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政變後慈禧太后謀劃逼光緒退位卻失敗告終?

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皇帝。慈禧認為:光緒從4歲進宮,自己費心撫養成人,卻不聽話,搞戊戌變法。慈禧很傷心,想廢掉他。在光緒皇帝即位時,兩宮太后曾有一個說法,等將來光緒帝載湉有了兒子,再過繼給同治帝載淳為嗣。但光緒無子,同治統緒由誰來繼承?廢帝后,光緒又怎麼處置?慈禧反覆思考這兩個難題。《崇陵傳信錄》記載: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上完早朝之後,慈禧單獨召見榮祿。慈禧與榮祿有一段對話:

榮祿問:傳聞將有廢立事,信乎?

慈禧答:無有也。事故可行乎?

榮祿答:太后行之,誰敢謀其不可者!顧上(光緒)罪不明,外國公使將起而干涉,此不可不慎也。

慈禧問:事且露,奈何?

榮祿答:無妨也,上(光緒)春秋已盛,無皇子,不如擇近宗近支建為大阿哥為上嗣,兼祧穆宗,育之宮中,徐纂大統,則此舉為有名矣!

慈禧曰:汝言是也。

慈禧與榮祿議立大阿哥,作為同治和光緒帝的繼承人,逐步取代光緒皇帝。

由誰來做大阿哥呢?慈禧選中了載漪之子溥俊,為什麼?

端郡王載漪第一,從溥俊的父系來說,溥俊是愛新覺羅的血統。溥俊的曾祖父為嘉慶帝。嘉慶帝第三子惇親王綿愷沒有兒子,以道光(旻寧)第五子奕過繼給綿愷為後。奕是溥俊的祖父。奕第二子載漪是溥俊的父親。載漪又過繼給嘉慶帝第四子瑞親王綿忻之子瑞郡王奕(原名奕約)為後,襲貝勒。後載漪晉封為端郡王(應作瑞郡王,因述旨疏誤,錯瑞為端,遂因之)。

第二,從溥俊的母系來說,溥俊有葉赫那拉氏的血統。《清史稿·綿忻傳》記載:「載漪福晉,承恩公桂祥女,太后侄也。」就是說,溥俊既是慈禧太后娘家侄女的兒子,又是慈禧婆家堂侄的兒子,真是親上加親。近年有學者考證,《清史稿·綿忻傳》的上述記載有誤,溥俊的母親不是慈禧的侄女。這個問題有待進一步考證。

歲的溥俊處在愛新覺羅氏與葉赫那拉氏兩支血緣的交叉點上,因此被慈禧選作大阿哥。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政變後,光緒皇帝被囚,慈禧太后訓政。二十五年(1899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慈禧同榮祿作了上述對話後,十二月二十四日,慈禧太后懿旨,溥俊入繼穆宗同治為嗣,號「大阿哥」。隨後大阿哥在弘德殿讀書,師傅為同治帝的岳父、承恩公、尚書崇綺和大學士徐桐。二十六年(1900年)正月初一日,溥俊恭代皇上到大高殿、奉先殿行禮。

慈禧預定庚子年即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舉行光緒禪位典禮,改年號為「保慶」。但京師內外,議論紛紛。大學士榮祿與慶親王奕匡(kuāng)以各國公使有異議,各種勢力也反對,建議此事停止。不久,義和團事起,載漪篤信義和團,認為義和團是「義民」,不是「亂民」。五月,載漪任總理各國事務大臣。日本使館書記杉山彬、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被殺,義和團圍攻東交民巷使館。七月,八國聯軍進逼京師,慈禧太后同光緒等一行西逃,載漪、溥俊父子隨駕從行。慈禧逃到大同,命載漪為軍機大臣。十二月,以載漪為這次事變的禍首,奪爵位,戍新疆。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等迴鑾。途中,以載漪縱容義和團,獲罪祖宗,其子溥俊不宜做「皇儲」,宣佈廢除「大阿哥」名號。溥俊歸宗,仍為載漪兒子。另以醇親王奕第六子載洵為奕後。後來溥俊生活落魄,死得很慘。

《光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