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一直倡導在中國的企業中,要大力弘揚工業精神。目前,人類社會正在由工業時代向信息時代邁進,需要強大的工業精神來支撐。工業精神就是重視理性、重視實業、重視科學、重視創新,提倡合理謀利,實現多邊共贏雙贏,把貪圖財富的個人行為轉化為合理的社會行動,摒棄一夜暴富、短視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態。這種工業精神意味著要不怕吃虧、勇於奉獻,對消費者、對社會、對公眾有高度責任感。只有擁有這種工業精神,才能正確引導行業和產業的健康發展。
董明珠認為,工業與商業是不同的。工業是一座用一塊塊磚頭構建起來的大廈。大廈的高度取決於地基的牢固程度。因此,僥倖與投機在這裡都不起作用,只有秉承一種「工業精神」,朝著理想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才能走向未來。對於格力來說,企業的發展不僅要具備核心競爭力,更需要用一種靈魂性的東西去充實它的文化。董明珠結合個人實踐指出,盡快實現企業發展的精神動力從「商業精神」到「工業精神」的轉化,是當前中國企業發展的一項靈魂性的支撐工作。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大部分企業長期用「商業精神」來指導發展,什麼賺錢做什麼,完全用一時的利潤標尺來衡量。仿冒與跟風、價格戰、同質化、產能過剩等,其實都是「商業精神」帶給中國企業的後遺症。
董明珠所理解的「工業精神」就是少說空話、多干實事的精神,就是全心全意關注消費者需求的精神,就是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精神,就是用企業的力量來推動社會發展的精神,就是所有行為都必須對未來負責任的精神。把這些歸納起來,就是「吃虧精神」。企業有了這種「工業精神」,就可以把人的力量和智慧無限地聚合起來,最大限度地實現自主創新,創立民族品牌,推動中國的製造業和國民經濟向前發展,最終實現與世界先進水平接軌。當代中國需要「工業精神」,格力也需要「工業精神」,如果不是這股工業精神在提供支撐,格力不會走到今天。提到這一點,董明珠總有很多感慨。
她說:「做企業,不能把目光盯在追求短期利益上,忽視對長遠利益的考量。要想腳踏實地地做好企業,一方面,要在技術研發和自主創新上少說空話,多做實事;另一方面,要切實關注消費者的根本需求,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用企業力量推動社會發展。」她還直言,在國內具有勞動力、土地資源成本優勢的條件下,眾多企業用純粹的商業精神來決定發展思路,從而導致了只注重追逐短期利益,而忽視對長遠利益的審視。
對利益的絕對追逐是商業精神的最大特徵。董明珠說:「由於我們的社會缺少商業倫理的監督,加上整個社會精神的缺失、整個社會責任的缺失,這種對金錢的追逐已經放大到了極點,錢似乎成為了企業行為的主宰。這一點,在零售業和製造業表現得尤為突出。而眾多的案例表明,凡是以商業精神來指導行為,無論是零售企業,還是製造企業,都無法成為真正的贏家。」
董明珠說:「在我心中,真正的工業者必定是『工業精神』的實踐者,有理想、有抱負、有社會責任感,願意為長期價值放棄眼前利益。真正的工業者會把推動社會進步作為自己事業的核心,而非簡單地獲取利潤。中國要發展,需要的就是這種真正的工業者和他們的『工業精神』。他們要獲得利潤,但並不僅僅為了獲得利潤。他們的利潤是由自主創新而實現的核心技術發展帶來的。我自認不是一個聰明的人,只是一味朝著認定的方向前進。對我而言,我所在的格力電器的方向就是我的方向。我希望格力空調能成為世界上叫得響的品牌,能讓中國空調業在國外同行面前挺直腰桿。為了這個目標,我們只做空調,不給自己留一點後路;為了這個目標,我們建起中國最大的空調實驗中心;為了這個目標,我們一直不願意多說什麼,而是全力服務於我們的顧客……」
多少年來,格力一直不懈地在擁有獨立的技術和獨立的市場方面搏擊著。不喜歡拋頭露面的朱江洪,專注於攻克技術難關;而雷厲風行的董明珠,則側重於打造獨有的營銷模式。兩人優勢互補,奠定了格力內外兼修的強大基石。而人們更為關注的還是董明珠。在中國的製冷業,董明珠是一個堅定地把工業精神作為發展信條的人。在眾多企業都在走多元化擴張之路的時候,格力卻一直堅持專業化道路,一心一意把空調做好,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消費者能用上更好的空調。
董明珠最喜歡閱讀《福特自傳》這本書。瞭解福特故事的人,就會發現董明珠與福特之間有很多相似之處。福特放棄自己穩定的工作,專心致志搞研究、搞試驗,就是為了能盡早實現發明汽車的夢想。汽車造出後,福特又不辭勞苦,潛心研究,最終發明了汽車生產流水線,創造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奇跡。而支撐他行為的動力,就是為了讓每一個美國人都能開上福特汽車。一百多年前,福特因為執著的工業精神而成功。
工業精神與商業精神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工業精神是一座用思想與汗水構建起來的精神大廈,是與僥倖和投機格格不入的。董明珠閱讀《福特自傳》後發出了這樣的感言:這個工業精神,簡單地說,就是吃虧精神。她甚至傲氣地吐露:在聰明人居多的美國,卻只有一個福特發明了汽車。而同樣,在快速發展的中國工業界,也很難再找到能與格力惺惺相惜的同行之音。
董明珠覺得,企業和個人要成就一番大事業,沒有一點奉獻精神是不行的。她就是從一個小小的業務員做起,一步步做到今天格力電器董事長、總裁的位置,她把自己的青春年華全部都投入到了格力的事業中。而讓她一直痛心的是,當今時代隨著社會的整體浮躁,中國的大部分企業都在用商業精神來指導企業的發展方向,一切以賺錢為目的,完全拋棄了對社會負責的精神。甚至是一些地方政府也在利益的驅動下忽略了社會的協調發展。
很多人對董明珠倡導工業精神的做法感到有些疑惑。一個人做企業,盡心盡力地把企業做好、讓企業賺錢就行了,講那麼多的責任擔當幹嗎?
