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憲皇后的一生 為雍正傾盡所有卻孤獨終老

孝敬憲皇后

烏拉那拉氏(約陽曆1679年—1731年9月29日)

烏拉那拉氏約生於康熙十八年(1679年),生日可能是端午節前後,具體日期尚待考證。有資料說烏拉那拉氏是在康熙三十年(1691年),被康熙帝賜給當時還是皇子的胤禛為嫡妻的,這個有待考證,畢竟那個時候,烏拉那拉氏還只是個12歲的幼女,而且自順治朝就有規定,八旗女子參選秀女的年齡區間是14虛歲到16虛歲。當時胤禛也只有13歲。

胤禛被康熙定為自己的接班人是在幾十年以後的事情了,在當時還只有13歲的胤禛來說,康熙給他找的丈母娘家並不能為他以後的前途添磚加瓦。所以,無論是作為皇子的胤禛,還是作為皇子嫡妻的烏拉那拉氏,他們這對夫妻的政治起點都不高。

一、顯赫的家族、卻無顯赫的家勢:

烏拉那拉氏,系滿洲正黃旗人(滿洲上三旗第二旗),其父為贈一等承恩公、正一品步軍統領、一等雲騎尉、內大臣烏拉那拉·費揚古,生母為努爾哈赤長子廣略貝勒儲英的曾孫女即多羅格格。而這位多羅格格的生母即烏拉那拉氏的外祖母,是蒙古台吉扎魯特博爾濟吉特·固祿之女。所以,烏拉那拉氏其實是蒙古和滿洲的混血兒,身上流淌的是愛新覺羅氏、博爾濟吉特氏和烏拉那拉氏混合的血液:

父系(烏拉那拉氏)

海西女真烏拉部第四代部主 都爾希(祖先)→ 額亦商古(祖先)→(未知)→(未知)→透衲巴圖魯(曾祖父)→博瑚察(祖父)→內大臣費揚古(父親)(根據乾隆朝編纂《欽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

母系(愛新覺羅氏)

努爾哈赤(外太高祖父)→廣略貝勒愛新覺羅·褚英(外高祖父。清太祖努爾哈赤長子)→安平貝勒愛新覺羅·杜度(外曾祖父)→貝子愛新覺羅·穆爾祜(外祖父,外祖母扎魯特蒙古台吉固祿女)→多羅格格(貝子穆爾祜第四女)(《清代滿蒙聯姻研究》杜家驥)

這樣看烏拉那拉氏的娘家,著實讓很多人都眼紅,但是烏拉那拉氏只是在血統上風光了點。

首先,她的曾外祖父也就是廣略貝勒儲英是被自己的親爹努爾哈赤處死的,因此儲英一脈只以貝勒為起點的爵位世襲,這在努爾哈赤諸子中絕對是末流。到了她外祖父這一輩,只剩下貝子的爵位了,作為貝子女兒的烏拉那拉氏之母生前的品級僅為縣君,稱固山格格。她多羅格格的封號是女兒當了皇后以後,在雍正八年追封的。多羅格格相當於郡王或者貝勒的女兒的品級。

再說說她的父親,烏拉那拉·費揚古。前面已經把費揚古的職稱都羅列了一番:贈一等承恩公、正一品步軍統領、一等雲騎尉、內大臣。首先,一等承恩公是在他女兒當了皇后以後,他女婿雍正追封的,那個時候他本人早就去世了。其次,費揚古最早是被皇太極,編入包衣佐領,後來靠著戰功才逐漸獲得各種封賞,最後被歸入正黃旗本旗的。到了康熙年間才被授與步軍統領,再賜一雲騎尉,尋擢內大臣,而且不久就去世了。費揚古生前曾經擔任過內務府總管,官位不過正二品。所以,烏拉那拉氏從家勢來說,確實不算顯赫。

