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原文】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註釋】

五刑:就是水火木金土。

本:根源、依據。

十干:又叫「天干」,即甲、乙、丙、盯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支:又叫「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語譯】

水火木金土是古人所說的五行,古人認為天下的種種東西實在太複雜、太深奧了,使用五行來涵蓋一切事物的得失。五行之間的相互關係,就跟一、二、三、四、五的數字一樣,十分複雜,但似乎也十分有條理。

古時候計時標記有兩種,一是十干,為甲、乙、丙、盯戊、己、庚、辛,壬、癸;二是十二支,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故事】

古時候的人,看見天下這麼多奇奇怪怪的事物,覺得太複雜了,便想到用金、木、水、火、土這五種觀念來概括所有的事物,也就是認為天下的事均和五行有關。

當時,有個叫鄒衍的人大力提倡五行之說。他認為作天子的一定要擁有五行中的一德,這樣地位才能穩固。

五行中是一行克一行,等到一德衰了,就用另一德取代。所以有人說皇帝的了土德,因此當了皇帝,他所代表的顏色就是黃色。

後來,土德衰了,克土的木德興起,就是夏朝的禹。

「五行」的道理有點複雜,小朋友稍微瞭解一下就夠了。

「天干和地支」相傳是皇帝制定的,主要是用來計算年、月、日。以天干配上地支,如甲子,就是第一年,一年一年的搭配,到了第六十年,干支全部配完了,再從甲子開始算,所以六十年就是一甲子。

五行和天干、地支,在古代時佔了很重要的地位。

《三字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