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霸主 秦宣太后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紛亂,最後還是由秦國一統了天下。但是秦國為什麼能夠從戰國七雄勢均力敵的局面一躍而成為一統天下的秦帝國,這中間起了最關鍵作用的人是誰?

有人說,是變法的商鞅,也有人說,是秦始皇。但是,商鞅變法之後,也只能把秦國帶上戰國七雄的位置,而秦始皇繼位的時候,秦國已經是戰國第一大國,其他各國根本已經不能夠與之相敵。

那麼,是誰令得秦國成為當世最強國,而為秦國一統天下製造了可能呢——這個為秦帝國打下基礎的人,是一個女人。

她就是秦始皇的高祖母——宣太后羋八子。羋八子的出身其實並不高,她只是秦始皇的高祖父秦惠文王一個低階妃子而已。在秦惠文王死前她的封號為「八子」,所以後世也稱她為「羋八子」。

秦朝的后妃制度一共八級,分別是「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而「羋」是楚國的國姓,秦楚之間聯姻甚多,從記錄上看她為秦惠文王生下不止一個兒子,而在秦惠文王死時她才只是「八子」的身份,推測她應該不是獻女就是媵女的身份,而非聯姻時的主要婚姻對象。

史載秦穆公將女兒嫁給晉文公,就陪嫁了五個媵女。「媵」的範圍很廣,從廣義上來說,所有的陪嫁人員都可以稱之為「媵」,如媵侍、媵從等。狹義上來說,就是新娘的「備份」。

須知當時的婚姻並不只是男女雙方的事,往小了說是兩個家族的聯姻,往大了說就是兩個國家之間的聯盟,所謂「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所以春秋戰國時期,諸侯之間聯姻互嫁王室女子,男方娶進門的可能不是一個女人,而是一群女人,這些女人是新娘的姐妹、堂姐妹,以及同宗甚至同姓的女子——那時候死亡率高,千里迢迢兩國聯姻,誰能保證那位新娘一定能夠健康到達成婚,順利生子成為繼承人。甚至可能身份最高的那位貴女不一定就能夠生出兒子來,但是只要她的媵女中有人生下兒子,那麼她這個族群在這場聯姻中就有了繼承人,聯盟就此穩固下來。

所以,這位在將來可能名震諸侯的女人,在秦惠文王時代並不見記錄,而在秦惠文王死後,她年幼的兒子嬴稷還被當成人質送到了燕國。

羋八子此時在哪兒,可能在秦宮,也可能跟著兒子去了燕國。這是她的人生蟄伏期,誰也不知道,她的命運會忽然迎來大轉折。

秦惠文王死後由其子嬴蕩繼位,這位史稱秦武王的人,據說力氣很大,善能舉鼎,因此在國中廣招力士,封為高官,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賁三人因此而得榮寵。

但是,在秦武王四年時,他舉兵洛陽,入周室,見九鼎而心喜,欲舉九鼎,在幾名力士先後舉鼎失敗的情況下,秦武王親自舉鼎,結果被鼎砸中,傷重不治而死。

很多人說秦武王腦子進水,好好的大王不當,偏偏喜歡學人家去舉重,結果把自己給砸死了。但事情並不這麼簡單,所謂九鼎,是王權的象徵,秦人早有覬覦周室和九鼎的野心,《戰國策》開卷第一句便是「秦臨興師周而求九鼎」,周室君臣不得已借助齊國和楚國的力量,才打消了秦人的圖謀。張儀亦曾向秦惠文王獻計,讓秦軍先取韓國宜陽,以此為跳板,控制東西二周和周天子,以據九鼎,挾天子建霸主之業。但由於當時秦惠文王為鞏固後方,而採納司馬錯之言集中兵力滅蜀,暫擱此事。

而秦人這一思路,必然也影響到了秦武王。他曾對丞相甘茂說「寡人欲車通三川,以窺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自然明白他言下之意,依照張儀原來的計劃,攻下宜陽,令周都洛陽門戶洞開。

