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未就之功,不如保已成之業;悔既往之失,亦要防將來之非。
業:指事業、基業,據《孟子·梁惠王》篇:「君子創業垂統,為可斷也。」
失:錯誤,過失。
非:過失。《禮記·禮運》篇:「魯之郊,非禮也。」
與其謀劃沒有絕對把握完成的功業,倒不如維護已經完成的事業;與其懊悔以前的過失,還不如好好預防未來可能發生的錯誤。
孟子在魏國時,有一次惠王問他:「我對於我的國家也算費盡心力了,河內受災,我就把那裡的百姓遷到河東,同時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河東饑荒,我也用同樣的辦法。我曾考察別國的政治,也沒有誰比我更盡心的,為什麼他們國家的老百姓不見減少,而我的百姓也不見增多呢?」孟子認為惠王只是如此這般,就不會把國家治理得比別國更好。為什麼?因為惠王只依了天時行事,而自己該做的卻沒有做。孟子說,做國君本來應該盡力使百姓休養生息,安居樂業,可是現在卻是富貴人家的豬狗吃了百姓的糧食卻不加以制止,道路上有了餓死的人也不開倉賑民,竟然還說「這不是我的罪過,這是年成不好」。這與拿刀子殺了人卻說不是自己殺的有什麼不同呢?做國君的假若不去歸罪年成,而真正動手改革政治,行仁政,就能真正治理好國家。孟子的意思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謀取事在人,成事也在人;有成事的願望遠遠不夠,還應實實在在地按成事之道去做,才會有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