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愛國詞派的代表作家辛棄疾

一、生平事跡

辛棄疾和陸游是南宋文壇「雙峰並峙」的巨擘,一個以詞名世,一個以詩見長,又都是政治抱負不得施展的愛國者。他們的詩詞創作,代表著南宋愛國主義文學的最高成就。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出生在被金人佔領的山東歷城(今濟南)。印記在他幼年心中的是北方淪陷區人民的災難。他的不得已而仕金的祖父辛贊,經常對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因此辛棄疾從小就立下了立功報國、收復失地的宏願。

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揮師南侵,濟南農民耿京聚集了二十萬人,起義抗擊。當時辛棄疾年僅二十二歲,他也組織了兩千人投奔耿京,並在軍中任「掌書記」,負責起草全軍的書檄文告,保管印信。金兵潰散後,他又力勸耿京投歸南宋,以便聯合抗金。耿京即派他為代表去建康(今南京)聯繫,當他完成使命北返時,聽說耿京為叛徒張安國殺害,便率領五十名騎兵闖入金兵營盤,於五萬軍中活捉張安國,並號召了上萬名士兵一起飛馬投奔南宋。

辛棄疾南歸以後,並沒有受到重視。他不是科舉出身,只當了個江陰簽判的小官,乾道四年(1168)又任建康府通判。在這十多年間,他曾向孝宗上《美芹十論》,又進《九議》給宰相虞允文,陳述自己的抗金主張和計劃。由於南宋朝廷的腐朽怯懦,他的意見沒有被採納。但從中可以看出他對形勢的清醒認識和對統一祖國事業的關心。

乾道八年(1172)以後,他歷官滁州知州,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等安撫使,做了不少對人民、對國家有益的事情。他在湖南創立了威震金兵的「飛虎軍」,使它成為一支強有力的國防隊伍;在江西採取果斷的措施,制止囤積糧食,使人民順利地度過了嚴重的災荒等。

但他積極主張抗金,遭到朝廷主和派的嫉恨。終於在淳熙八年(1181)被誣落職,這時他正當四十二歲的壯年,便退居江西上饒的帶湖。他認為「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就是說人生要辛勤勞動,把農業放在首位,因此他以「稼」名軒,並自號「稼軒」。(《宋史·辛棄疾傳》)在此後二十年閒居中,雖曾兩次被起用,但都為時不久便被免職。

直到六十四歲時,他才再度被起用,出任浙東安撫使和鎮江知府。又因不同意韓侂胄的輕率冒進而被藉故撤職。公元1206年(開禧二年),韓侂胄下令伐金,遭到徹底失敗。次年秋,辛棄疾在江西鉛山抑鬱而死,年六十八歲。據說他臨死時,還大呼「殺賊」。

二、創作成就

(一)辛詞的思想內容

辛棄疾的一生是愛國志士的一生。他作戰、為官、歸隱的生活經歷和抗金抱負不得施展的忠憤之氣,使他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獨特的成就,成為南宋愛國詞派的光輝旗幟。

他的詞,境界闊大,內容深廣。和陸游的詩一樣,今存的稼軒六百多首詞中,一個最突出、最激動人心的主題,就是那貫穿始終的愛國精神。其思想內容,大致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

1.深切懷念北方淪陷區和熱情歌頌抗金武裝鬥爭

他於淳熙三年(1176)在江西提點刑獄任上作《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作者在淳熙二、三年任江西提點刑獄,官署在贛州。造口是他常經之地。詞中聯繫四十多年前金兵南侵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對眼前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中原失地尚在敵手的殘酷現實深表痛心。此詞雖是短調小令,信息量卻很大。尤其是詞中那傷時憂國的悲憤之氣,曾經感染了後代許多愛國志士。在為送別友人杜叔高所寫的《賀新郎》中,詞人更為深刻地描寫了「南共北,正分裂」的局面。

青年時期即直接參加北方人民抗金鬥爭的辛棄疾,在他後來的詞中還經常回憶起當年的生活情景。如他寫給陳亮的「壯詞」《破陣子》: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這是作者被誣後罷職家居之時的詞作。詞中鋪寫閱兵練武的場面,展示部隊的軍容、聲威,氣氛熱烈,壯懷激揚,末句「可憐白髮生」,又從感情的最高點一下跌落下來,寫盡了英雄銘心刻骨的悲憤。作者的目的是為陳亮賦「壯詞」,以達到鼓舞對方的作用,可收尾竟是如此的沉痛,夢中的豪舉與醒後的悲涼形成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揭示了理想與現實的尖銳矛盾,也顯示了詞人的內心衝突。再如《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水調歌頭》(落日塞塵起)等詞,追憶青年時代抗金殺敵的戰鬥生活,實際上也是對武裝保衛祖國的正義戰爭的歌頌。