秦武王親率大軍直奔洛陽,提出要觀看九鼎,周王不得已讓他至太廟觀九鼎。所為九鼎,本是大禹收取天下九州之金鑄成,每鼎代表一州,共有荊、梁、雍、豫、徐、青、揚、兗、冀九州,秦武王便命任鄙、孟賁等三人舉鼎,實則借此想達到據九鼎,挾天子而令諸侯的目的。但不曉得為什麼,平時能夠力舉千斤的這幾個大力士在關鍵時刻竟然都不能舉鼎,秦武王臉上下不來,竟一時意氣之下,親自去舉鼎。

結果,自然大家都知道了,秦武王舉鼎不成,反被大鼎砸傷。但歷史在這裡其實還有一個轉折的可能,就是當時秦武王傷重之時,曾經請到著名的神醫扁鵲來治療。但當時任秦國太醫令的李醯生怕自己的地位不保,在秦武王面前極力中傷扁鵲,又派人暗殺了扁鵲。可歎一代神醫死於權力鬥爭,而秦武王也因此傷重不治而亡。

秦武王的舉鼎,固然並不是民間演義所謂可笑的練舉重把自己砸死了,而是一個歷代秦君執著的九鼎之夢。但他卻想當然地把這件事簡單化了,以為只要兵臨洛陽,拉走九鼎,就可以挾制天下。

他卻沒明白,九鼎只是一個權力的象徵,它是指王權,而不是僅僅只是九隻舉重器。要知道洛陽是韓國的地盤,如果兵臨城下拉走九鼎,就可以稱霸諸侯,那麼韓國幾百年來隨時都可以拿走九鼎,但韓國卻沒有這麼做。而春秋戰國數百年來,從楚莊王到秦惠文王,無數有野心的君王都曾經想得到九鼎,但最終都只是試探行動,而沒有實際執行,更不會像秦武王這樣直奔目的地扛起就走這般粗暴簡單。

無他,在自身條件不成熟的條件下,去挑戰世界認定的規則,去重建自己的新規則,是會引來天下人群起而攻之的。如果沒有足夠的實力作保障,去挑戰「普世價值」,縱然秦武王不死於被九鼎砸傷,縱然他可以成功把九鼎拉走,但最終他這一舉動,也會令秦國招致諸侯的圍攻。

從秦武王一登基就大力提拔重用孟賁等大力士的情況來看,他去舉鼎這件事固然是意氣之舉,卻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所以,他的死亡,或出於偶然,但他的圖謀會失敗,則一定是必然的。

秦武王死後,因為他沒有兒子,留下了巨大的權力真空。他的兄弟,也就是秦惠文王所生的十幾個兒子,為了爭奪王位展開了血流成河的大內戰。

這內戰一打就是三年,自然把商鞅之法打到沒人遵守了,什麼經濟農業發展也停頓了,什麼軍事力量也全部用來自己人打自己人了。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諸位王子長達三年的動亂中,必然有著其他六國背後的勢力在幕後進行操縱。王子們的角力,很大程度上,實則是各國勢力在秦國的較量。

打到最後,原來強大的秦國,在這種自相殘殺中變弱,原來已經臣服於秦國的許多國家和部族,也紛紛開始翻臉。

原來在秦惠文王時代收服的巴蜀之國,又乘機叛亂割據了;在北方的戎族義渠本已經向秦國稱臣,此時也再次翻臉稱王,搶了秦國在北邊的許多城池。

當然,其他六國更沒客氣,直接插手內鬥者有之,支持失意的王子爭位者亦有之。照當時的戰國七雄的情勢來看,根本沒有人想到秦國會統一,因為當時秦國的力量並不強,雖然商鞅變法以後,秦國也佔了一些地盤,但基本上都是靠張儀利用合縱連橫之術,也就是連哄帶騙弄來的,真正的硬戰並不算多。

