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別是非 認識大體

毋因群疑而阻獨見,毋任己意而廢人言,毋私小惠而傷大體,毋借公論以快私情。

快:稱心如意,滿足、發洩。

不要因為大多數人都疑惑就放棄自己的獨特見解,也不要太固執己見而忽視別人的忠實良言,不可因個人私利,在背地裡施小恩小惠籠絡人心而傷害整體利益,更不可以假借社會

大眾的輿論,來滿足自己的私人願望,發洩個人不滿。

事物是相對的,什麼事一旦過度便變質,人固然要有從善如流的習慣,但決不能「人云亦云」,所謂「千人盲目一人明,眾人皆醉我獨醒」,正像《列子·周穆王》中那個小孩那樣。

秦國姓逢的人家有個小孩,小時聰明,長大了卻得了糊塗顛倒的怪病,聽到歌聲卻認為是哭聲,看見白色卻認為是黑色,嗅著香氣卻認為是臭氣,嘗著甜味卻認為是苦味,做了錯事卻認為是正確。心意所到之處,天地、四方、水火、冷熱,沒有不顛倒錯亂的。一個姓楊的告訴逢氏說:「魯國上層人物有各種本領,可能會治好你兒子的病吧,你何不去找找他呢?」他父親便去魯國,經過陳國,碰上老聃,因此告訴他兒子的病症。老聃說:「你怎麼知道你兒子糊塗呢?目前天下的人都不明白是非,對利和害也糊里糊塗。這樣的人很多,本來就沒有明白的人。而且一個人糊塗不致危及一家,一家人糊塗不致危及天下。如果天下人都糊塗,誰能糾正呢?假若天下人的心全像你兒子,你就反而糊塗了。悲哀、快樂、聲音、顏色、氣味、是非,誰能糾正呢?而且我這話不一定不是糊塗的話,何況魯國那些人物是糊塗人中最糊塗的,哪裡能夠解救別人的糊塗呢?擔著你的糧食,不如趕快回去吧。」

孔子說:不要光憑一個人說什麼來認識他、推舉他;也不要因為一個人有缺陷而廢棄他好的思想言論。

三國時期諸葛亮,可以說是很能知人善任的,而且又很熟悉管子的學說。管子說:言勇者試之以軍,言智者試之以官,所言而不試,幫妄言者得用。但是,諸葛亮在任用馬謖上,卻犯了個大錯誤。馬謖兵書讀得好,也善於參謀軍機,出過好些計策。雖然他缺乏臨陣作戰的經驗,諸葛亮在守街亭的問題上也有猶豫,但因賞識他的才華,最終還是派他做了主將。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思過其行,諸葛亮因為他的「言」、「思」之長而錯用了他,致有街亭之失,破壞了整個軍事行動計劃,初出祁山便慘遭敗績,這可以說是歷史上一個很深刻的教訓。

《菜根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