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與青春逝去又何妨?

趙薇要導演的由網絡文學改編的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題目很吸引我,而很多學生已經盼望觀影。我原來以為趙薇是80後,但搜索之後才知其年齡和我相仿。我以前寫過詩歌《我年輕的時候》、《午陽》和散文《是誰偷走了我們的青春》等,其實就是對這一命題的思考。我跟學生一起拍畢業照的時候,寫了一句話——一張照片定格了終將逝去的青春。應該說可能最多十年八年,他們從外貌上就已經不青春了;從心態上就更難說,有的大二學生才20歲,就說自己心態很老了。我搞不懂這一代人的心理年齡到底幾何。

什麼是青春?或者說什麼是青年?我以往的想法是青年須是30歲以下,不過說老實話,當我2006年讀博士的時候,因人到中年,已經沒有「我是青年」的感覺,只因忙得不可開交,對此缺乏關注。但當我2009年博士畢業到此任教的時候,面對著一張張年輕的面孔,我才發覺我的確已不是青年,而是中年,只是因為剛畢業,較有激情,也不太在意。我真正注意到我的年齡是在2011年評上副教授,準備申報博士後的時候,那時主要是想抓住青春的尾巴,把該上的學上完,把該評的職稱評完。

那時候我想,糟了,還有20多年自己就退休了,時間過得太快了。那時候,我的確有點焦慮,也才驚覺人們關注某事物,可以是熱愛,也可以是焦慮。只不過,沒焦慮多久,我就釋然了,也轉向熱愛了。記得今年(2013)過年前的一天中午,看著天上的午陽,我覺得人到中年其實就像午陽,它有智慧有力量有愛有為,只不過它的精彩到了晚年就會被消費被休閒。因為晚年並不是一個有創造力的年華,它絕大部分的東西都來自中年。人到中年,我有對中年的一種確認,如果說青年是朝陽,晚年是夕陽,那麼中年就是午陽,我就處於這個不上不下卻應該最有作為的人生階段。我現在的心態是「我已是中年,但還不算老」,以提防我的懶惰和頹廢。也許到我老的時候,我會想「我已是老年,但我還有餘熱」吧。

有的朋友笑我現在一開口就是「我年輕的時候」,似乎我已經七老八十的樣子。不過已經三四十歲了,的確不能說年輕了,雖然有時候會給人還有點年輕的感覺。當然,我也知道真正的年輕大概不僅在於年齡,還在於心境,有的年輕人就給人心態比較老的感覺,而有的前輩依舊能夠保持一顆童心。這也許才是真正的年輕與單純,即歷經滄桑後的洗盡鉛華。不過當有的前輩說我還年輕,還可以去沖的時候,我就會想這是說我還具有一種年齡上的相對的年輕呢,還是說我尚擁有一顆年輕的心,還沒到我說什麼滄桑的時候呢。也許兩種意思都有吧。不過我永遠記得前輩的這番話:「我還在做,你們也要跟著做;哪一天我老得研究不動了,你們還要做,因為你們還年輕。」這就等於把年輕延伸到很老的時候,這很可敬,也很可怕。我也許不能至,但心嚮往之。

有學生問我:「年輕人的衝動您如何看待?」我想衝動是年輕人的特徵,沒有衝動就可能沒有衝勁,或者說衝勁是更有力量和更有方向的衝動。不過在衝動沉積與冷靜之後,年輕的動會變為年輕的力,這也許就是有人所言「我不擔心你的水平,我只怕你沒有激情」的道理吧。而這種激情卻需要更大的衝勁,也需要更大的理性。

一個人很青春的時候,他是不會注意到青春的,當他真正注意時,已經不再青春。趙薇想拍《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大概也是出於這種心態吧!只不過,當我們注意到青春逝去時,我們能夠做的或者是懷念,或者是總結,或者是繼續追求。作為青年的我們,要看世界,闖世界,不是讓世界把自己同化惡化,而是讓自己成為別人難以撼動的世界。這至少是我的追求。

其實,時間永是流逝,人類總有生死,青春逝去又何妨呢?只是當身外的青春逝去時,你最好保持心內的青春。那就是熱情敏銳,享受生命,慢慢地將之變為寧靜清越,睿智達觀。你管不住年華的流逝,但你管得住年華的格局和走向,這就夠了。如此,別說是青春逝去,就算是老之將至,大限漸近,又有何妨呢?!簡言之,人可以失去青春,但不可以失去自信自愛。

《青春,就是用來追問的:一位大學老師的答問日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