而當時七國中,最強的是楚國和趙國。楚國是因為楚威王滅了吳越,所以楚國的面積在各國中最大;而趙國則是因為趙靈武王胡服騎射改革軍隊以後,趙國的軍事力量成為諸國最強。

落井下石的事都不用人教,看秦國亂了,楚國也沒閒著,立刻陣兵邊境,揚言要收回當初被秦惠文王連騙帶搶佔去的上庸之地。趙國更狠,此時趙國是趙武靈王在位,就直接跟燕國合謀,把押在燕國當人質的王子嬴稷押過來送回秦國去,揚言要秦國必須立他們趙國看中的嬴稷為王,就是歷史上的秦昭襄王。

趙武靈王這麼幹不止一回了,那時候燕國在位的燕昭王,就是趙武靈王和秦惠文王趁著楚國內亂,聯手給擁立的。自然,這場擁立之戰中,趙國好處多多,所以趙武靈王有理由再來一回。但是,如果趙武靈王知道擁立嬴稷會給趙國帶來什麼,一定會後悔到撞牆吐血去。

好運氣不會精準無誤地一定掉在誰的頭上去,擁立贏稷建立傀儡政權,這個創意是誰提供的呢?綜合後來的種種情況,我們認為在秦宮中蟄伏了很久的羋八子,很有可能在這中間動過手腳。

而與此同時,羋八子同母異父的弟弟魏冉也在這些年的爭鬥中,一步步慢慢掌握了一支軍隊。當贏稷回到秦國爭位時,早有準備的魏冉立刻帶兵把秦惠文王留下的非羋氏所生的十多個爭位的王子統統殺光,而秦惠文王的原配王后,也一起被殺。

贏稷登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封母親羋八子為太后,並且整個國家的政權,都由太后掌握。於是,宣太后羋八子成為秦國的實際統治者。

太后之稱,是從羋八子開始的。「太后之號,自秦昭王始也。」「母后臨政,自秦宣太后始也。」她以太后身份統治秦國長達四十一年之久,「東益地,弱諸侯,嘗稱帝於天下,天下皆西向稽首。」

宣太后執政後,起用同母異父弟魏冉和同父同母弟羋戎以及母族中人向壽,掌握了軍政大權。清理了內憂以後,她開始對付外患。

首先是居於秦國西北的少數民族義渠,他們一直是秦國的心腹之患。因為義渠的存在,使得秦國一直以來不敢東進,因為秦國每次對其他國家一開戰,義渠就會在背後趁火打劫。因此想要秦國無後顧之憂,就必須先除去義渠。

為了解決義渠,宣太后採取了色誘的方式,把自己嫁給了義渠王。二人長期以夫妻的形式居住在秦國的甘泉宮中,宣太后還為義渠王生了兩個兒子。這場婚姻使得秦國東進而無後顧之憂,秦人從少數民族那裡學習了彪悍的戰鬥作風,同時源源不斷地將西北良馬運進了秦國,加強了秦國的軍事力量,而在後來的秦國與六國的戰爭中,尤其是戰神白起對楚國的戰爭中,秦國的精工兵弩和騎兵隊伍,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而在這些年中,宣太后也在慢慢地一步步蠶食著義渠的內部,等到時機成熟時,宣太后誘殺義渠王,把義渠所有的土地和兵馬統統收歸己有。從此秦國東進,再無後顧之憂。

無以推測,宣太后此時的心境究竟如何?畢竟她與義渠王夫妻多年,並生下兩個兒子,要說完全沒有感情,是不可能的。但是她畢竟不是一個只為感情而活的女人,而義渠王身為草原之王,自然也不可能絕對單純。

或者我覺得,宣太后吸引義渠王的優點,可能是她從楚到秦,身上所具有的只有數百年王朝才能留下的文化才識和綺麗奢華;而義渠王又憑什麼失去警惕,或者應該從他的草原思維來考慮。草原部族的習俗,是一個部落的頭領死後,另一個部落的頭領娶了他的遺孀,接收他的子嗣和部族,從此將對方整個部族進行合併。