2.對南宋統治集團的諷刺與抨擊

北方淪陷後,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思恢復。面對這種局面,辛棄疾極為憤慨,他質問南宋小朝廷「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綸手」(自從南渡以來,有幾個真正是治理國家的能手),指斥士大夫們空談山河變異,落得「長安父老,新亭風景,可憐依舊」(《水龍吟》)。在《賀新郎》(把酒長亭說)詞中,他諷刺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是「剩水殘山無態度」。在《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中,他以春歸與宮怨譏諷時政,宋孝宗看了這首詞,很是不悅。他諷刺南宋小朝廷裡的人物,很多都是「江左沉酣求名者」(《賀新郎·甚矣吾哀矣》),甚至還說他們是「學人語言」、「得人憐」的「秦吉了」(一種黑色的小鳥)。又如他的《千年調》(卮酒向人時),活像一幅描盡世俗小人醜態的漫畫,被他刺痛的人對他切齒痛恨。

3.仰慕歷史人物,表現志業,抒發壯志未酬的感慨

辛棄疾是在抗敵鬥爭中有驚人壯舉的人物。他自述青年時的氣概是「橫槊氣憑陵」(《念奴嬌·雙陸和陳仁和韻》),「橫空直把曹吞劉攫」(《賀新郎·韓仲止判院山中見訪》)。可是,南歸以後,竟備受排斥,「平生志願百無一酬」(謝枋得《祭辛稼軒先生墓記》),這不能不使他感到苦悶與憤慨。他在著名詞章《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中委婉地訴說了自己的正確主張受到壓制、理想不得實現的苦悶心情:「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這種舉世昏昏、無人知我的痛苦,在他的《水龍吟》中表現得更為突出: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鱠,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捨,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此詞作於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這時作者在建康(今南京)任通判。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賞心亭,極目遠望祖國的山川風物,回顧南渡以來,七八年的光陰已經流逝,抗金復土的壯志未酬,不禁悲憤交集,感慨萬端,因而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詞從寫景入手,然後融情入景,表達了作者那無人理解只能在歌伎舞女前尋求安慰的痛苦和壓抑。尤其是下片連用三典,將「登臨意」曲曲道出,並落到英雄襟抱,無人慰藉,與上片煞拍呼應。全詞筆勢浩蕩,卻又並非一瀉無餘,而是以「潛氣內轉」(清·譚獻評《詞辨》)之法委曲言志,婉轉傳情,風格沉鬱頓挫。

作為一個具有政治意識的詞人,辛棄疾對自己的處境十分清楚,現實生活中沒有他的地位,他便把目光投向了歷史上的英雄豪傑,希望從他們那裡尋求支持,與他們交流感情。他晚年在鎮江知府任上寫的《生查子·題京口郡治塵表亭》,就是通過對於遠古治水英雄大禹的崇敬和懷念,抒發自己拯救祖國的政治抱負:

悠悠萬世功,矻矻當年苦。魚自入深淵,人自居平土。

紅日又西沉,白浪長東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

據《史記·夏本紀》記載,禹父鯀因治水無功被誅,禹承父業,「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終於馴服了洪水,造福於人民。詞中「矻矻當年苦」之句乃是這一史事的藝術概括。詞人以大禹為楷模,表達了他堅持抗戰、終將有成的信念和期望。值得注意的是,以小歌詞表現大題材,抒發大感慨,這是詞史所少有的。此外,「坐斷東南戰未休」(《南鄉子》)的孫權,「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永遇樂》)的劉裕等,都是他仰慕的對象。在這些歷史人物身上,凝聚了詞人抗戰愛國的思想感情和頑強鬥爭的精神。

辛詞的內容十分豐富,除上述三個主要方面之外,他被彈劾落職,隱居上饒、鉛山時還寫了不少描寫農村生活的詞。《清平樂·村居》、《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鷓鴣天·代人賦》等,都寫得清新自然,筆調輕快,頗有田園詩的野趣和風致。現舉《清平樂》一首為例: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詞中通過對農村老少兩組人物的幾個特寫鏡頭的刻畫,為讀者描繪了一幅江南農家的生活畫面,表現了作者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嚮往,同時,也曲折地流露出作者對官場風雨的厭惡。不過,他也有一些內容消極的作品,如:「人生行樂耳,身後虛名,何似生前一杯酒」(《洞仙歌》),「尋思人世,只合化,夢中蝶」(《蘭陵王》)等,反映出他思想中的另一個方面。

