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軼事:少帥張學良力勸廢帝溥儀真正做個平民

張學良是這個時代最終皈依基督的人物,也是家喻戶曉的發動「西安事變」的人物。

不想利用「宣統皇帝」這塊招牌

1990年夏,日本廣播協會(NHK)電台記者報道了張學良早年與溥儀交往的回憶:

我在天津的一個飯館吃早飯,溥儀突然進來看見我。我勸他把袍子脫掉,把身邊那些老臣辭掉,你這些老臣圍著你就是在揩你的油,你能天天出來走走,我倒很佩服你。我勸他,你肯不肯到南開大學去讀書,好好讀書,你作一個平民,把你過去的東西都丟掉,你真正做個平民。如果南開你不願意去,我勸你到外國去讀書,到英國或到哪兒去讀書。我說你原來有皇帝的身份,你雖然是平民,你比平民還是高,你要是真正好好做一個平民,將來選中國大總統中有你的份。你如果今天還是皇帝老爺這一套,將來有一天會把你的腦瓜子耍掉。

在溥儀的《召見簿》中,第一次出現張學良的名字是在1926年4月1日,當年溥儀21歲,在天津日本「租界」地宮島街張園自設「行在」辦事處,仍以「宣統皇帝」的身份稱孤道寡。張學良那時26歲,經過兩次直奉戰爭已是身經百戰的奉軍第三軍司令了。張學良所說上面那段話正是這個時期的情形,兩人確實很熟悉。

張學良跟溥儀交往從來沒想過利用「宣統皇帝」這塊招牌,恰恰相反,而是勸溥儀脫袍子,辭老臣,「真正做個平民」。然而,他們政見不同,因此在交往中潛藏著對立和鬥爭。從他事後同日本記者的談話來看,言談中仍流露出勢不兩立的口氣。

不贊成「御弟」到屬下做事

1927年初,經社交界頗為活躍的陳貫一夫婦介紹,溥儀的二弟溥傑在北京飯店舞場結識風流倜儻的少帥張學良,他們稱兄道弟出入於飯店、球場或舞場,溥傑還常到張學良在北京的駐地「神聊」,交誼日深。在張學良的影響下,溥傑產生了從軍帶兵打天下的思想,再不願空守沒落王府當沒用的「御弟」了,遂於1928年初利用少帥邀請參觀南口奉軍工事並檢閱部隊的機會,向張學良述說了投奔奉軍的願望。溥傑先生回憶當時的情形說:

張少帥聽到我的請求時,有些犯難地對我說:「要說這事本身倒很好辦,但以你皇弟的身份到我的部隊從軍,恐不合適。咱們現在是朋友關係,如果那樣的話,就成為上司與下屬了,這就不好處理,再說父帥仍視你哥哥為君主,他會怎麼看這件事呢?還有,特別是你哥哥仍舊很講君臣名分,他能答應這事嗎?」他說出了一大堆難題。我不聽他這些,繼續堅持自己的要求:「是我們之間的事情,就看你答應不答應吧?!」此後我又屢次三番地表示要到他的軍中去「從戎」,並說他要是不答應的話,就不夠朋友,弄得張少帥無可奈何,最後他只好說:「那好。這段時間你就先上我們在奉天舉辦的講武堂去吧!」

當時,奉軍處在南方國民政府的北伐軍以及馮玉祥和閻錫山軍隊的圍攻之中,不久便因作戰失利而決定退守關外,張學良特意通知溥傑先到天津躲避,溥傑便帶著妻子唐怡瑩乘坐少帥的專列赴津,並住進法「租界」張公館,幾個月後也去了東北。他知道父親載灃和大哥溥儀都不會同意,遂給他們留了信,說明去向便不辭而別了。載灃先見著信,趕快報告溥儀。溥儀後來回憶:「有一天,我的父親突然到我的住所(天津日界張園)哭著告訴我說,溥傑和張學良部下私自出走,一定是上東北,讓我設法把他找回來,我也沒有什麼辦法,便找日本駐津副領事白井康,求他想辦法。他答應和大連日本關東廳聯絡,如果溥傑坐船登陸,便可攔他並讓他回來。白井康就和關東廳的『通譯』中島比多吉聯絡,後來果然發現溥傑在船上,中島認識溥傑,告知來意,便把溥傑攔阻了,令他重回天津。」

溥傑折回天津以後遭到大哥的訓斥。溥儀對他說:「你的志向不錯,不過怎能給張學良做事呢?不如直接到日本士官學校去學軍事!」嗣後溥儀聘請遠山猛雄為日語教授,讓溥傑和婉容之弟潤麒學日語,到1929年3月便送他們東渡留學去了。

溥儀不准溥傑投到張學良的帳下,這當然有身份的考慮,但主要原因是政治的,從根本上說溥儀與張作霖父子是對立的,他容不得別人當「滿蒙王」,更容不得別人爭帝位。

《溥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