從近看,有在漢高祖劉邦死後,匈奴冒頓可汗寫信給呂後,說要兩家結親;從遠看,清太宗皇太極娶了蒙古部落多名部落長的遺孀,併合並了那些部族。可見,對於義渠王來說,秦王死了,他娶了秦王的遺孀,接收了秦王的兒子為自己的兒子,就等於完成了對秦國的合併。

草原思維真是害死人。他沒想到,秦國不是他的,它仍然屬於秦惠文王的兒子嬴稷。已經完成文明進化的國度,只有父死子繼,而不是草原式的強者為王。

義渠王死了,宣太后和義渠王的兩個兒子下落如何,史書上沒有提起。

有人說,宣太后在殺義渠王的時候,一同殺了兩個兒子。但這樣想未免是以後世的眼光代入,我覺得以宣太后的掌控能力,她是沒有必要去殺這兩個兒子的。她既然敢公開和義渠王成親,敢公然生下兒子,就沒有必要再去殺兩個兒子來掩蓋這件事。參見秦始皇的母親與嫪毐私通公然生二子養在宮中的例子,可見太后有沒有私生子,並不要緊。而這兩個兒子後面不見記錄,推測是改名換姓另作安排的可能性更大。

事實上,宣太后在隱私上面的大膽,遠不止私生子這麼簡單。

在她執政不久,就遇上一件事,這件事也記在《戰國策·韓策二》上。當時楚國亦是大國,自與秦國結盟,便開始對其他國家進行征伐,首先受到攻擊的是韓國所屬之雍氏。

雍氏圍城達五月之久,韓國派人向秦國求援,所謂「冠蓋相望」,就是前一批去秦國的使臣馬車還沒回來,後一批使臣的馬車就已經出發了,兩批人馬在路上都可以互相看到對方的車蓋。但是秦師還是不肯出崤山而入韓。

可能韓國認為宣太后年輕守寡,於是為了增加遊說的力度,最終派出著名的美男子尚靳出使秦國。尚靳不但長得很帥,還擅長辨辭,他先說:「韓之於秦也,居為禁閉,出為雁行。今韓已病矣,秦師不下崤。臣聞之,唇用者其齒寒,願大王之熟記之。」就是說韓國相當於秦國的門戶,出去打仗也是一齊排行如雁行,如今韓國有難,秦國如果不相助的話,就等於唇亡齒寒,希望秦國盡快出兵。

宣太后聽了這話表示,韓國派了這麼多使臣來,只有這位「尚子」說話還有點意思,於是接見了尚靳。雙方見面,尚靳提出了希望秦國盡早救援韓國的要求,宣太后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針對尚靳說的「唇亡齒寒」的故事,對他講了一個同樣與身體有關的故事。

原文如下:「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盡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韓,兵不眾,糧不多,則不足以救韓。夫救韓之危,日費千金,獨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解釋:「我當年『侍奉』先王的時候,他把大腿壓在我身上時,我感覺很重,難以支撐;但當他把整個身子壓在我身上的時候,我卻不覺得沉重了——因為這個姿勢對我有利。現在你希望我去救韓國,如果兵不夠多,糧不夠足,就無法救韓國,但如果我出重兵糧草去救韓國,那我付出這麼大成本,你能給我什麼好處呢?」

這段話,相當大膽,也相當直接,揭示了國與國之間所謂的友情和道義,都比不上利益更重要。

兩個大國之間所謂的友誼,不管是呼作「親密的老朋友」,還是比做夫妻好到如同「度蜜月」,最終,朋友會翻臉夫妻會離婚,決定兩國關係的,只能是利益。

但公然在朝堂之上,面對外交使節,這樣大開黃腔講葷段子,在春秋戰國時代不算什麼,但在後來進入相對封閉的大一統時代後,則令得後世的衛道者老夫子們覺得如同焦雷劈頂,以至於清朝文人王士楨憤而點評:「此等淫褻語,出於婦人之口,入於使者之耳,載於國史之筆,皆大奇!」(《池北偶談》)