儘管,雍正十三年,雍正追封烏拉那拉氏曾祖父透納巴圖魯,祖父布克查,俱為一等公;曾祖母和祖母俱為一品夫人。遣官致祭,修墓立碑。但是這並不表明雍正多愛她,那個時候烏拉那拉氏早已過世,雍正這麼干無非是給自己貼金罷了,畢竟誰不想有個顯赫的岳丈呢——連自己的政敵胤祀的岳父都是明尚額駙,雍正自然不甘其後。

二、婚姻中的擺設

很多人對雍正和烏拉那拉氏這對夫妻的印象不錯,覺得在烏拉那拉氏死後,雍正再也沒有立後,因此認為他們夫妻感情很好。而且雍正當皇帝以後拚命給自己的岳父岳母加封號,連岳祖父、岳太祖父都沒落下,可是這根本說明不了問題。

作為皇帝的雍正,封號這種東西是他動一動嘴、發個詔書就可以辦到的,不過是做做樣子罷了。但是作為丈夫的胤禛,愛老婆的最直接最本能的表現是掏JJ(本宮直言了,眾愛卿不要臉紅)。可是從他妻妾的生育情況來看,烏拉那拉氏雖然貴為嫡妻,卻始終都是個打醬油的。

胤禛在早年和晚年最愛的兩個女人分別是齊妃李氏和敦肅皇貴妃年氏,她倆的生育情況直接印證了這個事實——胤禛一共有14個子女,李氏和年氏所生的佔了8個,而和胤禛做了四十年夫妻的烏拉那拉氏只生了一個孩子:

在嫁給胤禛的第七個年頭,即康熙三十六年(陽曆1697年4月17日),烏拉那拉氏生下了胤禛的第三個孩子,也是她唯一的孩子、胤禛唯一的嫡子弘暉。而短短三個月以後側室李氏就又生了弘昐,可見李氏這個時候還是胤禛的最愛,盛寵不斷,可以說正處在黃金時期,烏拉那拉氏不過是打打醬油而已。此後烏拉那拉氏再無所出。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六月初六(8月17日),弘暉病死,年僅8歲。

胤禛對烏拉那拉氏的涼薄絲毫沒有因為弘暉的降生而改變,不僅如此,弘暉作為唯一的嫡子,跟他生母一樣從來都沒有入過胤禛的眼,這一點從胤禛生前都未追封弘暉就可以看得出來,連庶出的皇二女都有追封,嫡長子卻隻字不提,實在匪夷所思。直到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一月十三日,新即位的乾隆皇帝才追贈他的長兄弘暉為「端親王」。

而弘暉的墓地也表現出和他應有身份不相類的待遇:

第一,按照《大清會典》記載,和碩親王園寢,設立享堂五間,碑亭一座。然而被追封為和碩端親王的弘暉,其園寢只有三間享堂,無碑亭。

第二,弘暉是被火化的。火化本是滿族舊俗,從關外一直沿用到順治末年。康熙初年改火葬為土葬,死於康熙十三年的孝誠仁皇后就是土葬,以後沿襲不替。就連早殤的皇子也皆備朱式小棺盛殮土葬。為什麼死於康熙四十三年的端親王弘暉卻是火化呢?這個真的不得而知了。

第三,端親王園寢,阿哥園寢和懷親王園寢是同時營建的,他們都是雍正皇帝的皇子,然而墓穴地面上的處理卻是三樣。端親王園寢裡是三座微微隆起的土包,懷親王園寢沒有封土,而阿哥園寢卻是等級較高的寶頂月台,厚此而薄彼。端親王、懷親王都是乾隆封的,莫非連他的弟弟乾隆都是根據自己老爸的喜好,看人下菜碟?

