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帝和生命中最重要的四個男人之謎 光緒的一生

光緒帝34年的人生經歷中,有四個男人對他來說太重要了,這四個人,決定著他的命運,影響著他的人生。他們是奕譞、翁同龢、袁世凱和李蓮英。

奕譞是光緒帝的親生父親,在他31歲的時候,載湉出生了。載湉即位前,奕譞因為是慈禧的妹夫而得到重用。先後被朝廷授予都統、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管理神機營等職務,並在弘德殿稽查皇帝、皇子們讀書。可是,同治十三年,同治帝崩逝,兒子載湉做了皇帝,這給奕譞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變化:

一是壓力空前加大。奕譞作為親王,本來與皇帝無緣。可是,由於慈禧突然宣佈由載湉即位,使得奕譞壓力陡增。甚至於在聽到這樣的消息之後,昏厥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不適應。這種壓力從此伴隨著他,直到他去世。

二是被迫上書《豫杜妄論》。奕譞本來就慮事周詳,小心謹慎,說白了是一個膽小怕事之人。面對強大的慈禧太后,兒子做了皇帝,慈禧會怎麼看自己呢?為了消除慈禧的疑慮,奕譞在光緒元年正月初八日,上了密奏《豫杜妄論》,表明心跡,解除慈禧太后的後顧之憂。真是難為他了。

三是被迫辭去一切差事。本來奕譞作為慈禧的至親,很受重用,掌握很重要的權力。可是,由於兒子當了皇帝,奕譞趕忙上奏:「惟有哀懇矜全,許乞骸骨,為天地容一虛糜爵位之人,為宣宗成皇帝留一庸鈍無才之子。」請求辭去朝廷委任的一切差事,這明顯是不得已的。

後來,慈禧賞給奕譞杏黃色轎子,他只是供奉在王府,卻不敢風光地乘坐。奕譞本來可以大展宏圖有一番作為的,可是,卻不得不處處小心謹慎,害怕慈禧懷疑他的忠心。

對於光緒帝來講,父親永遠是父親,是自己最可信任和依靠的人。入宮開始,由於年齡小,只有父王伴讀才最歡心、最愜意。可是,正當光緒帝大婚在即、親政在即,慈禧居然試探性地要求奕譞回朝任事,奕譞怎麼敢呢?父子同朝的尷尬局面畢竟要迴避,太后的擔心和多疑也要顧及,所以,乾脆不要任職!這樣,光緒帝親政,作為父親也幫不了什麼。光緒十六年,兒子剛剛親政不久,奕譞就病逝了。

翁同龢(1830—1904),江蘇常熟人,晚清政壇的重要人物。先後擔任同治、光緒兩代帝師,歷任戶部、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

翁同龢與光緒帝關係極為密切。因為他給光緒帝當了22年的老師。光緒元年(1875)十二月一日,兩宮皇太后降旨翁同龢在毓慶宮行走,任年僅4歲的光緒帝的老師。

在毓慶宮的日子裡,翁同龢嘔心瀝血,教授引導光緒帝。

照顧起居。光緒帝年僅4歲,懵懂無知,時常大哭大鬧。翁同龢像保姆一樣,哄他,照看他。光緒帝從小體弱多病,膽子小,每逢雨天電閃雷鳴之時就特別害怕,翁同龢總是將光緒帝抱在懷中,安慰他,給他壯膽。因為光緒帝年紀小,經常哭鬧,翁同龢便奏慈禧太后,請光緒帝的父親奕譞前來照看,這使得焦躁不安的小皇帝安靜了許多。有時候,光緒帝身邊的太監敲詐小皇帝,翁同龢便替光緒帝做主。

教給光緒帝各種知識。翁同龢作為兩代帝師,知識淵博。

傳統文化先行。翁同龢熟悉中華傳統文化,教授《四書》《五經》等二十多門有關典籍,對光緒帝進行啟蒙教育。

西方改良文化跟進。翁同龢給光緒帝又增設了有關中外史地、洋務運動和早期改良主義者著作方面的課程,使得光緒帝開闊了眼界,瞭解了世界上的先進文化。

結合現實。翁同龢結合當時發生的重大政治、軍事、外交事件,積極引導光緒帝思考現實問題。他們議論時政,開誠佈公,無所不談,激發了光緒帝治國圖強的慾望。翁同龢把自己的治國思想灌輸給光緒帝,得到光緒帝的認同,成為「帝黨」力量的核心思想來源。

道德修養教育。翁同龢注意對光緒帝加強道德修養方面的教育,他第一次給光緒帝進講時,就講授了「帝德如天」的道理。在以後長達22年之久的授讀過程中,翁同龢時常規勸光緒帝在言行舉止、待人接物方面既要體現帝王威嚴,又要體恤下情,不做暴戾之君。

翁同龢的這些教誨,直接影響了光緒帝的帝王人生。可惜,就在翁同龢激勵光緒帝,努力使他成為一位有為之君的時候,翁同龢遭到了以慈禧為首的「後黨」嫉恨。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七日,在「戊戌政變」前半年,慈禧太后逼迫光緒帝將翁同龢開缺回籍,翁同龢的政治生涯就此結束。

袁世凱(1859—1916),字慰亭,漢族,河南項城人,中國近代史上的政治、軍事人物,北洋軍閥的首腦。早年在朝鮮發跡,歸國後在天津小站督練新軍。1898年6月,39歲的袁世凱升任工部右侍郎。光緒帝曾寄望於袁的新軍,在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初一日,召見袁世凱,寄予厚望;第二天,光緒帝再次召見袁世凱;八月初三日,譚嗣同密訪袁世凱。袁世凱出賣了光緒帝,出賣了變法維新。八月初六日,光緒帝在袁世凱的出賣下,被囚禁,變法失敗。

李蓮英(1848—1911),出生在順天府大城縣,今河北大城縣臧屯鄉李賈村人,祖籍山東齊河,太監。根據其墓誌銘記載,他生於道光二十八年(1848),9歲入宮,由鄭親王端華府送進皇宮當差。同治八年(1869)21歲,安德海被殺,李蓮英得到慈禧信任,升大總管,至二品頂戴。從光緒帝入宮到去世的34年間,李蓮英始終陪伴在慈禧太后的身邊。李蓮英為人機警,處事圓滑。參與朝中重大事件,光緒十四年(1888)40歲,隨醇王視察海軍;光緒二十六年(1900)52歲,八國聯軍侵入北京,隨光緒、慈禧逃至西安。在慈禧與光緒帝複雜多變的關係中,李蓮英往來其間。對於光緒帝,李蓮英一面應付,一面又盡量照顧。以李蓮英的為人,兩人絕對不是仇敵的關係。清代著名維新派人士王照曾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慈禧率光緒出逃後返京,走到保定住下。太后睡覺的地方被褥鋪陳華美,李蓮英住的稍差一點,但也很不錯。李蓮英侍候慈禧睡下後前來光緒帝住處探望,見光緒在燈前枯坐,沒有值班太監。一問才知皇帝竟然鋪的蓋的都沒有,時值隆冬季節,根本無法睡覺。李蓮英當即跪下抱著光緒的腿痛哭道:「奴才們罪該萬死!」並把自己的被褥抱來讓光緒使用。光緒後來回憶西逃的苦楚時曾說:「若無李諳達,我活不到今天。」由此可見,李蓮英對光緒帝是盡量照顧的。

《光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