董明珠認為:從表面上看,商業精神和工業精神都是追求利潤,但從獲利的方式來看,就會發現商業精神與工業精神有本質上的不同。工業精神與科學技術有著直接而緊密的聯繫,工業精神實際上就是科學精神的延伸。與商業精神相對照,工業精神更講求信用,講求公平競爭,講求長遠利益。這方面,可以從格力的發展軌跡中得以驗證。正因為董明珠對工業精神的執著,才讓格力發展得更加迅速,也吸引了更多有識之士加入到了跟跑的行列。
董明珠經常用強硬的口氣來規範經銷商的行為。她說:「要先做事,再賺錢。你不能今天賣格力,明天去賣其他品牌,後天又換了一個其他什麼牌子。空調不好賣,你就去賣洗衣機;洗衣機不好賣,你就去賣冰箱。這不行。我所要求的,是要你一輩子都賣格力空調。」她要求全國的格力經銷商都要理解和認同格力的企業文化。董明珠以一種不容置疑的態度,把她所倡導的工業精神融入到格力的流通渠道裡。她完全知道商業精神會給企業帶來怎樣的後果。商業精神所帶來的不是大家的共贏,而是互相殘害。
在空調行業習慣於靠價格戰來佔領市場份額的時候,格力卻默默無聞地潛心於工業製造,每年都要拿出巨額資金來搞產品的研發試驗,並且在原材料價格上漲的情況下,依舊採用名牌壓縮機電機以及優質鍍鋅鋼板和優質螺旋鋼管,堅決不在材料上偷工減料。其實,這恰恰是工業精神的具體表現。工業精神不僅僅是吃虧精神,還包含著鍥而不捨的創新精神。
董明珠強調:「一味地追求商業精神,很容易使企業團隊變得懶惰。企業為了賺錢,把各種手段都用到了極致,喜歡抄近道、走捷徑,往往忽視了產品的研發,最後養成了懶惰的習慣。企業總想在短時間內撈取暴利,時間久了,產品技術就會跟不上市場的需求。從短期效益看,工業精神確實是一種吃虧精神,因為企業必須要耐得住寂寞,要投入巨資潛心搞研發試驗。但從長遠來看,這一切都非常值得。」
董明珠所追求的目標,就是把格力打造成世界級的名牌產品,讓格力成為中國人的驕傲。事實上,董明珠二十多年一直恪守一個信念:一個有責任的人,要敢立潮頭勇擔重任;一個有責任的企業,要產業報國造福社會。到2013年,她已經把格力打造成年營業總收入超過1200億元的全球知名企業,自2005年以來,一直蟬聯著世界空調銷售的年度冠軍,締造了家電行業的發展奇跡。
在商業精神氾濫的今天,董明珠卻一直高舉著工業精神的旗幟,不打價格戰,不打概念戰,老老實實地做產品,老老實實地做品牌,老老實實地做服務。她專注工業精神,專注中國製造,用中國製造,創造了世界紀錄,讓全球都為格力喝彩:好產品,中國造!
格力的社會責任還體現在股市方面。作為一家上市公司,格力一直都在按照上市公司規範的行為去運作。既不違背上市公司的相關規定,也不像一些上市公司的大股東那樣,把上市公司作為搖錢樹來圈錢。當初,格力上市時,募集資金不過7億元,而到2013年,格力給股民的分紅累計超過了84億元,是募集資金的整整12倍,企業的資產總額超過1000億元,累計納稅超過290億元,實現了股民、企業和國家的多贏。
董明珠一直考慮著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格力電器從1997年起,就不再需要銀行貸款來經營自己,而完全依靠自有資金來謀求發展。2001年,格力開始在重慶建設生產基地,當年就給國家和地方創造了3000多萬元的稅收。目前,重慶基地的員工人數超過8000人,年生產家用空調500萬套,成為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在西部最大的生產基地,有力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到2013年,格力電器已在全球建立了九大生產基地,格力專賣店近2萬家,自主品牌空調遠銷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用工業精神規範企業行為的格力,必將開創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