懲,以教導朕兄弟等使知傲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誼,似應仍收入譜牒之內,著總理事務王大臣酌議具奏。」《清皇室宗譜》也有一條關於弘時之死的記載:「皇三子弘時……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刻,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削宗籍死。」雖然記載極其簡略,但驟然削其宗籍並且處以死刑的成年皇子,其中必有特殊的原因。這只有一種可能,弘時之兄俱早殤,他可能「於帝位之傳授中有隱覬」,曾與弘歷角逐過皇儲,為雍正所不容。乾隆對於曾經的對手弘時,僅追復宗籍,而無追封和追諡,甚至沒留下多少史料以便見諸《清史稿》。
弘時死了,到了雍正駕崩時,除了那個裝瘋賣傻的弘晝和年僅兩歲的弘瞻外,乾隆繼位是找不到對手的。乾隆要彰顯兄弟之情,對早死的大哥弘暉和只活了7歲的八弟福惠,都追封了一個親王,讓小弟弟弘瞻過繼給十七叔允禮承繼果親王,而對於主動不和自己搶奪皇位的五弟弘晝特別優容和驕縱。
不僅如此,乾隆對於潛在的對手也是進行終極打擊。胤礽第二子弘晰為康熙皇長孫,自幼獲得祖父寵愛,撫育宮中。在其父胤礽被廢太子之後,弘晰已長成一名青年,他為人賢德,故時有傳言康熙帝會因寵愛弘晰而第三次冊立胤礽為儲君。在胤礽歷經兩立兩廢變故、雍正乾隆二帝相繼繼位後,作為康熙嫡長孫的弘晰心有不甘,且朝中多有持「立嫡立長」的宗室成員黨附之。乾隆四年(1739)十月初,宗人府議奏,康熙帝第十六子莊親王允祿與弘晰等其子輩「結黨營弘,往來詭秘」,上書請求將他們進行懲處。其實,允祿還是當初康熙給弘歷找的火器師傅。
乾隆認為:「弘晰自以為是廢太子的嫡子,居心叵測。」著將弘晰革去親王,仍准於鄭家莊居住,不許出城,後改禁錮地至景山東果園內,除宗籍,改名為四十六。乾隆四十三年正月,乾隆帝令將已去世36年的弘晰恢復原名,收入宗籍。(原文來自今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