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情趣 治世胸懷

居軒冕之中,不可無山林的氣味;處林泉之下,須要懷廊廟的經綸。

軒冕:古代大夫以上的官吏,出門時都要穿禮服坐馬車,馬車就是軒,禮服就是冕,比喻高官。

山林:泛指田園風光或閒居山野之間,喻隱退的意思。

廊廟:比喻在朝從政做官。

經綸:比喻策略。《中庸》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即胸中要有提供朝廷採用的謀略。

身居顯位高官的人,要保持一種隱居山林淡泊名利的思想;隱居在田園山林之中的人,必須要有胸懷天下治理國家的雄心壯志。

諸葛亮是歷史上一代名相,被人們稱為「臥龍先生」。諸葛亮的少年時代,是在戰亂流離中度過的,直到他進入成年時,才在襄陽城西的隆中置了一片田產,建了幾間房子,和姐弟三人一起定居下來,自此過著「躬耕壟畝」的生活。但是,他身居隆中,卻胸懷治理國家的雄心壯志。劉備在新野時,徐庶向他推薦諸葛亮,說他是人中之龍,勸劉備親自屈駕迎請。劉備三顧茅廬之後得與諸葛亮相見,相見後就在諸葛亮茅屋請教起天下大計來。劉備說:「漢室傾危,奸臣專權,皇帝蒙塵,我自不量力,欲申大義於天下,卻因智術短淺,狼狽至今,雖然如此,我大志尚存。請問有何大計能使我完成宿願呢?」於是諸葛亮對天下的形勢進行了分析,為劉備指出了成就霸業的長遠大計。理路清楚,明確中肯,足見其超人的政治、軍事頭腦。後來,劉備對關羽、張飛說:「我之得孔明,猶魚得水。」諸葛亮也依靠劉備施展了自己抱負,成為輔佐蜀國的千古名相。

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受儒、道思想影響極深。在對待人生的問題上,一方面是積極入世,實現理想抱負;一方面恬淡出世,品味林泉真趣。

凡夫俗子如果沒有崇高的社會責任感,沒有濟世救民的宏大抱負,那就既談不上入世也談不上隱退,不過隨波逐流,隨生隨滅。如諸葛亮沒有幫助劉備建立蜀漢以前,別人稱他是隱居的臥龍,這時他自稱為隱士、山人。當時一個襄陽隆中的普通農民能稱為隱士嗎?他們沒有任何志向抱負,自然就無所謂仕和隱了。因而,隱是以仕為前提的,退是以進為前提的,沒有積累進取的志向就談不上退隱林泉的超脫。救世濟民的胸懷是退隱的前提條件。東漢初年的嚴子陵,東晉末年的陶淵明,都是我國古代傑出的隱士。前者在富春江瀟灑地垂釣,後者在南山默默地躬耕,他們都不擠在冠蓋雲集的京華,而獨處在僻遠的山水田園,贏得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敬仰。在富春江釣魚的不只嚴子陵,在廬山腳下耕田的也不只陶淵明,人們為什麼單讚美他們兩人呢?換句話說,如果他們兩人只是普普通通的漁翁和農夫,就沒有人對他們感興趣了。要是他們像農夫漁父那樣平庸草草過一生,與草木一同爛掉,怎麼可能美名流傳千古呢?

《菜根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