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編遣會議的糾紛

在北平方面的事務已粗告結束,蔣總司令便於7月25日啟節南旋。馮玉祥與吳敬恆旋亦聯袂離平。吳先生是馮玉祥約他到其軍中小住的。馮氏素以刻苦耐勞、粗衣淡食出名,吳氏此次特地隨馮前去,嘗試其「苦生活」。

7月28日,閻錫山、李濟深、戴傳賢和我也結伴專車南下,自平漢路轉隴海路到開封小游。開封為馮玉祥駐節之地,渠以地主之誼,親來車站迎接,並導遊名聞全國的開封博物館。其後,我們又同車到徐州,轉津浦路返南京,預備出席正在籌備中的五中全會。

五中全會於8月8日在南京正式揭幕。會中,除一般黨務議案外,最重要而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便是各地政治分會的存廢問題。政治分會的設立原為蔣先生的意思,現在才施行數月,蔣又欲把它取消。馮、閻二人和一部分黨中元老,如李煜瀛、張人傑等,則主張暫時保留。於是,由政治分會的存廢而牽涉黨的理論問題:「三民主義」的政治體制,究系中央集權還是系中央和地方均權?蔣派人士主中央集權;李煜瀛、張人傑等元老則說,總理遺教地方自治理論中明白規定中央與地方均權。後者主張有步驟地削藩,逐漸削減政治分會的權力,然後加以裁撤。如生吞活剝地加以撤銷,恐怕要出亂子。這一問題鬧得滿城風雨,結果還是無疾而終。

五中全會所通過的最重要決議,便是實行五院制,並推選蔣中正為國民政府主席,譚延闓為行政院院長;並成立編遣委員會,設法裁減全國兵額。

蔣先生同時並任命馮玉祥為軍政部部長,閻錫山為內政部部長,我為軍事參議院院長,並希望我們三人長期住南京。我曾向蔣先生建議說,我長期住南京絕無問題,因為武漢政治分會可由程潛、胡宗鐸、張知本各委員負責處理大政,第四集團軍也可由參謀長代拆代行。但是我深深感到馮、閻二人絕難長住京畿,因為他們二人的軍中大小事務悉由他們親自裁決,參謀長形同虛設。他們二人不在軍中,則軍中一切事務都要停頓。強留他們長住南京,反不若讓他們常去常來比較好些。

至於裁兵問題,我向蔣先生說,裁兵不難,裁官難,裁高級軍官尤難。

因士兵均系招募而來,軍中逃亡風氣很盛,任何部隊如停頓一年不招兵,則士兵人數便可能降至半數,如著意裁兵,則下降速度自更快了。至於下級軍官,退伍後轉業也不難,如強迫他們退伍,尚不致引起嚴重抗拒行為,而師長以上將領就不同了。軍人到少將以上,便成為一純粹的職業軍人,正如一隻桐油桶,除盛油外,別無他用。如對他們任意裁撤,而不予適當安插,他們兵符在握,必然不肯就範,那就反使中央為難了。

為今之計,莫若由政府提出一筆巨額經費,將各軍中的高級將領分批派遣出洋考察軍事,一則可以增長他們的見聞,再則可以作一迴旋的步驟。他們回國後,可令入高級研究機關深造。其可繼續任用的,仍給以軍職,其不堪造就或自願退伍的,則由國家優給退休金,使能優遊林泉或轉務他業。國家所費雖巨,然亦革命軍人於革命成功後所應得的報酬。再退一步想,萬一因裁兵不慎而招致內亂,所耗軍費將更不止此數了。

蔣氏聞言唯唯,未置可否。其實,他這時已另有腹案。他的第一集團軍斷難裁減;至於其他各軍,他意對第二集團軍首先開刀,然後再及其他,庶可各個擊破。

編遣會議表面上系根據五中全會的決議案而成立。會中設常務委員九人至十一人。蔣總司令、各集團軍總司令和前敵總指揮等都是常務委員。1929年1月1日,編遣會議舉行成立典禮。嗣後連續開會達一月之久。

在這些會議中,蔣總司令便首先提出編遣第二集團軍的計劃。但據當時中央的統計,各集團軍的人數卻以第一集團軍為最多,約二十個軍、四個獨立師,共五十餘萬人。第二集團軍共十個軍、八個獨立師,合計四十二萬餘人。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馮玉祥因蔣氏未提到第一集團軍的編遣計劃,殊感不服,遂提出辯難。

馮氏首先提出裁兵的原則:(一)裁弱留強;(二)裁無功留有功。他因而指出,第一集團軍內所收編的南北部隊十餘萬人,應該是首先裁撤的對象。如今這些收編的部隊留而不裁,反要裁北伐有功的正規部隊,實有欠公平云云。

馮氏語畢,蔣先生便說,第一集團軍也有編遣的計劃。他要何應欽回答這一問題。何氏起立,說了些不著邊際的話,未提到任何具體方案。馮氏頗有不愉之色。此後不久,馮氏便稱病不到軍政部辦公。馮氏未稱病前,閻總司令已像熱鍋上的螞蟻一般,急於回防,但又不便說出口。然此公工於心計,結果蔣先生留他不住,勉強允許他回太原一趟。於是馮的內心更為著急,「病」也轉劇。我們有時到馮的住處去「探病」,只見他臥房裡炭火熊熊,馮氏則臥在床上,蓋了兩張棉被,滿頭是汗,呻吟不止,好像真有大病的樣子。

蔣先生有時也親往探望馮氏,並囑他好好靜養。孰知一日,馮氏竟秘密渡江往浦口,乘事先預備的鐵甲車返回原防,並留書與蔣主席道別。

馮氏一去,所謂編遣會議自然就無疾而終。僅就原先通過的議案,成立南京、武漢、太原、開封、瀋陽五個編遣區,緩圖編遣,大會乃匆匆結束。

《李宗仁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