三、皇后也窩囊

烏拉那拉氏在胤禛蕃邸的幾十年,正是康熙朝諸子爭奪皇位的虎狼歲月,她能平安度過並且成為皇后實屬不易,如果就此說她和胤禛是患難夫妻也不為過,就算沒有愛情,基本也多少該有些親情,胤禛對她也該相敬如賓,可是事情也並非如此。

舉這樣一個例子:雍正七年端午節筵席,皇后筵席上的膳食和丈夫雍正皇帝相同,雍正帝轉天下諭斥責道「中宮所用,何以與朕相同?不但體統不合,亦非樽節愛惜之道。」——如果他倆關係真的很好,雍正又怎會因為這樣一點小事而公開發佈諭旨予以譴責,有道是「當面教子、背後勸妻」,雍正不僅沒有背後、而是當眾、公開地教訓。烏拉那拉氏作為天下之母,大清朝最有面子最尊貴的女人,雍正竟然完全不考慮她的臉面。

這樣的事情舉不勝舉,雍正七年五月初六,也就是雍正指責皇后膳食和自己相同的同一天,皇帝還發佈另一道上諭說「爾等所奏在欽安殿為皇后建祝壽道場一事,既經奏聞,則必稱奉旨為皇后建祝壽道場。朕思以下敬上為禮,若君上為臣下祝壽,成何體統?昔聖祖皇考為寧壽宮太后啟建道場,原系孝思,欲盡臣子之誠。朕為聖祖皇考、皇太后聖母啟建道場,亦是朕之孝思。今爾等為皇后在朕宮闈建立道場,殊非典制,且爾等願為皇后立道場,不拘在何處俱可,如在欽安殿,則於體統有礙。」雖然譴責太監所奏不合體統,予以駁回,但矛頭又是直指皇后,且語氣嚴厲,不留一點情面。(PS:因為這段史料,本宮推測烏拉那拉氏生於端午節前後)

——如此的事情還有很多,這兩件事不過是冰山一角。

整個大清國,這麼公開被老公教訓過的皇后恐怕只有雍正的皇后烏拉那拉氏和後來的乾隆繼皇后烏拉那拉氏了……

儘管在雍正元年冊立皇后的時候,雍正說「嫡妃那拉氏,懿範性成,徽音素著。孝敬盡乎承歡,惠慈彰於逮下。」在她死後,雍正也說「結褵以來,四十餘載,孝順恭敬,始終一致。」可是從他經常公開教訓皇后這些事來看,烏拉那拉氏在他心目中絕對不是一個理想的伴侶,以至於不要說是情分,連面子都不肯給她。

四、皇后去世,皇帝漠然

雍正九年(1731年)九月,皇后染病在床,到月底病情轉重,移住到暢春園。理由是怕把所謂「病氣」過給皇帝,所以要離開皇帝,防止皇帝也病了或是不吉利。不過當初年氏病的時候並沒有搬遷,說明皇帝對年氏頗有情意。雍正九年(1731年)九月二十九日未刻,皇后烏拉那拉氏崩逝於暢春園,時年52歲。雍正並沒有去親視皇后小殮、大殮,據說他自己當時大病初癒,大臣們苦勸才沒有去,從九月三十日起,雍正帝輟朝五日,成服縞素。在京諸王以下及文武各官、公主、王妃以下及旗下二品命婦俱齊集暢春園舉哀,持服二十七日。因當時紫禁城宮殿正在修繕,皇后梓宮停放在暢春園的九經三事殿內正中。

與自己生活了40餘年的原配皇后去世,作為丈夫的竟未能守在旁邊,親視殮奠,雍正帝在十月初三把大臣們召來,這樣說了一番話:「朕調理經年,今始痊癒,若親臨喪次,觸景增悲,非攝養所宜。但皇后喪事,國家典儀雖備,而朕禮數未周。權衡輕重,如何使情文兼盡,其具議以聞。」——這番話等於把熱山芋拋給了大臣,讓他們給自己的行為找說辭,於是「諸大臣議,以明會典皇后喪無親臨祭奠之禮,令皇子朝夕奠,遇祭,例可遣官,乞停親奠。」而雍正很乖的「從之」。

