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思鳩曾言:「專制國家有一個習慣,那就是下級給上級送禮。」確係如此。光緒二十年(1894),慈禧太后六十大壽,作為清政府壓倒一切的政治任務,原計劃花三千萬兩白銀。由於黃海之戰北洋水師嚴重受挫,金州、大連相繼陷落,旅順萬分危急,慈禧不得不停辦頤和園受賀事宜,只好在紫禁城內的寧壽宮度過了壽辰。但仍奢華已極,九月廿五全國各地開始呈進萬壽貢物,十月初一慶典正式開始,十七日結束,其中唱戲三天,前後將近一個月,共用銀五百四十一萬六千一百七十九兩。當時戶部給前線的戰爭籌款卻只有二百五十萬兩,不足慶典一半。史家歎道,如果當時沒有慈禧六旬慶典,全國上下全力對日作戰,戰爭結局或許全然不同。慈禧要做六旬大慶典,照例各地官員搜珍選異,瘋狂攫取,以便給送上一份厚禮,博取太后歡心。某日,慈禧巡視壽禮,嘖嘖稱讚一番,最後目睹四壁,沉吟無語,貌甚落寞。這時便有太監馳告袁世凱,袁略一沉思後即已明白,即搜集名畫若干楨,盛飾以進。慈禧大喜道:「慰亭實獲我心,我正思此物,此物便來矣!」
但也有例外。包拯六十大壽時,皇上念他德高望重,勞苦功高,要給他做壽。包拯推辭不過,只好從命。但他吩咐兒子包貴及手下在門口拒禮,如有人執意要送,要寫明送禮理由,並立即稟告他。誰知第一個送禮的是皇上派來的六宮司禮太監,包貴要其寫明理由,老太監寫詩一首道:「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勞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禮送,拒之門外理不通。」包拯看後,在詩下寫道:「鐵面無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操勞本是分內事,拒禮為開廉潔風。」太監看後,只好捧著壽禮回去了。
民初滿清遜帝溥儀大婚,各地遺老及士民均奉賀禮。曾為大清國重臣的徐世昌賀禮兩萬元為最多,張勳、張作霖、曹錕等都有重禮。大總統黎元洪則特別從關稅內撥出十萬元,八萬為清室優待費,兩萬為代表民國的賀禮。各地遺老到京祝賀者極多,而奉賀禮最多的一省,卻是始倡革命的廣東。
官府如此,民間亦然。為禮所累者不在少數,鑒於此,各種質疑紛起,也有付諸實際者。
1921年,楊步偉與趙元任結婚,兩人想打破家庭本位的婚姻制度,別出心裁,先到中山公園當年定情處照相,再向親友發一份通知,聲明概不收禮。當年,「板橋有女,頗傳父學」。當女兒可嫁人之時,板橋道:「吾攜汝至一好去處。」板橋將女兒帶到一位書畫至友家中後說:「此汝室也,好為之,行且琴鳴瑟應矣。」一句話交待清楚,轉身自去,嫁女大典,就此告成,未見收禮請客也。此風古矣!
1936年10月19日,魯迅於上海病故。其病故前曾留下一封遺囑,那句著名的「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是其最後的表述,而遺囑的第一條則是「不是因為喪事,收受任何一文錢——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