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流行語和數字控

我很驚奇地發現,我基本上不用網絡流行語。它們一般被年輕人使用得多,如學生、白領、年輕老師等。我當初想,這到底是因為自己老呢,還是認真呢?很老嗎?也不是,而且用不用網絡流行語和年齡似乎也不存在必然的邏輯關係。且不說媒體娛樂圈的老大哥大姐,有的老教師也不時蹦出幾句網絡流行語呢。不過認真的確認真,但是認真似乎與用不用網絡流行語也沒有直接關係,我只是不喜歡,不習慣罷了。

有學生評價說:「有時,這些流行語言就像一場驟雨,把城市的公路街道熱氣刺激出來。漸漸地,熱氣就會沉了下來。若說是老則淺薄了歲月的積澱,若說認真則稍顯控制的無味。我更願意相信是自然而然的婉拒,是一種習慣。有時我覺得自己也有自己的流行語言,用久了會心生乏味、恐懼、焦慮。」應該說他的感覺很到位。有剛認識的朋友就說,一看就知道我是做學問的,石頭般樸實,樹一樣堅定,書一樣沉靜。我不用網絡流行語大概與這種氣質有關。

但是,我也是知道網絡流行語的意思,而且會運用的,只是我極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罷了,或者說用而不為所役是我追求的境界。我上學術論文寫作課的時候,講關鍵詞,就順便講到網絡關鍵詞或網絡流行語。下面是我上課前搜尋之後胡編的一段網絡流行語。

你知道我「童鞋」(同學)叫「神馬」(什麼)名字嗎?不知道?囧,真雷人,該打PP(屁屁);知道?真酷,真給力,很好很強大,要對你「嚴重打倒」。不過「神馬都是浮雲」,不知道也沒什麼「鴨梨」,不要亞歷(壓力)山大。好吧,「我做出一個艱難的決定」,告訴你吧,我童鞋叫李啟銘。TMD(他媽的),難怪他口出狂言「我爸是李剛」,「你是替黨說話還是替老百姓說話」,「我只為領導辦事不差錢」。你搞錯了,他是山寨版的。亞克西,真是「恨爹不成剛」,傷不起啊!

這是我隨口編的句子。其實網絡詞彙能夠流傳下來,成為書面語的不多。如果這樣的詞彙成為交往用語甚至書面用語,是容易造成思想混亂或者文化的再度淺表化、情緒化的。有的諧音的、不雅的流行語似乎也不能進入詞典。《咬文嚼字》雜誌也以這一理由把「屌絲」等排除在2012十大流行語之外,為的是傳遞「正能量」。

數字控,就是對數字特別喜歡、敏感甚至癡迷。社會上有不少數字諧音流行語:如886拜拜咯,88拜拜,3166莎喲娜啦(日語「再見」),874不去死,9494就是就是,7456氣死我了,1314一生一世,20愛你,320想愛你,520我愛你,5201314我愛你一生一世,520320179我愛你想愛你一起走。

數字控的另一情結就是過數字節日。如1111是光棍節,20111111是極品光棍節,已經過去的11111111是絕版光棍節。

201314是2013年1月4日,就是「愛你一生一世」,適合結婚談戀愛之類;2013年不行2014年也可以,就是201413,即愛你一世一生。說句調皮話,1314只有「一生一世」的意思嗎?肯定不止,也可以是「要生要死」,只不過前者強調時間和深度,而後者強調力度、酷烈、痛苦和緊迫感,前面加上20即愛你,無論哪種意思都與深愛相關,但是比較而言還是「一生一世」更可愛罷了。當然,它還可以是「一散一死」,反正是諧音罷了。你用這種諧音,別人也可以用另外的諧音。

520也是如此,除了我愛你(吾愛你),它也可說是普通話的「無愛你」,「吾愛零」,還可以是粵語的「唔愛你」,「唔要你」。誰說5就一定是我(吾)呢?它也可以是「無」、「唔」甚至是「烏」。如此,520不就是「烏龜才會愛你」了。誰說2一定是「愛」呢?它就是個數字2罷了。誰說0一定是「你」(您)呢?它也可以說「零」,是「寧」。如此,520不就是「無愛零」、「吾愛寧」了嗎?如果誰對誰說一句520,聽話者頭腦發昏,說話者卻不是一個有責任、有能力、有深愛、有胸懷的人,聽話者就會變為250。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數字,與愛無關。當然,如果一個又傻又天真的250,遇見對的人,才會得到真愛520。只有真心對自己好的人,才值得珍惜,這是很多人用很長時間,成熟後才領悟的真諦。只是有的領悟晚了,真心人已經走遠,而有的領悟得早,就獲得真愛。

20111102據說是最完美的日子,把愛和尊重獻給親朋好友,如那一天我就收到快畢業的2008級學生的祝福。而20121212是愛你要愛要愛要愛。

有時候想想這些數字時代的數字控,不知道是新鮮、膚淺、自嘲,還是自娛自樂,抑或尋找紀念意義。其實這主要是共性的而缺乏個性的東西。只不過有時候,這樣的數字可以隱蔽地表達,加上明確的語言可以有趣地表達,再加上自己的心裡話可以略有一點個性地表達罷了。但是如果當真在這個時間去談戀愛,尤其是去結婚,就有點太衝動了,畢竟這應該是建立在深愛、理解和一定物質基礎上的。

一串數字終歸是一串數字,如果衝動之後冷靜下來甚至會發現這是冷冰冰的數字。愛不是數字,日子不是數字,那是實實在在而又真情平淡的愛和日子,所謂「過日子」,所謂「恩愛」,當作如是觀。否則,紀念就真的成為紀念,甚至成為「紀念碑」了。

《青春,就是用來追問的:一位大學老師的答問日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