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18歲的夢想,雷軍40歲開始「第二次創業」。他在新浪微博中這樣介紹自己:「小米創始人,以前曾參與創辦金山軟件和卓越網,業餘愛好是天使投資。」從2007年離任金山CEO後,他投資過UC瀏覽器、凡客、多玩、樂淘等十多家新銳創業公司,但熟悉雷軍的人知道,他的野心絕對不是做天使投資人。
「什麼是成功?每個人眼裡的成功都不一樣。我認為,成功不是別人覺得你成功就是成功,成功是一種內心深處的自我感受。我不認為自己是成功者,也不認為自己是失敗者,我只是在追求內心的一些東西,在路上!」
雷軍做金山的時候非常苦,大家都說他是勞模。他就把金山上市當作目標,當他登上山頂後,很落寞很無聊,所以就退休了。他40歲生日的時候,想起來有個18歲的夢,所以就創辦了小米。
或許,當以社會功利的眼光來評價雷軍的時候,他已經相當有成就了。當功利性的目標過多強調成就時候,就會忽視成就感。成就在於自己已經到達了哪裡;成就感在於翻過了幾座山,跨過了幾道河。有不經歷困難和挫折而獲得的成就,但沒有不經歷困難和挫折而獲得的成就感。成就,是以社會的標準來衡量的,而成就感,則是用自己的標準來衡量。
成就,甚至成功,都是可以直接給予的,而成就感則只能通過自己努力獲得。
有成就的人,不一定就有「成就感」。貌似成功的人,不一定有成功的感覺。
已過不惑之年的雷軍,面臨著內心巨大的困惑,那就是他缺少一個讓自己內心踏實的東西:「我原來不成功,今天也不成功,我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沒達到。在我看來,我是失敗的,很多人都說我是成功者,但我感受不到。我是一個成就驅動型的人,這樣的人,能夠忍受各種痛苦,然後前行。」
在雷軍看來,有追求不一定有原則,有原則不一定有追求,原則和追求是兩個意思,夢想是指內心的追求,當內心有目標,就會過得比較充實,內心沒有目標,會迷失。今天我們這個社會有很多迷失,迷失之後就會沒有原則。只要有目標,每個人都可以很偉大。哪怕掃地,把地掃得很乾淨,這也是一個目標。現在關鍵問題是,很多人連地板都掃不乾淨。
那雷軍的目標在哪裡呢?
「按自己的方法做事,而不是按別人的預期來做。」他說,「我想辦一家好公司,而不是一家大公司,也不是最掙錢的公司,也許股東、員工有這樣的需求和想法,但不是我的想法。」
他理想中的好公司,要有好的產品,要讓用戶喜歡,讓用戶變成發燒友和粉絲。他說:「中國真正有粉絲的公司不多,我想把小米辦成一個有粉絲的公司。」而這個理想,他已經看到了雛形。
小米,處處體現著雷軍對成功的這種理解。
在雷軍看來,創新的本質就是自己熱愛這個東西,鑽研這套東西,然後把有相同想法的人聚集在一起。小米就是這種想法的體現。他把小米的群體分了兩類:一個叫發燒友;一個叫泛發燒友。泛發燒友是指你可能不專業,但你得有專業設備。所以小米就是給貼了一個標籤,不一定真正專業,但是有專業的想法,願意選擇帶著專業氣質和這種角度,這就是小米。
按照這種思路,小米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小米舉行發佈會之前,他要求市場部請1000名小米粉絲到場,市場部覺得有壓力,計劃用兩周時間來邀請。結果邀請函發出去後,沒有推廣,兩天報名人數就超過了1000人,還有粉絲說要騎幾百公里的自行車來參加。無數人走後門、找關係想來參加,你能理解這種熱情嗎?一個新產品的發佈會,有這麼多人來要門票,本身就說明產品的吸引力,這是挺難的一件事。
雷軍做小米,不僅僅是要讓自己享受成功的感覺,也讓每一個參與小米的人有成就感。雷軍辦小米的目的就是聚集這麼一幫人的智慧,做大家能夠參與的一款手機。當小米在網上發動過百萬人參與,參與者提的建議如果被採納了,就會覺得「這個功能我設計的,你看我多牛」。說得直白一點,小米銷售的是參與感。有人發明了一個功能,會把辦公室每個同事動員起來用小米,把家裡人動員起來。他們覺得小米是他們的小米。
小米成了一個網友的圈子。後來延伸到組織各種各樣的同城會活動。還有去小米之家做義工,義務幫著別的米粉服務,他們覺得很有成就感。這就是小米真正的精髓。
雷軍說,這就是他所希望的。不需要賣很大的量,而是踏踏實實把產品和服務做好,否則:「就算百分之一的人罵你,也是鋪天蓋地的,讓前面的一千人一萬人喜歡才重要。我不認為盲目的追求量是一件能把公司做好的事情。」
對雷軍來說,創辦小米不僅是一次創業,更是心境上的一次自我調適的過程。
「被高度關注以後,人會自覺不自覺想做一些譁眾取寵的東西,因為你總是希望能夠引人注目,很多企業家都是差不多這樣的。」在金山時長期處於高關注度的他,自己創業時就堅持一定要讓自己心境平和,不會為了外界說什麼做什麼,影響自己的心態和判斷。
所以他說:「你也就理解了我的困難和問題,你不能取悅每個人,總有人喜歡你,有人討厭你,還有些詆毀你,這是你要付出的代價。」
集眾人的成就感,讓自己感到成功,這就是雷軍做小米的方法,也是雷軍做小米的目的。當所有的人都能在小米身上體驗到成就感的時候,小米不成功也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