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封信是1922年2月2日至2月16日期間,愛因斯坦在普魯士科學院數學物理組的一次會議上提交的。
在最後的打印稿上,除了愛因斯坦,還有勞厄[1]、能斯特[2]、普朗克[3]和魯本斯[4]的簽名。
愛因斯坦檔案編號:[8 062]。
當未來時代的人描述我們關於這個時代所取得的物理學進展的歷史時,將不得不把我們對於原子性質的認知方面最重要的進展和尼爾斯·玻爾的名字聯繫起來。人們過去已經知道,經典力學無法描述組成物質的基本單元,以及原子的結構是相對鬆散的外層物質環繞帶正電的核心。但是經驗得到的幾乎已經是完整的已知光譜結構與舊有理論設想的差距如此之大,以至於人們不敢想像會有一個令人信服的理論,能夠解釋觀察到的經驗規律。然而1913年,玻爾發現了最簡單光譜的量子理論解釋,在很短時間內為大量定量結果證實,使得其大膽假設的理論基礎很快成為原子物理的一個穩固基石。儘管距離最初的發現還不到10年,他提出並在很大程度上發展的思想體系主導了原子物理和原子化學,使得之前的詮釋工作都好像是過去很遙遠的事情。倫琴光譜、可見光譜以及元素週期表的理論,都是基於玻爾的思想。作為一個研究者,玻爾身上最令人驚歎的是一種少見的大膽勇敢和細心權衡的結合;極少有研究者具有這樣高超的能力,同時包括對隱藏事物的直覺理解和尖銳批評。雖然具有很多細節知識,他的洞察力總是毫不動搖地指向根本性的問題。毫無疑問,他是我們這個時代科學領域最偉大的創新者之一。
尼爾斯·玻爾是哥本哈根大學理論物理教授。簽名人推薦他作為我們科學院的通訊院士。
[1] 勞厄(Max von Laue,1879—1960),德國物理學家,因發現晶體衍射X射線而獲得191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除了在光學、晶體學、量子理論、超導性和相對論方面做出的科學貢獻外,他還擔任德國物理學會主席等多個行政職位,40年間推動和指導德國的科學研究和發展。作為國家社會主義的強烈反對者,他在「二戰」後為重建德國科學發揮了重要作用。——編譯者注
[2] 能斯特(1864—1941),德國化學家,現代物理化學的奠基人之一,因提出熱力學第三定律而榮獲1920年諾貝爾化學獎。能斯特是一位著名的科學組織者和活動家。他協助召開了第一屆索爾維會議。正是在他和普朗克的力主下,才用優厚條件將愛因斯坦從蘇黎世「挖到」柏林。
[3] 普朗克(Max Planck,1858—1947),德國物理學家,量子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1918年,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從1930年起,他曾先後任威廉皇家學會,即後來的馬克斯·普朗克學會主席,1946年任名譽主席。——編譯者注
[4] 魯本斯(1865—1922),德國物理學家,以其對黑體輻射能量的測量而聞名。——編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