然而數千載後的老夫子的口水,傷不著宣太后一根頭髮,她的肆無忌憚,是建立在她的功業、她的權威上的。

在她執政的四十一年期間,她把秦國從七雄之一,打造成了獨霸一國,為一統天下,打下了基礎。

她平定了長達三年的季君之亂,重用秦惠文王之弟樗裡疾為相,重推商鞅之法,使得秦國內部安定下來;她重新收復了巴蜀之地,派李冰入蜀治理,並建成了舉世聞名的都江堰;她殺了義渠王,併吞了義渠之地,從此秦國東進無憂,並得到大量馬匹裝備騎兵,為秦國屢戰屢勝提供了基礎。

同時,她又在軍事上打敗了魏韓趙等國,吞併了楚國大部分土地,利用燕齊矛盾削弱了齊國實力,最終形成了秦國一統天下的格局。

那麼,她是怎麼一步步推行她併吞六國的計劃的呢?

首先是楚國,宣太后先是利用自己出身楚國的這一點舊情,與楚國建立了友好關係。此時楚國的統治者是楚懷王,這個人在歷史上出名地容易被忽悠,屈原故事裡的反面蠢角就是他。小時候我看屈原故事時,覺得很奇怪,楚懷王之前已經上過秦國的當了,為什麼還會在秦國邀請他入秦的時候,不顧屈原的阻止一股腦兒就去了?直到寫到這個故事時我才恍然大悟,楚懷王上一次中計,是在秦惠文王時代,被張儀所騙;而這一次中計,則是在宣太后時代。

在楚懷王眼中,如今執政秦國的太后是楚女,秦王是楚女所生,秦國和楚國已經結成了同盟,更是結成雙重親家,秦國的公主嫁給楚懷王最寵愛的兒子子蘭,楚國的公主嫁給嬴稷當王后。這幾重親戚聯姻,自然是可靠的。他卻不知道,政治上越是親戚聯姻越是不可靠。

秦楚聯姻的事,不知為何激起了魏韓齊三國的聯合抵制,但他們將憤怒一齊對準了楚國,三國聯合伐楚。楚國不得已,以太子做人質,求助秦國發兵。

此時的秦國,已經從季君之亂中走出來,開始磨刀向諸侯了。楚太子入秦為質不久,就發生了楚太子與秦大夫鬥毆事件,太子橫竟然失手打死秦大夫,匆匆潛逃。秦國遂以此為借口,聯合韓魏齊三國攻楚。

楚國疲於奔命,不得已接受秦國的條件,由楚懷王親自入秦,重談和議。楚懷王不顧昭雎、屈原等重臣勸阻,一臉信任地去了秦國,結果一到秦國,就被宣太后母子所扣押,逼著他割讓楚國將近一半的土地。這時候我們有理由相信,楚太子橫所謂的失手殺人,亦很有可能是一個陷阱。

直到此時,楚懷王才知道上了當,犯了牛脾氣,死活不答應,結果被秦國關了起來,不久就很悲慘地死在了秦國。

楚懷王被扣押,宣太后趁著楚國無主,派弟弟羋戎和舅舅向壽帶兵攻打楚國,楚國被打了個猝不及防,打一次敗一次。在宣太后起用了天殺星白起以後楚國就更慘了,白起一直打到楚國的國都郢都,殺了個血流成河,直逼得戰國七雄中的大國楚國,遷都再遷都,遷到變成一個小小的弱國。而著名的詩人屈原因為勸諫楚懷王不聽,在看到楚都被滅時,絕望地投江自盡。至今每年屈原投江的五月初五,我們還用吃粽子的方式來紀念他。

宣太后執政最大的特點,就是打仗,她可謂是秦國歷史上最能打硬仗的統治者。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前的硬戰,許多都是宣太后執政時期打的。早期她起用的是她的舅舅向壽和弟弟魏冉、羋戎,而其中最能打仗的是魏冉。後來魏冉在軍隊中發現了軍事天才白起,向宣太后作了推薦,宣太后力排眾議,大膽地起用了白起這個天殺星,於是,六國哭泣的日子到了。

