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劻:大清朝最後的鐵帽子王為何溥儀會很他

晚清重臣愛新覺羅·奕劻病死在天津租界寓所內,享年79歲。他能力不強,水平不高,庸庸碌碌,一生沒有太大的作為,因為在戊戌政變中力挺慈禧,支持將光緒囚禁在瀛台,站隊正確,政治過硬,被封為清朝最後一個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慈禧對他有很高的評價,「榮辱忽焉,皆在聖意」,意思是聽領導的話,是個好同志。

在《我的前半生》中,宣統皇帝溥儀卻對奕劻恨之入骨,稱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斷送在他的手裡,因為他平日裡收袁世凱的錢,勸隆裕太后讓國,自己當時才六歲,沒有行為能力,但他卻在奕劻的謚號上進行了報復。奕劻死後,起初內務府擬謚「哲」,稟報溥儀時,被嚴詞拒絕。溥儀懷恨在心,親自選了四字為「謬、丑、幽、厲」,讓內務府選一個。這四個字很明顯都是污辱詞彙,作為謚號顯然不合適。很多人勸溥儀網開一面,畢竟同室宗親,但溥儀很倔堅持不賜美謚。溥儀父親載灃出面相勸,最終溥儀給了面子勉強賜個「密」字,「追悔前過」之意。

溥儀對奕劻的評價對不對呢?我們先看看奕劻的人生軌跡。慈禧借口中法戰爭失利將奕拿掉後,奕劻上位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獲封慶郡王,開始進入清廷權力中心。慈禧六十大壽時奕劻晉陞為慶親王。義和團運動爆發時,他上書慈禧請求清剿,成為當時的主要人物,深得慈禧賞識。

後來八國聯軍打到北京城,慈禧老佛爺倉皇西逃,當時留下李鴻章和奕劻留守處理與列國關係,並簽訂了《辛丑條約》,成為歐洲媒體曝光率最高的人物之一。袁世凱為了實現自身政治抱負,年年月月進貢,奕劻對袁頗有好感,處處提攜。說起來,奕劻愛財,自己的慶親王府門前常常車水馬龍,送禮行賄之人絡繹不絕,被百姓稱為「慶記公司」,明目張膽賣官鬻爵。

1906年,為了封堵國內日益增長的反清氣焰,清廷拋出「預備立憲」政策名義上組織內閣,但最終卻成了皇族內閣,引起立憲派的極大不滿。1911年10月10日爆發武昌起義,南方十幾省紛紛脫離清政府宣告獨立,一時間南方革命黨與北方封建勢力對峙。

奕劻極力諫言啟用被罷黜的袁世凱擔任內閣總理大臣,自己甘願去當弼德院總裁。袁世凱覬覦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寶座,再次給了奕劻300萬兩白銀作為好處費。奕劻投桃報李便鼓動隆裕太后退位:革命黨人勢力太強,大清軍隊根本無力抵抗,主張大清變為共和國體,建議能人袁世凱作為南北統一雙方協調人處理各種事務。

其實奕劻並不是因為袁世凱的錢就鼓動隆裕下退位詔書,而是他綜合考慮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選擇。他本意並不傾向共和,但探過西方諸國口風後得知均表態支持共和,何況共和亦成全國民心所向,明眼人都能看出大清氣數已盡,加上革命黨人給予的優厚待遇,這個70多歲的老人最終選擇了明哲保身。從積極意義上講,奕劻支持袁世凱新政,配合清帝退位是順勢歷史潮流,值得肯定。清朝滅亡是多種因素,溥儀將責任全部推到奕劻身上,顯然是幼稚表現。

《溥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