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看了一本《林徽因傳》,作者的名字忘記了。她是個作家,不是學者,所以寫得更感性,但缺乏思想。但是從此書和我自己曾經閱讀過的資料看,我得出如下觀點,在改試卷的時候順便跟中國現當代文學教研室的老師說了說。
據說,林徽因其實最愛徐志摩,因為他才華高而深情,為了她拋棄原配張幼儀,更因為他是她的初戀,是最純真時候的戀愛。林徽因50多歲臨死前,見過張幼儀和徐志摩的孩子之後就不見其他人了,可以說這是因為她覺得自己同時對不起張幼儀和徐志摩,也因為想在臨死之前更真實地面對自己。她看到徐志摩的孩子就像看到徐志摩本人一樣,這就是她一直深藏而又不敢觸碰的愛。這恰如一句流行歌的歌詞說的:「對不起,我愛你!」
林徽因對梁思成更多是責任與同情。因為雙方父親有口頭約定,不好反悔,而且梁思成參加學生運動時被軍閥的汽車撞成半殘廢。這促成了林、梁的感情發酵。當然也因為梁思成很有才華,很真實,有煙火味,也很愛她。所以新婚之前,梁思成問她:「有一句話,我只問這一次,以後都不會再問,為什麼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長,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準備好聽我了嗎?」從這句話來看,林徽因是很愛梁思成的。
她除了徐志摩、梁思成外,還有一個金岳霖。她愛金岳霖,因其飽學而執著。她是後來才接觸金岳霖的,她對金岳霖是敬佩中的愛慕。有一次從金岳霖家回來後,她很沮喪地對梁思成說,她同時愛上兩個人,怎麼辦。梁思成說讓她自己選擇,如果選擇別人自己可以退出。林徽因雖然沒有選擇金岳霖,但是金岳霖的故事和情感還是令人動容的。但是金岳霖為何如此?除了深愛,也許是因為林徽因給過他暗示。有的女老師聽了說,如果有一個像金岳霖一樣的人愛自己,自己願意為他做任何事情。
因為徐志摩、金岳霖的存在,梁思成愛得很累。他老是有一種要被頂崗的感覺,他退出,林徽因就是金岳霖的了。如果說林徽因對梁思成的愛是一種承諾,那麼梁思成對林徽因的愛更多的是理性甚至負擔。所以我有的前輩說有的資料顯示,林徽因的葬禮,梁思成卻借口感冒而不去參加。
我說林徽因太多情,但是有個女老師說,她不是多情,是貪心,想把所有好處都佔盡,想得到所有男人的愛。這怎麼可能呢?!她想愛所有男人,結果害了所有男人。女老師們說,其實梁思成是最適合做丈夫的,金岳霖也可以,因為他們都是學者,比較理性和實在。當然,這也是相對的。但是徐志摩不行,因為他是作家、詩人,性情善變,分不清現實與理想。找丈夫或者妻子不能找演員、藝術家和作家,就是因為這個。這只是一種大致的有道理的說法,因為從現實世界的離婚者的身份看,什麼職業都有,所以能否結合,還是因人而異。如魯迅、巴金、沈從文、凌叔華、冰心、傅雷等作家的婚姻不也是很好嗎?徐志摩的確感情太濃,太多情,同時愛林徽因和陸小曼,感情不專一。不過他對陸小曼的確很好,這也是事實。至於是否適合做丈夫,我比較贊成女老師們的意見。性格平和、實在、理性的人做伴侶會好一些,因為安穩才會有幸福。
林徽因嫁給梁思成,把婚姻給了他;但據說把愛給了徐志摩。這使我想起我的一位北方的朋友,他曾經很苦悶地跟我訴說,他事業做得好,性格也好,但他的婚姻也是如此。妻子的愛給了短期缺乏聯繫的初戀情人,婚姻給了他,所以婚後不愉快的根源不是因為性格、思維、習慣差異,而是因為愛得不夠,看不慣,理性堅持多年,最終只能分手,心灰意冷。
對於能夠接受比自己大多少歲的人做配偶的問題,男老師們說10歲以內,女老師們說10~20歲也可以,並舉了一連串名人的例子,如魯迅呀,巴金呀等。為什麼會有這個差異?大概女的更重視安穩和性格,男的更注重和諧和外表吧。其實安穩的生活和性格未必與年齡有關,年齡只是原因之一罷了,經濟條件也很重要。
國外有的哲學家說,愛情是一種感覺,感覺是不可靠的,要靠理性去經營;婚姻其實是不符合人性的,因為把兩個人拴在一起幾十年。有的女老師說看電視節目,外國記者採訪了金婚夫婦,問他們怎麼堅持到金婚。他們說最幸福的婚姻也有250次想掐死對方的念頭,有500次想離婚的念頭,但是能夠堅持就是因為實在;孩子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喜歡是暫時的,戀愛是暫時的,而愛則是一輩子的事情,最樸實的事情。中國人古來講究恩愛和過日子,大概就是對此的詮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