雍正以自己大病初癒為理由沒有參加孝敬憲皇后的入殮儀式和祭奠禮,儘管看起來冠冕堂皇,實則根本沒有說服力。因為雍正八年二月,胤禛正值重病之時,猶自參加耕籍禮,躬耕籍田,行四推禮;雍正八年五月,怡親王喪,雍正親臨祭奠,而此時他曾一度病危,甚至還提前為自己安排後事,但他都好強參加,無一缺席。偏偏皇后死了,他卻以「久病初癒」為由如此推脫敷衍,實在有悖於常理!但如果他與皇后夫妻感情並不和睦甚至糟糕,則就不難理解他的所作所為了。

這就是傳說中的生病不能親臨……同一天之內,一面是稱病不能出席皇后喪禮,一面用輕快的口吻說自己痊癒,連「親切寶貝」的字眼都用上了。這般處事何止看不出他對皇后有半分傷心,簡直是滿不在乎。

然後雍正繼續做表面文章,十月初四日他又發出一道上諭,對皇后進行了全面總結和高度評價,他是這樣說的:皇后那拉氏作配朕躬,經四十載,奉侍皇祖妣孝惠章皇后、皇考聖祖仁皇帝、皇妣孝恭仁皇后,克盡孝忱,深蒙慈愛。服膺朕訓,歷久而敬德彌純;懋著坤儀,正位而小心益至。居身節儉,待下寬仁。慈惠播於宮闈,柔順發於誠悃。昔年藩邸,內政聿修;九載中宮,德輝愈耀。茲於雍正九年九月二十九日崩逝,惓惟壺職,襄贊多年。追念遺徽,良深痛悼。

領侍衛內大臣英誠公豐盛頓等謹奏:謹將皇后梓宮入紫禁城內,則宮殿修訖,且神主、老主子們居住。皇后既於此崩,則即暫安梓宮暢春園九經三事數日,另卜吉日,奉移田村蘆殿。到彼處後,再修建道場。編八旗文武大臣、官員等為兩班會集,至男以上大臣、官員之眾妻,亦編兩班後行走。於紫禁內既然老主子們居住,則令守門、官差上行走人等,釋服之前不准換班,停止成服。咨行兩路軍營,停止摘冠纓,自從軍王下兵丁以上,伊等之妻子免成服,其看守圓明園門、官差上行走人等,亦釋服之前不准換班。為此謹奏。——皇后的喪禮不僅沒有皇帝的親臨,還在禮數上打了折扣。

至於皇后是謚號「敬」,就是恭敬做事、夙興夜寐的意思。用滿語來解釋,敬字的滿語寫法是:敬。與其說是恭敬,倒不如說是恭謹的意思,就是說皇后做事情很恭順謹慎,跟尊敬沒有什麼聯繫。而且事實上皇帝在她生前根本不尊敬她。雍正九年(1731年)十月初七日,皇后梓宮從九經三事殿奉移到京西的田村殯宮暫安。十二月初十日行冊謚禮,謚大行皇后為孝敬皇后。

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乾隆皇帝給孝敬皇后謚號增加10個字,並系世宗謚。乾隆二年二月二十二日孝敬皇后梓宮奉移易縣泰陵,敦肅皇貴妃金棺隨同奉移,乾隆帝沿途護送。因為泰陵隆恩殿內停放著雍正帝的梓宮,為表示恭敬之意,卑不動尊,所以孝敬皇后梓宮停放在隆恩殿外西旁的蘆殿內。乾隆二年(1735年)三月初二日辰時,孝敬皇后梓宮隨雍正帝梓宮入葬泰陵地宮,敦肅皇貴妃金棺也隨同入葬。三月初五日,孝敬憲皇后神牌隨雍正帝神牌升祔太廟。嘉慶四年(1799年)五月十一日加上謚號「莊肅」二字,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十二月十一日又加上「安康」二字,最後謚號為:孝敬恭和懿順昭惠莊肅安康佐天翊聖憲皇后,簡稱孝敬憲皇后。

——這段關於孝敬憲皇后烏拉那拉氏的記錄一共七行字,卻用了其中的五行來解釋雍正為啥不參加她的喪禮,這內中的微妙實在是太過明顯,可憐烏拉那拉氏給胤禛當了四十年的老婆。

《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