宣太后一共執政四十一年,由於男權社會的視角問題,這個時期又被稱為昭襄王中前期。而這個時期,恰恰是秦國大敗六國,成為唯一強國的時期。

我們可以從一系列的戰爭中,歷數各國是如何被秦國打敗的。這四十一年中,由向壽、魏冉、羋戎、白起這些宣太后的嫡繫帶兵,先後攻陷趙、楚、韓、燕、齊、魏六國將近兩百餘個城池,殺死六國軍隊一百多萬人,光是白起就殺死韓魏聯兵四十多萬人,殺死趙國軍隊四十多萬人。

天殺星白起之所以能夠所向披靡,除了他自身的軍事天才和宣太后的破格重用之外,更重要的是,白起的撒手鑭就是千里奔襲的騎兵戰術,而當時其他六國卻是以步兵為主的陣營,只有少量的馬車作為指揮。而白起之所以能夠訓練出騎兵來,不可缺少的條件就是宣太后以嫁給義渠王為條件,吞併了義渠,西北少數民族的騎兵之術和源源不斷的戰馬,成就了白起不敗戰神的美名,也成就了秦國打垮六國、一統天下的萬世帝業之基礎。

當宣太后統治期結束以後,秦國一統六國,其實只是時間問題,六國再無能力與之作戰了。

回頭再說宣太后的兒子昭襄王,應該說昭襄王在母親前面是個很聽話的兒子,一直聽話到宣太后六七十歲,他自己也五十多歲了。此時此刻,他不能不考慮自己的身後事,他曾經有兩個兒子,長子在出生後不久,就被立為太子。但這個太子不得宣太后喜歡,一直被派在國外為質,直到秦昭襄王四十年的時候,死在韓國。

昭襄王就想把次子安國君立為太子,可是向宣太后提了很多次,宣太后還是不同意立安國君當太子。為了討好宣太后,昭襄王將宣太后族中的一位少女立為安國君的夫人,史稱華陽夫人。從這個封號來看,這位華陽夫人很可能與宣太后所寵信的弟弟華陽君羋戎有關。

這裡我想提一下,有人認為秦昭襄王的王后叫「葉陽後」,但據考證,繁體的「華」寫作「華」,而繁體的「葉」寫作「葉」,兩者字形相似,所謂「葉陽後」應該就是指華陽夫人。

但就算安國君再努力,宣太后仍然沒有鬆口立他為太子,這時候,自然不免讓人懷疑,宣太后心目中是否另有王位繼承人的人選。

此時,秦國之內,最顯赫的當數四貴,即宣太后的弟弟「穰侯」魏冉、「華陽君」羋戎,以及宣太后的兩個幼子「涇陽君」嬴芾、「高陵君」嬴悝這四個人。

而秦國不但有著父死子繼的傳統,還有著兄終弟及的傳統。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秦昭襄王不免懷疑,宣太后是否因為疼愛幼子,有將幼子立為儲君的念頭。否則的話,她何以遲遲不肯立安國君為太子?

昭襄王這一年已經五十多歲了,不免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在老化衰退,而歷代秦國的國君,壽命長的並不多。而他的母親宣太后七十歲了,老太太依舊精明能幹,他甚至會懷疑,自己有可能走在母親前頭。

昭襄王也許不在乎自己一輩子聽母親的話,因為不管怎麼樣他都是秦王,而且他母親的能力有目共睹,秦國再強大,也是他的秦國。

但如果他的兒子可能會失去王位,他就不能不行動了。這時候魏人范雎入秦都咸陽,遊說昭襄王:「四十一年,國人只知有太后、穰侯(魏冉),而不知道有大王。」昭襄王悚然而驚,於是請范雎為謀士,於秦昭襄王四十一年,設計除魏冉兵權,請太后歸政。

