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 道教,人與自然的關係史

【方仙道】

任何事物都有興衰的規律,就像煙花升空、爆炸,然後熄滅一樣,最輝煌的頂點也就是衰落的起點。道教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它的變化,也可以看做是中國思想的變化。

現在存在的甲骨文,就是古代先民向上天詢問豐收、凶吉的祝詞。那時候,人們認為存在神明保護眾生,也監督人類的生活。如果皇帝做得不好,就會天降大禍,懲罰人民;當遇到乾旱和洪水的時候,人類又可以通過祈求神明來得到幫助。

古代有一種職業,是專門溝通鬼神和人類的巫祝。巫就是用歌舞來取悅神明或者降服妖怪,並有一套符咒驅鬼的巫術;祝就是用言辭來歌頌神靈,由專門的司儀來寫,遇到祭祀的時候就會寫一篇文章,感謝神明,祈求保護。

這種巫祝可以說是道士的前身。道教做法事,與古人的祭祀禮儀和禮制有密切的關係。

在《山海經》中,有刑天、女媧這樣的人物,就是最早的神仙。《山海經》這部奇書中提出了長生信仰,記載了祭祀的祀禮及奇異的方術。

到了戰國時期,出現了許多記載神仙傳說的著作,其中有不少關於仙人、仙境、仙藥等的傳說。《莊子·逍遙游》中有「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風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如《列子》書中將仙境描畫得美妙而神秘,仙人不為物累、超脫自在,是能騰雲飛行的神奇人物。漢代的《淮南子》、《史記》中亦有類似描述,這是神仙的發展。

正因為神仙可以享受美妙的生活,又不擔心死亡,所以尋求仙境、仙人,傳佈成仙之方的人就出現了。他們將神仙學說與陰陽五行結合起來,形成了「方仙道」,流行於燕齊的上層社會。齊威王、齊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漢武帝等,都曾派人到海上三神山尋求神仙及不死藥,規模越來越大,傳說中秦皇島就是在尋仙的時候發現的。

【道教興衰】

漢武帝后,方仙道與黃老結合,轉向黃老道,也就是今天的道教。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有很多名人信奉道教,並且煉丹求藥。著名的人物就有葛洪,他也是當時的大文學家和思想家,他煉長生不老藥的做法,對當時的影響很大。出於對死亡和衰老的恐懼,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這支尋找神仙的隊伍。

相傳唐初時,有個叫吉善行的人,遇見一位白髮蒼蒼,騎著白馬的老人。老人讓他轉告大唐天子,如今治國有方,只要在長安城東建一座安化宮,內設道像,就能永保社稷,天下太平。說完騰空而去。不久老人再次顯靈,聲稱是無上神仙,姓李號老君,就是當今皇帝李氏的祖先。

從此,李唐皇室自稱是老子的後裔,尊老子為「聖祖」。於是尊道在唐朝成為國家大事,連大詩人李白也是一個熱衷於煉丹的道士。武則天時期曾經偏愛佛,但是後來又回到了尊道上。後來宋朝皇帝也倣傚唐朝做法,虛構一位姓趙祖先「趙玄郎」,奉為道教尊神,尊為「聖祖」。道教在唐宋皇室的尊崇下,宮觀大興,信徒也增加了,道教的發展達到極盛。在隨後的歷史時期,但凡社會動盪,各種宗教就會興起,道教就是其中之一。

《國學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