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和中國台灣一度的執政者,蔣介石在1949年以前統治中國22年,在1949年以後又統治中國台灣26年。他對近代中國歷史和兩岸關係的發展影響深遠,但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人群對他則褒貶不一,特別是有過兩次合作而又長期對抗的國共兩黨,對蔣氏功過有著完全不同的詮釋。研究20世紀中國歷史的學者,很難繞過蔣介石這個人,雖然蔣氏已在1975年故去,成為歷史人物,但對其功過得失的評價在兩岸仍然存有很大的差異和爭論。
自1990年代開始,隨著大陸改革開放的推進和台灣政治形勢的變化,兩岸學界開始重新審視蔣氏的歷史地位,對蔣氏的歷史功過逐漸有了新的認識。在台灣,蔣氏形象由高而低,從高高在上、不容置疑的「神話領袖」,漸漸被還原為功過參半的「普通人」,甚或是應為白色恐怖負責的冷酷無情的「獨裁者」;而在大陸,蔣氏在北伐和抗戰中的地位與作用漸被肯定,其形象亦從「人民公敵」漸漸被還原為有功有過的政治領袖。可以想見,因為歷史和現實的種種因素,也因為蔣介石在歷史活動中的諸般複雜表現,兩岸對蔣介石的評價仍有差異,但都漸趨平實可信,漸趨歷史的真實。
史料是歷史研究的基礎,自1990年代後半期始,台灣檔案機構典藏的《蔣中正總統檔案》陸續對外開放,為學界研究蔣氏提供了過往難得一見的豐富史料。自2006年起,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亦將其收藏的《蔣介石日記》原稿陸續對外開放,又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凡此種種,對於蔣介石研究的擴大和深入都是重要的推動因素,本課題研究亦植基於此。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的民國史學科,是中國社科院的重點學科,一向致力於擴大民國史研究的層面,推動民國史研究的深入。近幾年來,我們和台灣政治大學歷史系「蔣介石研究群」為中心的台灣蔣介石研究的中青年學者,在不同的學術場合,有過多次學術交流與討論。為將蔣介石研究推向深入,兩岸學者於2010年1月假台北大板根度假村相聚,以「蔣介石的人際網絡」為主題,舉行學術討論會,相互切磋,深入研討。作為政治領袖人物,蔣介石在其政治生涯中有著複雜多面的人際關係,以此而構建起縱橫上下左右的人際網絡世界,在其執政過程中起著或明或暗的重要作用。我們相信,關於蔣介石人際網絡世界的研究,對於分析與理解蔣介石執政時期的政治理路與作為將大有裨益。在討論過程中,我們與台灣學者雖然有時意見相左,彼此爭論,但都是為了追求學術的真諦,我們為這樣的坦誠討論而欣慰,而這樣的討論能夠實現,也說明了兩岸學術研究的共同進步。展現在讀者面前的這本書,就是這次研討會的論文集。與其他學術論文集不同的是,我們將與會學者在討論過程中的發言也一併整理出版,以使讀者諸君與我們共同回味當時討論的現場情景,體驗與分享歷史研究多樣性的樂趣。
收入本書的論文和發言,均經作者和發言者審訂,我們也進行了若干技術性的編輯工作,並為編輯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訛誤之處負起責任。本書的出版,得益於中國社科院科研局、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台灣政治大學歷史系、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等機構以及與會者的多方支持協助,在此謹表衷心感謝。我們規劃的蔣介石討論會還將繼續舉辦,希望在未來的研究中,有更多的收穫,俾可推動學術研究事業的不斷進步。
2011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