這話聽起來似乎很有英雄氣概,但事實上這一年宣太后已經七十多歲了,魏冉也將近七十了,還不還政也已經差不多了。

這一場政變,看似是范雎遊說,改變了政治格局,但是很明顯,「國人只知有太后、穰侯,而不知有大王」的情景,已經存在了四十多年,昭襄王又不是傻子,豈有不知。縱然昭襄王是傻子,這麼多年,天下遊說秦國的策士多如過江之鯽,豈會沒有人看出這一點,沒有人指出這一點?昭襄王做了一輩子的聽話兒子,他若是想當「有權威的大王」,又豈會到了自己白髮蒼蒼時才因聽了一句策士之言就跳起來!

無他,時候未到而已。

在此之前,不管誰看出來、說出來,都無法撼動老太太的權力,都無法令得昭襄王下這個決心去和自己的母親站在對立面。只有到了和老太太比賽最終時間的時候,只有到了昭襄王怕死後繼位之人不是自己親生兒子的時候,才會採取行動。

范雎,只是在對的時間,說了對的話而已。

但是自宣太后還政,昭襄王迅速立了自己的兒子安國君為太子的結果來看,昭襄王發動政變的最大原因,顯然還是為了太子之位,而不是和母親爭權。

所以在昭襄王達成願望以後,他那長期以來對母親的服從感又佔了上風,宣太后雖然還政,但是所有的待遇依舊不變,而昭襄王對她恭敬如故。

歷史記載宣太后在生命最後的時光裡,依舊有許多情人,其中最出名的一個叫魏丑夫。宣太后十分喜歡他,她在病重將死時說:「為我下葬時,必以魏子相殉。」

對於魏丑夫而言,自己還年輕,還有無限的未來,奉承太后得到榮寵固然是好事,但是要他去殉葬,則是萬萬不願的。

大夫庸芮便向宣太后進言:「人死後可有知覺?」

宣太后自然回答:「沒有知覺。」

庸芮則推演勸說:「如果人死後無知,何必讓魏丑夫殉葬?假如人死後有知,那地下還有先王呢,這幾十年來他豈不是怒火攻心,太后死後若遇先王,帶著個魏丑夫豈不更麻煩。」

一番話說得宣太后打消意圖,轉而去考慮自己的後事了。

宣太后歸政後兩年,壽終正寢。

數千年後,現代人在秦陵附近挖掘,發現了大規模的兵馬俑,剛開始大家認為這麼大規模的兵馬俑理應屬於千古一帝秦始皇,但是近年來卻有專家進行論證,這個兵馬俑更有可能屬於宣太后的陪葬俑。

這是有可能的。俑是陪葬之物,一般是人在生前為自己準備後事時燒製,或者由子女在其死後燒製作為陪葬,而秦始皇是在外出巡遊時暴死的,之前未必會想到自己的死期,是否準備好兵俑也未可知。而篡位的秦二世以及趙高,在二世篡位後把秦始皇其他的兒子女兒統統殺光,秦二世他們是否有這個心為秦始皇燒製這麼宏大的俑陣,也是難說。

而宣太后退政後有五年時間養老,有不少記載她曾為自己大肆修陵準備後事甚至準備讓男寵陪葬的記錄,更兼她有一個孝順兒子秦昭襄王,應該說更有充分的理由燒俑。而宣太后身為楚女殺楚王;身為秦惠王妾而殺盡秦惠王諸子;嫁於義渠王而滅義渠;得趙國之助而坑殺趙國數十萬人,一生做出種種肆無忌憚的逆天行為,必然會為了自己死後在黃泉之下的命運而擔心,而作為一個曾經統帥百萬雄師的女霸主,她必然迷信武力,因此為了自己死後著想,帶著一支龐大的軍隊下黃泉,也是非常可能的事。

目前,秦兵馬俑究竟是屬於宣太后還是她的後嗣秦始皇,只能留待考古專家更多地發現和論證了。不管怎麼樣,宣太后為秦一統天下所做的貢獻,是無可抹殺的。

《權力巔峰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