(二)辛詞的藝術成就

辛棄疾繼承了蘇軾豪放的詞風及南宋初期愛國詞的戰鬥傳統,在藝術表現方面達到了一個更高的水平。

辛詞在藝術上的獨特成就,首先表現在意境的博大深沉和感情奔放、氣勢飛舞等方面。這主要是由他的抱負和經歷決定的。在他的筆下,山水、花鳥、雲雨等大小景物,都有一種奔騰馳驟、生動突兀的氣象。如,寫山,突兀崢嶸,像「巨犀拔海而出」(《賀新郎》),或像「萬馬迴旋」(《沁園春》);寫長劍是「倚天萬里」;寫長橋是「千丈晴虹」(《沁園春》)。為了創造博大深沉的意境,詞人還善於用大量古人或一些典故,通過他們來寄托自己的理想,抒發自己的憂憤。古人如前面所提到的大禹、孫權、劉裕等。《賀新郎》(綠樹聽鵜)熔鑄了許多歷史典故,並把每一個典故化作意境。如「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借荊軻壯志未酬,歷史悲劇,一澆胸中塊壘。清人陳廷焯稱:「辛稼軒,詞中之龍也,氣魄極雄大,意境卻極沉鬱。」(《白雨齋詞話》卷一)這的確道出了辛棄疾在詞史上的傑出地位和藝術個性特徵。

其次,以豪放為主的多樣化風格。辛棄疾的詞,激昂排宕,大氣包舉,悲歌慷慨,以「豪放」為基調。但辛詞的風格,不是「豪放」二字所包容得下的。如他的《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就是一首以纏綿悱惻著稱的傑作,前人譽為「迴腸蕩氣,至於此極,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梁令嫻《藝蘅館詞選》引梁啟超語)。另如《最高樓》(吾衰矣)則以幽默詼諧見長,《清平樂·村居》用素描手法勾勒農村生活,又顯得質樸、清新。在辛詞中,有許多是他自己註明學習其他風格的作品,其中有「效花間體」的《唐河傳》,有「效白樂天體」的《玉樓春》,有「效李易安體」的《丑奴兒近》,還有自注「用天問體」的《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等,在藝術風格上顯得豐富多彩。

此外,在語言上,他打破了歷來詞家的狹窄框子,擴大了文學語言運用的範圍。他不僅運用古、近體詩的句法作詞,還吸收了經、史、子、集中的書面語言和民間口語入詞。如《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裡「不盡長江滾滾流」句,運用了杜甫《登高》詩句;「生子當如孫仲謀」,是史書《三國誌》中曹操的原話,一字不改地用到詞中來,不僅自然妥帖,而且生動活潑。

辛詞好用典,也是它的特色。辛詞中有像《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那樣用典多而貼切的範例,但是也有一些詠物詞,確有堆砌典故、晦澀難懂的缺點,因此被人認為是「掉書袋」。

詞之外,辛棄疾還有詩文,但成就遠不如他的詞。

總之,辛詞發展了蘇軾的豪放一派,把它推向了新的階段,無論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大突破。特別是他的愛國詞章成了鼓舞南宋人民抗金復國的戰鬥號角,不僅召喚於當時,後來每當民族災難深重的時候,就愈見其影響之大。在他的影響下,與他同時的陳亮、劉過和稍後的劉克莊、劉辰翁等,詞作也多豪邁的愛國之音,被稱為「辛派詞人」。

三、主要參考文獻

(一)傳記

1.脫脫:《宋史》卷四一《辛棄疾傳》,中華書局,1977年。

2.鄧廣銘:《辛稼軒年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3.唐圭璋:《辛棄疾》,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4.張碧波:《辛棄疾》,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

5.夏承燾等:《辛棄疾》,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6.王延梯:《辛棄疾評傳》,陝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二)作品

1.《稼軒詞》十二卷,《四部備要》本。

2.《稼軒長短句》十二卷,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3.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4.朱德才:《辛棄疾詞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

5.吳則虞:《辛棄疾詞選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6.張碧波:《辛棄疾詞選讀》,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

7.薛祥生:《稼軒詞選注》,齊魯書社,1980年。

8.鄧廣銘:《辛稼軒詩文鈔存》,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三)其他

1.劉揚忠:《稼軒詞百首譯析》,花山文藝出版社,1983年。

2.林俊榮:《稼軒詞新探與選擇》,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年。

3.劉乃昌:《辛棄疾論叢》,齊魯書社,1979年。

4.劉揚忠:《辛棄疾詞心探微》,齊魯書社,1990年。

5.孫崇恩等:《辛棄疾研究論文集》,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3年。

《唐宋文學六十家》